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0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跨世纪书写——《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在北京举行。 美国着名的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和夫人林丽君一起带来了他们的新作肖邦《马伯乐》的续集。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肖邦后期创作的长篇小说。 1939年,萧红在重庆期间开始重温“马伯乐”的构想。 1940年,萧红到香港后开始写作,直到1941年夏天因病停笔。

故事的主人公马伯乐是青岛的有钱人,出生于相信洋教的家庭,是“五四”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的能力,只靠父亲的资本生活,为此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轻视,第一次去“逃跑”大学旁听

1942年萧红在中国香港去世,结束了短暂而悲伤的一生。 生前她说:“半生净是白眼冷遇,先死,不甘心,不甘心。” 《马伯乐》作为她最后没能完成的作品,故事的结局如何,成了悬念。

葛浩文埋头于肖邦的创作,多次翻译肖邦的作品,着有研究肖邦的著作,被称为肖邦穿越时空的跨国知音。 70多年后,他用英语写完了《马伯乐》,由林丽君翻译。 这次修订版的《马伯乐》包括肖邦创作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前九章,葛浩文的续集从第十章写到第十三章。

在《马伯乐》(完整版)的序言中,葛浩文阐述了自己在续集中的想法,并写下了最初的想法:“有人认为肖邦的《马伯乐》是1940版的《阿q正传》。” 对于阿q低的背景,马伯乐确实可以说是中产阶级阿q,也许可以让马伯乐有阿q这样的下场。 也会继续怀念和敬仰肖邦的恩师益友鲁迅。 但后来放弃了。 第一,我认为肖邦是个有创造性的作家。 我认为她光模仿鲁迅的作品绝对不满意。 长期思考的构想是,续集故事发生的地方都是萧红本人去过的,比如从上海到汉口,从武昌到重庆转移到了香港。 如果《马伯乐》是肖邦对鲁迅《阿q正传》的反应,我在续集中吸取了肖邦个体的避难过程,也可以说是我与肖邦一生作品的隔世对话。 ”。

美国著名的汉学者、翻译家葛浩文

在沙龙现场,葛浩文讲述了自己多年阅读、研究萧红文学的经验。 “我看了几篇萧红的散文,加了一篇提取的几段,那样就有萧红的影子,不是全部葛浩文”,对续篇说:“很高兴萧红的书画上简单的结局。” 林丽君在翻译时也很辛苦地模仿肖邦的语言。 她抄写了肖邦文学中比较特殊的用语,如小说中马伯乐喜欢说话的语言和语言方法,翻译结束后,把这些特别的用语重新对照翻译,她的翻译笔给中文版的续集增添了亮色。

汉学者、翻译家顾彬和安乐哲是葛浩文的多年朋友,在沙龙上以中西文学的翻译和交流等许多话题为中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顾彬认为:“翻译是艺术,好的翻译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没有葛浩文,德语版的肖邦不能出版。” 安乐哲则说:“葛浩文把中国现代文化传递到了外国,这不是私人事件,他与某个时代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作家合作,把那么多中国有名的文学家介绍到了外国。”

作家刘震云特别为这本书做了序,序中他说,好的翻译家不仅要理解文学,还要理解文学中更高的领域——幽默、幽默是世界各民族之间转换最困难的,特别是优秀的翻译家能做到这一点 他分享了阅览肖邦作品的心情。 “《生死场》本能的信马由缰绳,到了《呼兰河传》,有意识地相信马由缰绳,甚至有些幽默的写法,我认为包含着对她家乡的讽刺和嘲笑,集体意识的愚蠢和讽刺。 我想成为了“马伯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幽默。 她的幽默从语言的细节上升到结构。 ”。 刘震云认为葛浩文的续集理解了肖邦和她的作品,特别是结构上的荒诞和幽默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说:“葛浩文对《马伯乐》的续集是这样评价的。 《葛先生的续集很精彩,很重要。 我相信在鲁迅先生的悲伤、愤怒、那种不争的精神大体下,萧红直到最后都要对马伯乐的命运和他的选择作出决断。 由此,我想葛先生不仅理解了肖邦,还理解了中国的现代,理解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

标题:“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跨越世纪续写萧红遗作《马伯乐》”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