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1字,读完约8分钟

陶行知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时的照片。 图像是资料图像

陶行知(右)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成为追求真理的小学生”。 图像是资料图像

【大家】

不朽的人生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贫困家庭,有姐姐和弟弟三人,他是次子,年幼时姐姐因病去世。 穷人家从一开始就使陶行知的学习道路极为困难。 束脩的礼在中国古代学生开始启蒙时对补习班老师说的点上,多用蜡肉或其他方法送给补习班老师,但由于家境贫困,陶行知家连送给补习班老师的腊肉都拿不到。 但是,多亏了陶父年轻时的良好启蒙,村中塾的师听到陶行知的聪明,希望免除束脩的礼而开蒙。

陶行知在惠州陆续向方庶咸、吴尔宽、程朗斋、王藻等几位老师求教,经常翻山越岭跑几十里山路学习,尽管风雨。 1906年,陶行知的父母在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合作,陶行知有机会进入该校学习,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步。

1908年,陶行知考入杭州教会学校广济医学堂,但3天后因学校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性愤怒而退学。 他得到崇一学堂老师唐进贤的推荐,进入了南京汇丰书院。 1910年,汇丰书院和宏育书院合并到金陵大学堂,陶行知和幸运地升入金陵大学,成为金陵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以总成绩第一的身份在毕业典礼上宣读毕业论文《共和精义》。

后来陶行知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后,他为了实现“通过教育而不是军事革命创造民主国家”的理想,不顾经费紧张,在当时的世界教育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哥哥大期间,他从杜威、克伯屈、特里耶等进步主义教育大师那里为其未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7年,为了收集博士论文所需的资料,陶行知提前回到中国,接受郭秉文的聘任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书。 在南高师期间,他排除了众议,用教育法代替了以前流传下来的教学法,与蔡元培的北京大学共同开放了女子禁令,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21年成立了中华教育改善社,陶行知被录用为主任干事,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平民教育运动。 他期待着与熊希龄夫人朱其慧共同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以此运动扫除中国许多文盲,达到打开民智的目的。

陶行知的眼球进一步聚焦了中国的乡村教育。 为了改造中国乡村落后的状况,他决定在南京城北建立晓庄考试乡村师范。 在他发表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的宣言书》中,他强调了“创造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的主旨是创造具有改造农民胳膊、科学头脑、社会精神的教师”,因此他强调了“筹集100万元基金,100万同志。

时间,晓庄师范成为当时教育界的中心,参观者蜂拥而至。 这包括蒋介石、蔡元培、蒋梦麟、吴稚晖、冯玉祥、杨杏佛、陈鹤琴、庄泽宣、梁漱溟等知名政界、学术界人物。 访问者中特别是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克伯屈教授说:“就像大家努力的那样,100年后,大家回来纪念晓庄,害怕享受晓庄! 这就是教育革命的发源地”

1930年4月5日,原晓庄师范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中共南京市委推进委员、中国自由大联盟南京支部负责人刘季平和晓庄师范党支部书记石俊共同组织晓庄师生、支援英商和洋行蛋厂的工人罢工,最终形成了1万人的规模, 蒋介石立即派遣部队到晓庄师范,命令学校暂时停课,通缉陶行知和多个学生,让陶行知流亡国外。

1932年解除通缉后,陶行知回国开展了普及教育运动。 他在上海创立了山海工程团,用“小先生制”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了各种知识。 1936年,鉴于当时日本对我国的侵略,陶行知前往欧美26个国家开展了“国民外交”活动,呼吁欧美各国抵制日本产品,支持中国抗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代杜威草拟了《杜威宣言》,印度圣雄甘地、法国文豪浪漫罗兰、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批准联合签名发表,向国际世界抵制日本产品和中国

《宣言》的发表在欧美高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国内的抗战运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陶行知还与沈儒、章乃器、邹禄勇共同制定了《团结起来防止侮辱的一些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呼吁团结起来对抗日本的侵略。 文件发表后,得到毛泽东的亲笔回答,一致对外表示,共同抗日。

1938年10月从欧美回国后,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以学习武训的“被称为花子的学校”精神,处理了这个战时的难童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抗战胜利后,他又和李公朴共同创办了社会大学,以职业青年为教育对象,推进民主思想。 也就是说陶行知在这个时期积极奔走于民主斗争的前线,成为继国民党政权刺客排行榜李公朴、闻一多之后的“探花”。 但是他没有动,多次奔走于民主斗争的第一线。 因为过度劳累,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突然脑溢血在上海去世。

生活教育

而且,与非科班出身、缺乏系统构筑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不同,陶行知毕业于世界知名的教育学院,来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者。 所以,他从一开始就自愿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从回国前后到去世前夕,陶行知始终以“生活教育”理论的笔耕为中心不辍,达到400多万词,目标确定、文案丰富,理论完整,构建了可操作的学说体系,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源于杜威提出的“教育是生活,学校是社会”的观点。 结合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现实,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积累过程,经验与实践密切相关。 提倡这样的实践,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因此提出了“教育是生活”“学校是社会”“中学”等一系列观点。

杜威强调实践方向、儿童方向这一理论对民国教育有卓越性的影响,特别是经过杜威访华两年的持续推进。 但是,杜威的理论应该看到在发达主义教育盛行的美国提出,这个理论对中国这个“后发国”的指导和有无实践价值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陶行知适应了中国的国情,结果发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显然不能在中国扎根。 为了使这一理论符合中国的现实状况,陶行知把杜威的理论推翻了一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三个层次。

“生活就是教育”强调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和生活一摩擦就起到教育的作用”。 摩擦者和被摩擦者都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教育”。 在陶行知,产生了与生活的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产生了教育。 也就是说,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所需的教育是有价值的教育。

陶行知之所以推翻了杜威的“教育是生活”,是因为杜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为更好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但是杜威的理念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已经迅速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施。 但是在中国,很多人还没有接受教育,所以“教育即生活”没有存在的基础。 从这个立场来说,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是将教育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所有立场,生活就有教育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基于将所有国民纳入教育范畴,普及教育、平民教育的进一步思考而提出的。

“社会即学校”强调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场域。 杜威之所以反对“学校即社会”,是因为陶行知想掏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高墙,将社会的全部力量运用到教育中,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陶行知说,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从外面自由的世界抓住活跃的小鸟,将学校的所有功能代替了社会的所有功能,但实际上,这样学到的知识只以适应学校为基准。 正确的方法是把小鸟放在自然中,把学校的外延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和自然中。 这个方法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没有普及,很多人还处于文盲的状态,只有利用社会教育的功能,发挥民众的教育作用,才能扩大学习范围。

“教育整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做法论。 这种做法论是陶行知基于杜威的“建立中学”进一步考虑的。 陶行知认为,只有教育一体化的做法论,“生活就是教育”和“社会就是学校”才能具有操作性。 教育整合处理了当时中国教育与实际生活分离的问题,以及教育、学、工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将劳动力与劳动力结合,实现了教育、学、工三者整合的目标。

刘大伟,教育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讲师。 第一研究中国教育史,着有《陶行知新传——布尔迪亚斯资本理论视角》《继承与变化: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陶行知年谱长篇(四卷本)》,主编《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香港台卷。 王延光,南京晓庄学院推进部部长。

标题:“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