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6字,读完约8分钟

北海前的团城,承光殿前,有亭。 亭子里排列着汉白玉莲台上用墨玉整体雕刻的椭圆形大石盆。 石盆几乎是黑色的,中间有白色的图案,工匠们“根据其形状”雕刻成鱼龙,海兽出没于波浪中,形象生动。 据说这大石钵身世非凡,不仅干隆皇帝亲自用千金赎回,还和忽必烈的王座一起过了殿。 那么,这个大石盆到底有什么用? 和元代酒文化有什么关系?

北海承光殿前的大酒瓮

曾被用作咸菜用的坛子

干隆皇帝千金赎回

根据资料,北海承光殿前的这块大石钵高70厘米,宽135厘米,长182厘米,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3.5吨,内壁刻有干隆帝诗,“玉上有白章,根据其形状,鱼兽出没成波浪的形状, 原来,这个大石盆被称为“亵渎山大玉海”,是用于储存元代酒的容器,容量可以达到30馀石。 (石,古代容量单位,明清制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

元王朝灭亡后,“亵渎山大玉海”涌入西华门外的真武庙,成为道士们的咸菜缸。 认识干隆帝后,用千金买了一个名字叫“玉瓮”,放在团城承光殿南的石亭里,同时咏唱了一首诗——诗写得很长,其中使用了多个生字,今天的人很难读。 干隆帝如此重视玉瓮,认为“金元古物,放在广寒殿内过”,这是不正确的。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年十二月己丑“亵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 由此可见,玉瓮是元朝初年雕刻的。

从《元史》的这个记述中,我们不仅知道“亵渎山大玉海”雕刻的年代,而且知道元王朝在宫廷中的重要位置。 当时造这么大的玉器,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是完不成的。 至元元年( 1264年) 2月,忽必烈下令修理琼华岛,重建广寒殿。 大玉海的雕刻即使不比广寒殿的重建早,至少还有。 然后雕刻后,放在刚重建的广寒殿里。 至元3年( 1266年) 4月,制作了忽必烈的玉座“五山珍御榻榻米”,也安置在广寒殿。 这时,元王朝还没有在北京地区的皇宫建设,大都也没有影子,广寒殿是忽必烈在北京地区的第一个统治场所,可见亵渎山大玉海的重要性。

准确地说,亵渎山大玉海是盛酒的“酒海”。 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朝宫殿中有一、时漏、设在皇帝御座南边,设有两个“挈壶郎”。 二、酒海排列在漏刻之南,设有六十名酒人负责,向北站在酒海的南侧。 三、放马奶的容器,放二十人掌管,这二十人称为“主膳”。 明代的工部侍郎萧洵目睹了元朝的旧宫,着有《故宫遗录》,据此,广寒殿、大明殿和延春堂都设有酒海。

据前人所着的《中退耕录》记载,大明殿中“设置七宝云龙御榻,御榻米前设置灯漏(刻漏),“蓄水运机、小人偶经常拿着钞票出来”。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报时器。 灯旁有酒海“木质银包漆瓮”,据说这个瓮是“金云龙蛇缠绕,高一丈七尺,存酒50余石”,容量比亵渎山大玉海多。 该书的五“劈正斧”条还记载了“天子登极、正旦、天寿节御大明殿一到早上,人就拿着它站在酒海面前”,证明了当时的“酒海”是重要的礼器。

元代宫廷的酒与礼

大型式需要喝酒。

参加宴会的人穿御赐华服

宫廷里为什么要放酒海? 因为在元代,无论进行皇帝即位、群臣就任皇帝尊号、皇后的册子、对皇帝的生日庆祝等多么重大的庆典,在繁码的礼仪之后,喝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说“元正受朝仪”,大臣三拜九叩,喊万岁后,丞相必须劝皇帝喝三次酒。 至元7年( 1341年),朝廷专门制定了进酒的礼仪。 饮酒后,在“大会诸王宗亲、赛马、大臣、筵席宴会殿上”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恩赐四品以上的官员,酒殿之上”,五品以下的官员“恩赐日精月华的二门之下”。 宴会规模如此盛大,不足为奇。 宫廷上面必须设置60个“酒人”。 (造酒,掌管侍酒的官员,“周礼天官酒人”:“酒人掌五齐三酒,祭祀供之。 )。 难怪宫廷里放着容量几十石的大酒海。

元代的宫廷宴会非常精致,除了美酒、料理、音乐、舞蹈,参加宴会的人必须穿着颜色、风格、布料相同的服装,即“服同制”,这样的宴会被称为“诈马质孙宴”。 元代以后,“诈马质孙”的意思逐渐被遗忘。 据明人蒋一葵着的《长安客话》记载,朝廷命令工部“造只逊八百副”,工部官员无知,说“都不知道逊什么”,后来“只逊”(即质孙、孙)原来指的是“上直校鹅帽锦衣”。 到了清代,“诈欺马”被认为是拴蒙古人的马和骑马的技能,但在现在的内蒙古草原的景点中,将“诈欺马”解释为“烧毛的羊”,引人发笑。 根据元史专家韩儒林考证,“质孙”是蒙古语中“颜色”的意思。 “诈马”是波斯语jamah (衣服)的音译,是元朝皇帝送给参宴大臣的礼服,由波斯刺绣金锦织制成,华贵无比。 萨杜拉的诗《天魔舞》可以说是“诈马质孙宴”的写照:“凉殿参差翡翠光,彩衣华帽宴亲王。 红帘高卷香风起,十二天魔舞袖长。 ”。

“诈马质孙宴”频繁举行,酒的消费量很大,所以元代宫廷设置了掌管玉食的宣徽院,相当于清代的内务府,负责宴会等事务。 宣徽院官员是正三品,管辖尚食、尚药、尚酿等局,其中酿造局的功能还是提供酒类。 之后,酝酿局还在酝酿,还细分为两局。 原大部分尚饮局等级从六品开始,为“掌酿上(皇帝)用细酒”,尚酿局制造诸王百官酒醴,等级从六品开始。 到元二十五年( 1288年),多数设有酒源仓库,等级从六品开始,供给酿酒的“香莎苏门等酒材糯米、乡贡曲药,酿造,上年纪授王百官者”。

元代酿酒业

京城每天生产13万升

外部端口将继续供应。

根据史料,元朝宫廷喝的酒有很多。 酒的种类有用糯米做的米酒、用发酵法做的葡萄酒、用蒸馏法做的烧酒等。

蒸馏酒的做法,一说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说是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 根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烧酒又名“阿剌吉”,由元时创立,“其法使用浓酒和蒸煮器,蒸汽,器采滴露”。 根据资料,“阿剌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出汗”。 在前人熊梦祥所着的《析津志》中,“阿剌吉”成为“哈剌吉”。 “取其为哈剌吉,尤为毒人”。 蒸馏发酵制成的葡萄酒,意味着制成的烧酒更醉。 因为好葡萄酒“一二杯醉几天”。 河北真的决定了用枣做的烧酒,记载着“微烟,非常甜,能让人吃饱”,有独特的风格。

在《元史》中,酒的种类有“清酒”“黑酒”。 什么是“黑酒”? 《析津志》中记载了产出真定(现在河北正定)等的“椹子酒”。 据说这种酒“喝了会腹胀”,但喝了之后嘴巴、牙齿、嘴唇、舌头“长了都会变黑”。

元代,酒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外口输入或大都自己酿造。 根据文献记载,原大时代宫廷对酒品的控诉量相当大。 从外口进口的葡萄酒主要来自火州(现在新疆吐鲁番东南)。 当地有人为王室种葡萄,叫乌珠穆沁。 所述枣酒、果酒主要产自河北真定,米酒的主要产地在南方。

据《析津志》报道,原大都市内有多个酒槽坊。 酒店外包装的特色鲜明,门首描绘了战国四君子像(春申君、孟场君、平原君、信陵君),“用红漆栏杆保护,上面还是盖着精巧升斗,若宫室的形状。 两侧的墙壁上,车马、骏从、伞战一应俱全,汉钟离、唐吕洞宾被描绘成门额。 正门前起立金字牌,如山,三楼,云黄罏”。 这些酒槽坊在夏天说:“放很多大冰,放在大木枧里,用去掉这种冰的水酿造。” 酿酒后,“送树当长桶盛之担”。

据《元史食货志》报道,“大德八年( 1304年),大都酒课举司设立了沟坊百所”。 元代不允许民众擅自酿酒、销售,“私造者依法处罚”,所以沟坊都是官方支配的。 “大德九年,并为三十所。 一天酿造的东西不得超过二十五石。 十年来,增加了三家。 到大三年( 1310年),又增加到五十四处”这样计算的话,光东京都内的酿酒业,每天的酒产量就在1,350石(合135,000升)左右。

元代酿酒业的规模大小,从税赋总额也可以看出。 据《元史食品志》报道,酒税从元太宗窝广台时代开始征收,“国无赋之一,利之所厚”。 根据元代税法,每石酒交十两金银。 记载朝廷每年从中书省直辖地区征收的酒税达到白银五万六千二百四十三片六十七两。 另外,河南、江西、湖广的酒科也在5万片以上,充分看到了元代酒业的发展。 (宗春启)

标题:“元代酒文化:从“渎山大玉海”说起”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