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40年前,1978年8月11日,刊登在《文汇报》上的短篇小说《伤痕》震惊全国,同时形成了“伤痕文学现象”。 这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潮。 短篇《伤痕》作者卢洛阳新闻10日将小说的第一本手稿,与刊登这本小说当天的《文汇报》和《伤痕文学现象》相关的资料全部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在馆内展示。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以《伤痕》为开端的新时期文学40周年。 这次专题展览希望我们的网民纪念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中国今天取得的伟大进步。 ”。

小说多次碰壁,最终被文报告编辑从墙上挖了出来

洛阳新闻昨天捐赠的《伤口》的第一份手稿写在横线练习本上,散了一张薄的,但可以知道上面重新涂了好几次。 蓝色墨水都有两三种,还有红笔、圆珠笔的撰修印影。 洛阳的新闻说:“这个复印件最初在系里给老师看的时候也被浇了冷水,最终是《文汇报》的编辑从墙报里挖出来的。”

从1977年到1978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 “这些变化极大地震动了我的心。 重新开始高考后,国家必须迅速发展和进步。 每个人都应该很聪明,让真正有才能的年轻人有迅速发展的机会。 ”。 据洛阳消息,这是他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小说通过当时年轻人王晓华和王校长的遭遇,反映了过去的特殊时代,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伤痕。

当时的卢洛阳新闻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学生,他的这本小说被学校老师认为不适合发表,也被文学杂志拒绝过。 他最终把这本小说贴在了自己住的第四个学生宿舍底楼的墙报上。 昨天一起捐赠的是当时的墙报版,一共16页16张蓝色稿纸。 《伤痕》以墙报原稿这种民间传说形式发售,首先在复旦大学校园引起骚动,甚至在同学之间被转录。

他记得当时《文汇报》负责与他联系的编辑是钟锡知。 他对“伤痕”的发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可以说是倾注了心血。 虽然不能替代当时《文汇报》总编辑马达的首肯和赞扬,卢洛阳新闻说:“没想到文汇报会发表我这8000字的短篇小说。”

陈思和说,现在文章看起来有点青涩,呼唤着广大网民心中的话语,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且,从时间表来看,文艺行业的“伤疤文学”与给全国带来巨大变化的改革开放非常吻合,“这也是上海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成千上万的网民来信是网民的声音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的丰富史料

复印件刊登后,卢洛阳的新闻个体收到了全国各地2000多封网民的来信,通过报社交给他的网民来信也有2000多封。 一位陕西网民和小说主人公王晓华同名,他在信中写道。 “读了这本小说,你觉得东海之滨的你知道我在西北古城的遭遇吗? ……”

这次卢洛阳新闻捐赠了包括工人、士兵、医生、大学生、中学生等在内的保存的000多封信。 有些网友向卢洛阳新闻透露了与小说主人公王晓华相似的命运经验,感谢卢洛阳新闻写下他们的心声,有些信件和卢洛阳新闻探讨了“伤”在艺术上的优缺点,有些文学爱好者把自己的习作送到卢洛阳新闻 甚至卢洛阳新闻《姐姐》的信中,很难感到“伤”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陈丙杰研究员说:“这些信中,最多的表现是‘我有和主人公相似的遭遇’,或者是‘你怎么知道我的经历’。 这些网民诉说的各自境遇和亲历时代的变化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历史研究的史料。 ”。

油画家李斌根据“伤疤”创作了漫画,所以“伤疤”的影响不仅是知识青年,还进一步扩大了。 之后,他根据这本小说制作了“伤疤”系列油画,昨天也捐给了复旦大学图书馆。 这些捐赠已经制作成数字化的完整版“伤疤”资料数据库,可供网民阅览和研究。 (姜澎)

标题:“《伤痕》手稿带你重返“1978””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