本篇文章5858字,读完约15分钟

唐代是思想相当解放的时代,儒教、道、佛三种思想都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支持,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复杂局面。 盛唐诗人的思想多而杂,又活跃,王维信佛、李白好道,都是显著的例子。 杜甫和其他的不一样。 杜甫在青年时代陶醉于道教,对仙丹灵芝和长生仙界感兴趣,但那只是世界观未确立时的浪漫幻想。 杜甫壮年以后对佛教产生好感,是因为频繁受挫苦闷,想从佛教那里得到慰藉,并不是真的想逃到空门。 就其第一个思想倾向来说,清人刘熙载《艺概》卷二中的论断非常正确:“少陵一生只有儒家界”

杜甫出生于儒学自古流传下来的家庭。 他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终生牢记儒学。 杜甫经常自称为“儒者”、“老儒”,甚至是“腐儒”。 杜甫偶然发牢骚,说“绀不饿死,儒冠常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教对我有什么,孔丘盗跖全尘! ”。 (《喝醉时的歌》)但是,那只是在极端悲愤的情况下的牢骚。 事实上,杜甫对儒家思想的遵守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造次必在那里,必到那里”(《论语里仁》)的程度,一生不变,直到死了。

儒家关注的对象是人生和社会,他们的人生态度必然积极入世。 杜甫对人生有坚定的信念,他把安邦定国视为自己的使命。 青年时代的杜甫已经胸怀大志。 “凌绝顶,窥视大家的山! ”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有深入的思考,他的志向还缺乏具体明确的内涵。 直到长安十年,杜甫一边体验人生的苦难,一边注意人民的痛苦,终于确立了磐石般的人生信念。 三十九岁那年,杜甫第一次怀念其志向。 “君尧舜。 使用风俗淳吧”(《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年后,杜甫讲述了其志。 “许身一何愚,盗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者着眼于君主,后者关注的地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写上一首诗的时候,杜甫还是布衣。 写下一首诗时,杜甫刚得到八品来的微职。 但是他的口气很傲慢,他的志向很高。

“致君尧舜上”是什么? 我希望君主能像尧、舜一样聪明。 在帝制时代,实行仁政的主要条件是君主的明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尧舜是儒家尊敬的古代明君,是儒家用自己的政治观念塑造的理想人物。 杜甫希望皇帝效仿尧舜,其本质是希望他们执行仁政。 这是杜甫实现远大政治野心的必要步骤。 什么是“盗比稻与契”? 传说稷,又称后稷,是舜时的大臣,稷从小就擅长培育农民,所以舜让他负责农业。 契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大臣。 杜甫自比稷,契,自赞太高了吗? 对此,王嗣臧在《杜忆测》中非常好地解读说:“人怀疑自己的稗契之言,除了不知道稷契元,只不过是自己的饥饿之念。” “自己饥饿自己溺水了”,他说“孟子离娄下”。 “沉溺于禹思天下的人,有时自己会溺水。 认为天下有饥者,因为自己在挨饿。 ”这是高度的责任感、伟大的心、高尚的政治情操。 但是无论是稻子还是契约,他们都处于高位,本来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 他们有这样的责任感是理所当然的。 与杜甫不同,他只是魏臣,甚至布衣,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的常识来说,杜甫本来就没有必要有这样的责任感。 但是杜甫居然答应了稷,居然把“自己的饥饿之念”作为人生的目标。 这是崇高伟大的人生信念。

杜甫一生困窘,多次挫折,他的人生信念出生在贫困的境遇中,逐渐充实。 《致君尧舜上》的志向是:“驴十三年,旅食京华春。 早晚要溅孩子的门,使灰尘变肥。 残杯和寒炙,到处潜伏着悲伤”的境遇提出。 “稷与偷契”文下的句子是“意外濩落,白首甘契广”。 对浅薄浮躁的人,苦难会使他们放弃理想的抱负。 对于平静、毅然的人,苦难反而会振奋其意志,坚定其决心。 杜甫显然是后者的人。 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非常悲惨,经常挨饿受寒。 那时杜甫无法避免饥饿和寒冷,以求衣为当务之急。 “不问乐土,不问南州。 ”。 (《发秦州》)他甚至说过“但愿晚年吃饭,平安见面”(《病后倚着国王喝醉酒的歌》)等弱小的话。 但是杜甫只是暂时保留理想,并不是永久抛弃,理想之火依然在他心里燃烧,有机会还会发光。 他去世的前一年,杜甫对朋友说:“向君尧舜付公等,快根据道思牺牲自己吧! ”。 (《暮秋无用裴道州手票率遣兴送交苏涧侍御》)接近人生尽头的人把“致君尧舜”的理想托付给朋友,证明了他是如何珍惜和重复心中的理想的。

儒学的迅速发展史上出现了汉代和宋代两个高潮,所以儒学两个流派分别被称为“汉学”和“宋学”。 儒学历史上的唐代夹在这两个高潮之间,实际上处于低潮阶段。 唐代有值得观察的儒学代表人物吗? 当然,其中之一是杜甫。 钱穆在《中国史学发微》中将杜甫称为唐代的“酒精儒教”,非常正确。 杜甫不是儒学的古典注疏者,他对儒学的衣服首先出现在实践中,他动动身把儒学大体付诸行动,为儒学的迅速发展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不仅如此,杜甫还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用他的整个生命,丰富和充实儒学的内涵。

儒学千头万绪,其核心文案是仁爱思想,主张在天下推进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的仁政。 儒家认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人们心中自然产生的,孟子说“老吾老与人之老,幼吾幼与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这是由近及远、父母及疏组成的自然情怀之流。 从这样的过程中诞生的仁爱之心更自然,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现实。 杜甫对儒家的这种核心精神心有神会,他的诗篇,他的行为,总是说明这个理念。 杜甫感情深挚,被梁启超誉为“情圣”(《情圣杜甫》)。 他深爱着妻子、孩子和弟妹,一生不离妻子和孩子地生活着。 他和杨先生妻子夫妇恩爱,白头偕老。 他深陷小偷长安时,怀念对着月亮远在郴州的妻子。 “什么时候靠在虚幌,两照泪干了? ”。 (《月夜》)他与家人隔绝时,特别想念年幼的孩子。 “世乱怜渠小,家境贫寒慈母。 ”。 (《遣兴》)杜甫对友情和兄弟,经常被视为咏唱。 他四十八岁时流经秦州,家族生活陷入困境,但短短三个月就写了三首思念李白的名篇,性至情,感人。 杜甫向陌生天下苍生宣传仁爱之心。 杜甫去奉先县探视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死于饥饿。 当然是悲痛的,但我很快就联想到天下有很多人比他更痛苦。 “抚迹还酸,平人发牢骚。 沉思失业者,念远戎死。 ”。 (“从北京到奉先县咏五百字”)秋风秋雨之夜,杜甫屋漏床潮湿,晚上也睡不着。 这时,他说:“安德烈·广厦为保护世界寒士而高兴,风雨如山! 啊,什么时候眼前突然看到这所房子,我庐一个人冻死了! ”。 (《茅屋为秋风破歌》)杜甫的思考过程,他的感情流动也是从近及远,与父母疏远,这显然是“老吾老及人老、幼吾幼及人幼”儒家精神的具体内容。

儒家仁爱之心最高的表现形式是实行仁政,杜甫对此完全赞同,他在诗中表示如下希望:“牛耕种,蚕成成,烈士泪流满面,男谷女丝不复歌”(《蚕谷行》)他希望朝廷薄赋轻德,休养人民。 ”。 (《提封》)他谴责急症的焦躁。 “顿花园把布帛分开,书从寒女里出来。 鞭打那丈夫的房子,收集功城阙。 ”。 (“从北京到奉先县吟诵五百字”)在国家统一不受损的前提下,杜甫坚决主张儿子兵罢战。 他制造了“兵车行”,揭露了朝廷的穷兵麟武,和无辜人民埋骨荒外的悲惨命运:“你不见青海的头,自古以来白骨无人领取。 新鬼烦老鬼哭,下雨有潮湿的声音! ”儒家总是担心危害仁政的现象,杜甫的忧患感与孔、孟一脉相承,他“穷年担心黎元,哀叹肠内热”(“从北京到奉先县吟诵五百字”),“总是忧国之泪,洒寂寞服巾。 总是担心国家担心人民的人必然对社会的黑暗面有最强的敏感,必然对国家的危险保持最强的警戒。 杜甫最担心的是社会贫富差距。 他说:“朱门酒肉味,路上有冻死骨! ”写了一篇令人吃惊的名文。 (《从北京到奉先县咏五百字》)这是杜甫深深的忧患意识的生动表现,是杜甫向千秋万代发出的严重警告。

杜甫对儒家的仁爱思想迅速发展和补充。 孔、孟等早期儒家提倡的仁爱之心,其思考对象是人类,“樊迟问仁,子曰:《恋人》(《论语颜渊》)孟子以人们仁爱之心之源为例加以证明。 “今天的人看到ruzi进井,都很害怕”(《孟子·公孙丑上》)无论是爱的人的心,还是怜悯的心,其关心的对象都是人,不包括其他生命。 杜甫伸展恋人的心,宣传,用更广阔的仁爱精神拥抱世界。 杜诗写着天地之间所有的生灵都发出爱抚的笔触。 “造场怜穴蚁,拾穗原谅村童。 ”。 (《暂时停留白帝复东屯》)《盘飧老妇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之一)在杜甫心中,天地动物、植物都和人一样,应该在仁爱的气氛中洗澡。 杜甫特别在意什么状况不好的动植物? “白鱼把网关起来,黄鸟有吵闹声。 东西是微限通塞,体贴者的心。 ”(《过津口》)杜诗中写着动物、植物,经常有比兴托的意思,但很多没有托付。 比如“舟前小鹅儿”说“鹅孩子黄如酒,对酒爱新鹅。 ……客散层城暮,狐奈怎么样! ”行间充满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对弱小生命的爱和关心。 杜甫热爱一切生命的心情是儒家对仁爱思想的重要迅速发展,因为仁爱之心由人向普通生物宣传,本来就是儒学内在的迅速发展方向。 “民细胞和”的命题,理论上要等到宋人的张载明确,但文学上,它早就在杜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弘扬,这是杜甫对儒学思想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比杜诗更有书籍的文学家了。 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被多家媒体转载。 虽说黄氏真正收获的注家只有151人,但自宋朝以来,杜诗的注家、选家、研究者确实超过了一千人,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 对普通网民来说,当然不需要读那么多书。 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有关于杜甫的著作,可以查一下周采泉《杜集书记》和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两种关于杜诗的目录学著作。 这些从宋到现在对有关杜诗的著作做了相当详细的介绍。

如果网友想更全面地了解杜甫,当然应该阅览杜甫全集。 杜诗的整理和注释始于宋代。 如果你想知道杜诗的注释和研究的历史过程,可以读一些重要的宋代注本。 比如赵次公的《杜诗前后解》、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黄希、黄鹤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刘。

但学术总是住在后面,杜诗学也是如此。 从整体上看,清代杜诗注释的水平超过了宋注。 如果仅限于时间和劳力,暂时只能阅览一种杜诗全集注本的话,建议从以下的清代注本中选择一种。

一是杨伦的《杜诗镜铠甲》。 这是最晚的杜诗清注本,始创于清干隆五十六年( 1791 )。 其优势之一是考虑所有书的长度,又简洁,立论平正传达,一是最适合普通网民的杜诗全注本。 如果你想用很少的时间通读一遍杜诗,这是最合适的一种。

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 这一刻是清雍正三年( 1725 )刻的。 其优势是注释比较简洁,不做繁杂的引用和考证,其优点是解说,特别是在分解段意方面,可以非常概括要点,杜甫的创作意图也有发明。 但是,评价章法时染上了八条恶习,编辑也不完全。

三是仇兆鳃的《杜诗细节注》。 这是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杜诗注本,始创于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 )。 其强项是“详细”字,几乎被看作是康熙以前各种注本的集中,也收录了唐宋以来的各种笔记本、诗话。 仇注的篇幅很大,读它需要很多时间。 但是读这本书等于读多本注本,所以还是值得一读。 他的缺点很繁杂,要求一句话,分解也不是小事。 读这本书可以参照清末施鸿保的《读杜诗说》,那是专门纠正仇注的损失。

四是钱谦益的《钱注杜诗》。 这本书刻在清康熙六年( 1667 ),其优势是重视史证诗,比较明确杜诗的时代背景。 其注释以简洁为尚,只记录了500多首不注释杜诗白文。 这个学术价值很高,但对初学者没什么用。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杜诗和唐代史实的关系,参见。

5是王嗣臧的《杜胆测》。 这本书不记录杜诗的原文,也不给杜诗注一句话。 其优势是用“意逆志”的方法评价杜诗的思想内涵,有非常精辟的见解。 王奎是明代的遗民,入清不降清,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想重点理解杜甫的人品和杜诗的思想内涵,请参见这本书。

历史上最完善的杜诗注本当然是萧清非先生主编、张忠纲先生终审统稿的《杜甫全集校注》。 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是杜诗注释的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的校注始于1978年,终于历经岁月,前后经过35个春秋,全书杀梓,主编萧先生已经不在人世。 《杜甫全集校注》具有集校、集注、集评的性质,其参考资料包括保存世所有杜诗注本和有价值的杜诗研究论著,代表杜诗注释的最高水平,也是现代杜诗研究的最重要成果。 遗憾的是,这本书卷庞大,篇幅达660万字,可能不是普通网民都能通读的。 如果网友对杜诗有疑问想深入探究,这本书是最合适的搜索对象。

我们应商务印书馆的邀请,重选《杜甫诗选》时,许多杜诗选本已经问世。 其中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室选的《杜甫诗选》、邓魁英、聂石樵选的《杜甫选集》,选的数量适中,注释简洁,对普通网民有用,也是我们经常放的杜诗读本。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编纂新的杜诗选本呢? 最重要的理由是爱杜甫,我们想选本书给杜甫献上辩心香。 一个寺院可以接受很多香客。 不管他们先来还是后来,不管他们贡献的香火有多少,都有资格在众神面前礼拜。 同样,不管别人选多么优秀的杜诗选集,都不会妨碍我们的再选。 另外,我们对杜甫和杜诗有自己的意见。 我们的选集工作不是紧跟在前辈之后的。 例如,本书与上述两种杜诗选本大不相同。 但是,我们的选择目的是从杜甫全集中直接选择的,没有参照或有意回避其他杜诗选集。 全书完成后,我们对三种杜诗选本的选材进行了统计比较,发现山东大学选本选出的144个诗题中,有37个没有被选为本书,差异率达到四分之一强。 邓魁英、聂石樵选的226道题中,有67道题未选为本书,差异率达十分之三。 相反,在本书选出的190道题中,55道题没有被选为上述2道书中的任一道题,追加率达到了不到10分之3。 总之,本书选的190题,255首杜诗是我们心中的杜诗代表作。 其中,有些作品因思想倾向的因素而长期不受现代选手重视。 比如“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哀王孙”。 有些作品因诗体、风格因素而被忽视。 例如,7排“题郑十八萧作丈”、五古“火”,现在希望一起被选为本书,受到网民的重视。 关于本书的注释和评价,要求简洁,不要求详细。 其中引用的前人的话,根据《杜甫全集校注》,没有明确记载出处。

我衷心希望网友们热衷于这个“杜甫诗选”,指出本书的错误和缺点。

(本文是《杜甫诗选》的导言摘录,原文为一万一千多词。 《杜甫诗选》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标题:“作为儒家的杜甫”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