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60字,读完约23分钟

▲清代绘画“莲池十二景的万卷楼”。

▲莲池书院里万卷楼的牌匾。 洛阳新闻每日新闻记者王文华摄

最近,《洛阳新闻每日电讯》上刊登了“莲池书院:询问世人,书是什么——。 在这里,刊登了元好“留下了痕迹”、干隆帝“用了心”、直隶总督“用了功”、末代状元读书了……”的报道。

莲池书院风景,灵动美丽,使人们流连。 莲池书院历史,厚重沧桑,叹息。

莲池书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区域,作为名园被称为“城市蓬莱”,这一带作为风景有近800年的历史。

漫长的岁月,楼台被建设废弃,被废弃重建,池生莲,多次凋落。 在院子里存书,多次回收散失。 在池塘边赏莲、看书的人,走来走去,身影渐渐消失了,但他们的学识和兴趣留下来,写在书上、刻在石头上,融入了风景,融入了后来者的认识。 书院的语境,如池塘莲花,荣枯有时,永远持续。

引子:问什么是世间之书

现在莲池总是游客增多,清代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已经恢复,但最古老的景色在十二景之外,绿野梯子桥建于元代。

元代是莲池乃至保定城建成的时间,十二个场景的万卷楼也是原来建造的,现在是第二次重建,这个“3.0版”万卷楼现在没有书,元代“1.0版”确实有几万卷。 那时生灵涂炭、神器避难,表现力不足的书本来无法躲藏,但偶然的一致聚集在大河上下、江南北边新建成的保定(有时称为顺天)城市。

莲池和书,还有读书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1250年,61岁的元好抱着病去保定,来看书,但想根据这本书写,写完后死了也不后悔。

元好问有关于生死的名文,有“世上什么是情,直教生死相许”。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16岁,从16岁到61岁,他没怎么经历过花前月下,尝到了悲伤和避难所。

作为金人,元好经历了蒙古消灭黄金的全过程,目睹了没落、掠夺的持续。 1233年,蒙古军队进入金都开封,金衡平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被俘,被押北渡。 《巳巳五月三日北渡》中记载了其所见,“道胁僵硬是疲惫不堪的囚犯,过去断车就像水流。 红粉哭着骑着鹈鹕,为某人一步一步地回顾。 ”。 “和营木佛一起柴火一样便宜,大乐编钟挤满了市阵。 克鲁普几何你不要听,大船载着开封来了。 ”。

夺走余生的元好在写书上花费了第一的精力,说:“丈夫文案天地的活力,没有尽头的道理。” 他必须写历史,记录被破坏的文明。 《金史》说:“晚年特以著作自居,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数和汉、唐、国亡史作,相当于自己的任。”

元好听说保定想读的书是《金实录》。

1246年,在《与枢判白兄书》中,他说,前年患有脚病,接受治疗后免除了偏瘫,手指一直麻木,但想去保定阅览《金实录》,写历史书。 “只是实录一件事,只是父母去顺天府一次,破三个月的功,开节自始至终,把大政事、大善恶、废兴存亡者合二为一……这本书…成,死在路边也没有怨恨”

《金实录》是金朝官方编年体史书,本来是开封,原来是将张柔抢到保定。 据《元史》记载,入城后,“对金帛顺从,一个人进入史馆,拿着《金实录》,将政府图书保密。 ”。

保定城也是张柔建设的,1227年进入保州后,在废墟中重建。 1239年原为改保州为顺天(后改为保定)之路,张柔的计划构筑了保定数百年的城市结构。 他引水进城,建设种香、芳润、雪香、寿春四大园林,雪香园是今天的莲池。

具体主持建设的是副将贾辅。 他和张柔一样喜欢书,从河朔、中原到淮南,拿走所有的土地,总是搜查当地的藏书,送回保定,建设自己的藏书楼---万卷楼。

作为乱世豪杰,其他人都偷金帛红粉,张柔,贾辅对书情有独钟,属于掠夺,但不如焚烧销毁吧。

为了整理藏书,贾辅邀请文人邓经,把书分成九等(类),让邓经解释,听完后,邓经说:“我的书有归宿。 我已经不开书店了。 以前书放在大楼里,现在在你肚子里。 你必须传达,帮助人们。 否则,万卷楼只是个色斑窝。 ”。

元好访问了保定访问书,但不顺利。 秀才人情报是半张纸,后来他写了《顺天府造营记》,赞扬张柔建城的功绩,也写了勋德碑,但根据《金实录》写史书的愿望没有实现。

史载虽然受到乐允的阻碍,但元好听说没有放弃书史,说“不能不抹去世代的痕迹”。 他在家乡山西忻州建了野史亭,以老病身力量著述,为后来者写《金史》奠定了基础。

根据陈寅恪《我国学术现状与清华的职责》,元好问、钱谦益等人说:“其品格隆污,学术差异,不容概论。 但是,其心中有共同的观念,国家死后历史也不会消失。 ”。

皇帝的“书气”

走在莲池书院,除了水里的荷花,还有园里的碑文。 莲池书院博物馆馆长柴汝新表示:“现在的碑文约为260方,康熙、干隆等清帝御书碑文包括30多个。 干隆去过7次莲池,咏叹莲池的诗现在被验证了50多首。 ”。

“邓经嘉辅迹还著,九等五车事件很奇怪。 咨询中枕荫者,尊闻必须是学习知识。 ”。 这是干隆写的万卷楼的诗。

那是“2.0版”的万卷楼,元好访问39年后,保定地震、雪香园、万卷楼等建筑全部被摧毁,经过元末战乱,直到明代楼阁都失去了,只有池塘莲花年年开放,被称为“古莲花池”。 明代的地方官员进行了一些翻修,但世世代代容易发生火,荒废了旧园。

清代保定成了直隶省会。 1733年,雍正下为各总督、巡抚设立省会书院,“朕临御以来,始终以教育人才为念……封疆大臣等有化导士子之职,应各自畏惧奉行,退位浮崇实,谋求广国家菖蒲朴之化。 本院的设置,对士的学习文风有益,无流弊,是朕的巨大期待。 》直隶总督李卫说莲池“林泉幽邃,云物苍茫,最好给士子读书”,设立了莲池书院,在这里,书院旁边增设了大使馆(酒店)。

1745年,为了满足干隆西巡逻犹豫的需要,大使馆改建为行宫。 从1749年开始,直隶总督方观承对莲池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建设了春午坡、万卷楼、篇留洞等十二景,一幅幅幅画送去,干隆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各问题的七绝一首。 除了这12首之外,干隆还有27首也写了十二景,还有以莲池书院为主题的十几首。 皇帝加上地域特征,清代中后期,莲池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大大提高。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记载,书院出生于唐代,是一个有很多书籍的文化教育组织。 南宋时代形成了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的祖师、田产六大事业。 明代全国有书院1962所,出现了文人依赖书院讨论朝政的现象。

莲池等省会书院的建立,是清代书院快速发展的开始。 清廷当初害怕书院集结反清力量,采取抑制政策。 社会稳定后,为了防止书院用于朝廷,书院介入政治,康熙通过赠送书给予牌匾等手段,强化对书院的影响,岳麓、白鹿洞等书院就在其中。 雍正设立了以省会书院为代表的官营书院,直接给予财政支持,开始确定地方官员有管理责任。

干隆致力于建立上下统一、制度完善、定性确定的官营书院体系,控制支持,干隆在位期间新建修复书院1298所,多了第二位513所特征,居历朝第一位。

视察书院题诗是干隆掌握书院的一种方法,不限于莲池。 他本来就喜欢写诗,“不吟三天辄就突然失去了什么”。 据唐文基、罗庆泗《干隆传》报道,其在位60年间创作了41800多首诗,即位前和退位后创作的还没有数。 “但是,其中佳作非常少,大部分诗缺乏诗的味道,无论读还是嚼蜡,一部分都非常费解。 ”。

从诗的保存量来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的总和不到干隆的一半,但能背诵干隆诗的人很少。 网上说干隆诗《垃圾》《烂》。 干隆当时知道别人的意见。 他为莲池篇留下了孔题诗云。 “笑予诗行不是斜坡,作为一个例子留下了悬崖的七字。 ”。 有人笑他的诗比不上苏东坡,像苏轼一样刻在诗崖上。 他说他的诗不如苏轼,比如说你的身高不如姚明,是真实的,但听了也不舒服。 皇帝身边的人,会说话。

干隆说:“预咏为爱,不屑风云月露之辞。 对政典的大者,必有诗报道”他追求的不是艺术,诗是他记录历史、表明态度的方法。 为莲池作的诗反映了书院的状况和相关政务,表达了对教育和行政的看法。 不能说是首好诗,但很有史料价值。 比如“莲池书院五古”对书院学业的宗旨和培养方法、目标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做“君子儒”。

干隆时,有些知事鄙视部下,说“书气未除”“书生不称职”,但干隆不同意,斥责说“我怕人不能成为书生的称呼,安受到书生的责备”。 如果是学生相戒的话,我从小读宫殿,朗诵二十年,一点也不尾随的话,实际的学生也是……特别是“书气”二字很贵,沈浸酿有书气,再收集充实,那是浩气。 人没有书风,就是粗俗的气体,市井气体,不能列在医生的树林里。 ”。

即使过了200多年,读书还是很舒适,为天下读书人屏住了呼吸。 肯定“书气”,提倡“君子儒”,重视书院建设,体现了干隆对以前传下来的文化的承认。 但是他对书和书院的重视,第一是政治教化的需要。 他有“书气”,也有气势。 江苏华亭人蔡显作《闻渔闲录》抄录了前人写紫牡丹的《夺走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干隆大发雷霆,蔡显断,儿子断监等待,门人和刻印,卖家被判了这本书。 隆一天造了几百件复印监狱,很多读书人受了文罪,书受了罪,被轻杖责任驱逐,重物砍头晚了。

“雷雨露,难道是天恩。 ”“书气”和气势、尊敬和严厉责任,其实是因为皇帝充分认识到书和读书人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它不是相反的而是用来统治的。

总督的“作业”

从莲池书院到直隶省长署200米以上,可以徒步连续观光,省长署内宅在曾国藩任职时就进行了装饰。 现在曾国藩是热点人物,写他的书,不懂很多,读赞同度高的几部作品,用来表现曾国藩知事的笔墨很少,很少提到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研究》一书中收录了两个介绍曾国藩和莲池书院的文案,但文案很充实。 “就任之初,他并不像以往的总督那样直接入住总督署的内宅,而是在破天荒的地方直接住在莲池书院上班。 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官员中极为罕见……充分表明了其振兴府乃至直隶文教的确定态度和追求。 ”事实上,解读有点困难,曾国藩上任时首先在莲池住了16天。 当时的前任官文还没有离开,莲池有公馆(酒店),过渡应该一下子正常,但他在“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的振兴”中确实有“态度和追求的确定”。

曾国藩督两个月来,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他每天整顿limin,兴办练习军,防止杜水患,处置天津教案诋毁的集群,茫然退休。 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依然在莲池书院消耗了很多心血,重铸了莲池学风,复兴了直隶文教,对莲池书院的迅速发展和北方学术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莲池书院存续170年,历59名直隶总督(包括署理护理)。 曾国藩前,李卫、方观承等在书院做了很多作业。

李卫是电视剧《李卫当官》中徐峰饰演的李卫,剧情是虚构的,李卫实中经常有那个人。 《清史稿》中写道:“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 向成员外郎致富……10年,传唤刑部尚书,授予直隶总督。 ”。 收入意味着付钱捐献官员,李卫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出身,偶然认识皇子成为上司,他是个富有的孩子,可以“做父亲”。

李卫侍奉银,晋升靠才能。 他读写能力不高,但很注意文化建设。 建省会书院下诏时,他在海边救援,立即立地,下月开工,四个月建成。 雍正支付一千两银子指示建设书院,不足,李卫捐献自己的养廉银补充。

方观承属于桐城方氏,任内不仅创造十二景给莲池带来外部变化,还邀请名师加强了书院内部的建设。 他邀请了进入书房教皇子读书的汪师韩任莲池书院的山长(院长),当时已经建了“2.0版”的万卷楼,当时贾补豪情掠夺的数万卷书早就不知道结束了,汪师韩向方观承申请,得到特别的资金购买了书

曾国藩督直期间是日理万机,但专心读书人、莲池书院,笔耕没有中断。

根据《曾国藩日记》,1869年正月二十七日中午进入莲池,即“周览公馆名胜”,下午4点离家出走,到莲池书院山长李嘉端“长居,傍晚归”,在笼子里,灯下重读“左传”。

李嘉端和曾国藩像一样玩“报关游戏”:与中举、中进士、翰林院242吉士、乡试主考官、侍郎、太平军战斗。 最初每次李氏比曾经“合格”更早,曾经列举中国时,李氏已经担任乡考主的考官,1852年李嘉端担任安徽巡抚,与太平军作战因不周到而被解雇,1853年起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1864年成功

就任后,曾国藩多次找李嘉端谈话,不仅是故事,李嘉端的工作中又发生了事故。 今年5月13日,在莲池书院的一次考试中,多个学生没有交卷就散了。 第二天中午,曾国藩向李嘉端谈论了这件事。 几天后,曾国藩亲自前往书院,重组考试。

官员时李嘉端被称为“铁大人”,认真,执教后不改变本性,说:“讲座之位,同气所关,草草结束后,耽误所有人。” 很多时候什么都不要做。 “我把心托付给月亮,谁知道月亮会照亮凹槽? ”。 李嘉端粗略地发了辞呈,在6月初10曾国藩给黄倭的信中,李嘉端说:“近因与士子不太接触,打算离开这个座位。” 黄倩拜访了接班人,要求“本领必须超越潮流,教导和关怀”。

之后半年多,曾国藩又问朱学勤、吴廷栋等人,最后选定了直隶新城(今保定高碑文店)的人王振纲继任。 王振纲和曾国藩同年,会试时王振纲第一,曾国藩第38名,殿试时王振纲读错了“只是”字(本平声大声读),只能按纪律回班(停职)。 他就这样在家修学侍奉父母,在保定很有威望。 曾国藩认为“虽然不是令人满意的选择,但乡望素孚应该免除嘲笑”。

除了选山长,还出考题。 莲池书院考试分为师课和官课,官课由地方官员负责出题主考,包括直隶总督。 曾国藩上任后第15天深夜,“为了明天报考书院,提出题目,长期沉吟”。 后来几天又花了很多时间组织考试和阅卷。 成绩优秀的学生,曾国藩接见鼓励。

知道莲池书院后,曾国藩否定了当时的直隶学风,同年7月初他在李鸿系的信中写道:“这里的士风有点简陋。” 之后,在繁杂中抽出时间写了三天。 制作“劝学篇显示直隶士子”,解体批判直隶的地方风气和学术气氛,在继承儒学之前结合时代趋势,改变化学风的经世,寻求领导学子们的风气。

曾国藩的这些努力,是皇帝追求的“化导士子之职”,尽了儒教的本分。 今天的人大多对曾国藩的修身、事功、甚至有识之士等感兴趣,但这些都是“术”,他的“道”在巨大的变化中考虑传播儒学。 “对百年( 1840-1949 )的中国近代史来说,处于开始初期的曾国藩一生的活动,意味着什么? 用近代儒教一词概括。 ”。 (引用自林干迟云飞《曾国藩大传》)

山长的“教案”

在直隶省长署看到了全省长的记录,在莲池书院找不到历任山长的名单。 柴汝新说,由于1900年的动乱,书院资料破损,努力现在只能整理14名山长,不完全。

但是,曾国藩到达后,所有山长的任职时间都很清楚,可以追溯到筛选过程,可以调查教育理念和业绩。 大体上间隔时间比较短,而且曾国藩等对着述很勤奋,作品广为流传,即使莲池没有记录,也可以和他们查询书院的情况。 曾国藩督直是他的学生李鸿章,对莲池书院,李继承了曾经的学业理念,进行了创新。

1877年,王振纲死于莲池,李鸿章要求黄彭年接管。 1882年,黄彭年就任地方官,招致张裕铅。 1888年9月,张裕铅离开,1889年2月,吴汝纶到任,工作到1902年。 张裕钊和吴汝纶都是“曾门四弟子”,他们具体化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教育治学理念。 莲池书院的《教案》既强调古文,又强调西学,成为晚清全国书院耀楚、学术文化的重镇。

黄彭年到达后,发现购买方观承资金的书籍大量散失,咨询李鸿章,得到银1500两,购买了书3万多卷。 在书院开设学古堂,组织科举学科以外的经史学问学习。 学者增加,教舍不足,李鸿章要支持校舍扩建。 新校舍建成后,黄彭年对全院学生说,报考科举不是书院学习的基本目的,学成后说“贫穷以孝悌忠义化乡,我们以经济文案补偿世界”,体现了从曾国藩到李鸿章宣传的经世沿用的思想。

黄彭年开设了训练学,兼作声光化电历计算科,现在莲池内枣坡上有6个亭,剩下辽、金、元经栋,当时的学生从涿州、定兴等地聚集,准备考证文物。

莲池有一座堪称文物的碑,昆中院有“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 1986年,中日平民共同建立,纪念张裕钊在莲池书院招募日本留学生宫岛大八。 1887年,宫岛大八在莲池以张裕钊为师,辫子,与张一起学习8年,张去世后回到日本,在日本设立睦邻书院,讲授中华文化。

张裕钊发给宫岛的必读书籍有《曾文正公正全集》。 曾国藩继续受到桐城派的文风,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张裕钊担任书院后,继续教授经史学问,让学生接触西方科学。 弟子齐令辰出身高阳齐,家传儒学,读西方天文、数学著作成为中西兼备的学者,是现代名人齐山的父亲。

宫岛大八在莲池书院只学了一年就和张裕钊分手了。 张裕钊无奈地离开了工作,李鸿章邀请张佩纶进入主莲池,让张裕铅回湖北老家。 莲池书院当时地位很高,山上年薪是白银1600两。 张佩纶是直隶人,李鸿章红人,1888年6月初9日他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分别回老家,莲翁(指张裕钊)又随和。” 但是张裕钊不是“乐从”,学生们也不高兴。 宫岛大八说:“莲池书生数千人,愤李之所,联名要求出院,不得不李止,举出师友吴氏代,骚乱开始了。” 张佩纶没想到山长,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后来有个孙女叫张爱玲。

吴汝纶当时在冀州知州,其第一业绩是文教确凿(后来,那一带的中学被称为衡水中学)。 辞去州长职务当了山长,别人觉得奇怪,吴汝纶说。 “我觉得他的日子结束了,不一定得不到这个好馆,还是处理旧业比较好。 ”。

这一年他49岁,这项工作一口气干了14年,柴汝新说他知道莲池书院的山长中任期最长。

吴汝纶是李鸿章无力的选择,但两人关系非常好,教育理念相通。 上任后,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下,吴汝纶对莲池书院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科举不改,士都集中于八股,他无暇学习,最使人才堕落”。 他否认科举八股,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古文儒学,而是多次传入中国文化。 “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之自善。 事实上,语言是,欧美的新学校还是杨。 博物馆,格致,机器的,必取资他。 得到它的长度,可以一起竞争。 ”。

吴汝纶实践曾国藩的学术主张,培养文学辞章之士,形成以莲池书院为中心的北方古文重镇,被一些学者称为“北学复兴”。 然后,吴汝纶购买西学书籍和时政新闻让学生阅览,进行介绍诱惑,“洋务,国家大事,诸生不说。 现在新出的书有《泰西新史要》……那本书都是百年来各国转向强行事迹,最有益于中国。 ”。

1896年,吴汝纶在莲池书院设立西文学堂,随后创立了东文学堂。 两学堂的创办和西学书籍的购买等依靠李鸿章提供的经费。 学堂教学文案除英语和日语外,还设立了外国历史、地理、政治、格致(指物理、化学等)的学校,招来了英国传教士贝格聪、日本学者野口多内等外教。 吴汝纶很满意,说:“书院里兼西文,只怕莲池。”

遗憾的是,西文、东文两学堂在保定生存的时间不长。 书院的学生邢赞堂说:“时保定风俗闭塞,看到办了这所外国语学校,群情早已黑客,受到谴责。 比和庚子变了,不知道的人想报复,学生星散……”时距西文学堂成立只有四年。

当时,全国大部分书院依然以报考科举为目标,沉浸在理学和经济史的考证中,在曾经流传下来的氛围很深的北方出现了莲池书院这种教育模式。 比如水芙蓉,惊人的出场,秋后的残荷,颓废。

结束:状元黄昏

莲池西侧设有莲池书院特别展,一进门就正面的雕像不是前面提到的任何身体,而是刘春霖、莲池书院学生、状元。 就像那样选择的那样,能显示书院成绩的是学生,只有学生。 学生成为冠军,当然值得明确,但他是中国最后的冠军。

刘春霖中获得冠军是在1904年,那是最后的科举考试。 当时莲池书院停馆两年了。 以前,1900年盟军占领保定,莲池书院被掠夺空。 那一年,有一个在莲池自残的冠军。

崇绮不是莲池书院的学生,而是清代唯一的旗手状元。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西行、崇绮等人乘坐皇帝车南下到莲池。 崇绮妻子在北京集体自杀,崇绮新闻之夜也引以为豪。

从皇帝、总督到山长,认真经营和培养制度的最优秀的学生和制度本身在莲池书院走到黄昏的尽头。

李鸿章曾经自称为“裱糊店”,东补西贴把破屋装饰成了净室,但经不起风雨。 他和曾国藩的许多努力最终没能拯救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政府。 官营书院应该用于皇帝,“从近代历史的经验来看,只代表封闭的一部分人利益的政府是不可持续的,没有出口,能代表开放社会各阶层的政府是可持续的,有前途的”。 (引自马平安《晚清政治地图》)

元好问在写“问世,情是什么”时,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早就不在乎那个考试的状况,科举制度也结束了一百多年,但“直教生死相许”的句子被代代相传。

万卷楼中,贾辅抢的书、方观承、李鸿章的资金买的书下落不明,万卷楼本身也重建了两次,但邓经、黄彭年、吴汝纶的复印件还在流传。

邓经为元好问作了祭文,说:“老师死了,文不死,死也不死。” 书院虽然关闭了,但书院继续的文脉却绵延不断。

1906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莲池书院旧址建设直隶文学馆,留下国粹。

1912年,莲池书院旧址被新设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堂附属小学录取。

1917年,齐令辰的学生李石在莲池附近的育德中学设立了留法预备班。 湖南籍学生李富春、李维汉、刘少奇等先后进入学习。 根据《毛泽东年谱》,1918年10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保定莲花池公园与李富春等人聚集。

1927年,莲池书院学生傅增湘担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辛亥革命后,他开始大规模收藏古书,去日本收集过流失的中国古籍,藏书的质量和量与罕见的人相比无法比较。

1936年,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成立了河北莲池讲学院,宗旨是研究国故,表达新旧学术,制作通材。 ”。

1951年,莲池文化馆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在困难的条件下,筹措了25万斤小米的货款,修缮莲池。

1965年,孙凤章写了一本叫《保定古莲池史略》的书。

1986年,国家文物局为恢复莲池书院工程捐赠了一百万元。

2001年,国务院宣布古莲花池为全国要点文物保护机构。

2002年至2005年、2008年至2009年,莲池进行了二期大规模复原修缮,莲池十二景全部恢复。

柴汝新2003年就职于莲池后,很快被莲池书院的丰富历史所吸引,埋头整理史料,埋头写作,陆续编纂了《莲池书院研究》《古莲池书院志略》《古莲池碑文精选》等一系列书籍。 他抱怨家人对他的执着没有“利益”,但他乐此不疲。 体验莲池书院的“形式”十二景等建筑的恢复过程,期待通过与大学合作等方法,书院的“灵魂”研究、教育、藏书等功能也正式复活。 (记者王文华)

标题:“莲池书院:问世间,书为何物”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