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4字,读完约8分钟

资料图像

“江南”和“西域”的地域范围在历史上经常变化,但其背后的文化品格比较稳定,在地域多元结构中经常被提及,成为极有代表性的两极。 西域与江南地域文化的冲突是文学创作中非常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元代已经出现。 比如被称为“元诗冠”的萨都剌,晚年生活在杭州等地,喜欢表现江南的景色,是南北文风交流的典型。 到了清代,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不同的是西域文人寓居江南的现象逆转,大量出现了流经西域的江南文人。 这些文人是官余,一方面写西域风光,一方面表达江南的心情,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景,影响了其他江南以外的文人的诗作。 我们会就此进行研究。

《西出阳关》的出租车,在诗歌创作中把豪爽豪放的西域精神和柔雅纤细的江南文化融为一体,在清代西域诗作中展现了新的面貌。 如干隆四十六年( 1781 ),浙江嘉兴人庄肇奎( 1726—1798 )因有事送戍伊犁。 诗人还没出嘉峪关时,“忽来塞外数邮亭,越鸟哀吟斩弱翊歌”(《出嘉峪关纪行二十首》之九)。 庄肇奎在塞外生活了8年,思乡怀归之情总是充满一系列江南书,如《雪朝约同人晓食,徐灌余因病不来,执笔问》诗中《永嘉风雨话清宵》《何当归玩浙江潮》的话。 在《闲云》的诗中,他又望着云叹了口气。 “如何吟诵钓鱼的客人,与水云乡同在呢? 对接船的梦想,高峰药的香味。 ”。 在对江南情景的追忆中,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庄肇奎在卫戍奎期间被提拔为伊犁抚民同志,身份从废人变为地方五品官员,但身份变化依然没有发泄他的思乡之情,他在警署种花,寄语江南的观念是“浮槎天汉上,凌风计划直接到达江乡”。 (《废西治圃艺花与筑船舱予》)类似的表现在清代西域诗中非常普遍。 庄肇奎朋友陈庭学( 1739—1803 )诗云一样,“试听越来越吟,求颜蟹真。 何当回泽国,相利用匕首人。 ”。 (《次朱端书捐赠五首》)陈庭学是江苏吴江人,送大兴太平,所以在诗中也非常自然地把“江南”作为自己怀归的感情寄托了出来。 浙江山阴人史善长( 1768—1830 ),来到西域看雪景,触景生情说:“账目取消了金怜塞上,用鞭子敲暖玉忆江南。 江南薰风而过,香蕉衬衫上的人影很瘦。 ”。 (《四月二日大雪》)诗人看到塞外的雨,做了诗云。 “醉不知身,落花季节在江南。 ”。 (《对雨》)雪景和雨景都无法抹去对江南的思念。 朱腹松《伊江杂咏》的其中八首中也包含了“江南倦怠客”的自怜之意。 “听曲东旁边的月半沉,阳春向哪里求知音。 江南子弟边远,唱昆山眼泪充盈衣领。 ”。 塞外听到熟悉的昆曲,诗人唤起了“剪不剪,理也乱”的监护权旅行的回忆,自己现在只是在江南的回忆中找到内心的慰藉。 “听歌,赌双夫人的头发唱歌,想断绝江南的旧餐厅”。 (《客中吟客吟》)除了泛化书之外,诗人们也从微观的角度编织江南的想法,代表性的江南名物频繁出现在他们的笔下。 比如“西湖”、陈寅( 1740—1814 )“纳中峰总镇署开并头莲纪瑞”:“不需要六月西湖景,紫塞开另一种红。 ”。 黄濬( 1779—1866 )《雪夜小吟追次姜白石雪中六解韵寄今樵三弟兼柬埔寨嵩峻亭山明府》:“老来不梦想西湖,但画天山雪猎图。” 比如“莼鲍”、陈庭学“祭祀灶日寿园四首”云“土风可但莼鲍美,沙漠焉知稻蟹肥”,用张翰“莼鲍的思念”的典面,用莼鲍指江南。 像《六桥》一样,陈庭学《暮春伴方来青注意游德氏花园》:“想起故乡的湖景,开车眺望六桥旁边。 ”。 钟广生( 1876—? 《中秋节即时》:“六桥明月金闺梦,同样在清辉两地看。 ”。 这些具体名物都成为诗人们江南情结多元化表现的载体。

清代西域诗江南情结表现的主体不仅限于江南籍文人,舒其绍( 1742—1821 )《听雪集》中有很多关于江南的诗作:“西陵十载抵抗归来,水站山程细探。 今天是画图重省识,几次歌枕梦江南。 》(《题冷香画梅四首》之三)“我已经十年的尘梦觉,无缘无故春天恨绕扬州转。 ”(《谢舒梦亭冠军赠芍药六首》之一)“吴山越水碧氡,赌赢双夫人头发酒半醉。 我听不到今天的歌声,断肠依约在江南。 ”(《月夜听古紫山游戎弹词四首》其二)舒其绍是河北任丘人,是他伊犁生活期间的诗作,表现出的思乡之情不直接指家乡任丘,常用来代替江南。 杨廷理( 1747—1813 )的诗作也表现出了不可分割的江南情结:“东归定有弹冠庆,钱西湖洗寒尘。” (《赠方来青注意》)《三春花鸟天南梦,八月霜塞北愁》(《春怀》)《旅行敏感性高,记得江乡橙柚黄。 ”。 (《秋夜本怀借用舒春林明府赏菊韵》)舒其绍在干隆60年( 1795 )担任过浙江长兴奉行,这一经验成为他喜欢在诗中写江南的理由之一。 而且,对在杨廷理这个广西长大、长期在台湾工作的知府来说,我也相信这首诗的江南景色的表现。 值得观察的是,清代西域诗中的“江南情结”不是汉族知识分子所具有的。 清代以官僚、使命、中伤等理由到达西域的少数民族作家像渡江的鲫鱼一样多,江南的笔记也成为他们的小组选择。 就像满族铁保( 1752—1825 )的诗云一样,“去溪山最好的地方,在杏花季节记得江南。 ”。 (《春日》)“突然听塞垣懊曲,想晓风残月忆江南”(《车中口占》其四)懊曲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懊烦恼歌也作成南朝江南民间出生,写男女爱情挫折后的苦恼。 铁保在听到西域少数民族的情歌后,唤起了对江南委屈曲的思念。 另外,就像满族人舒敏( 1777—1803 )的诗一样,“我依稀记得江南路,水站的山路到处都是香。 ”。 (《梅花六首记忆梅》)“歌裙舞扇记扬州,彩胜朱符压头。 杏子衬衫轻轻风柔,拿着红袖子看龙舟。 ”。 (《端阳四首》)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江南已经成为各民族文人士心中共同的精神家园。 这是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生动解释。

历史上,清代西域诗中江南情结的发生首先在于流经西域的江南籍文人数量庞大。 韦佩金( 1757—1808 )“归映藜方伯景照以缪申浦太守晋中秋雅集自慯斋诗属与次韵二首(其一)”“吴机乡语欲傲慢”之文下自注曰“时伊犁多乡前辈”。 嘉庆时期汪廷楷( 1745—1830? )也感慨说“戎者江浙人多”(《丙寅新正二日同人小集》)。 史善长到西域后,自己和朋友写道:“欢聚天涯,土音各操,在枠榆社的时候也是。”(《轮台杂记》)。 由于遭遇的山阴同乡很多,甚至给人一种在故乡的错觉。 朱腹松身在塞外也经常参加同乡派对,留下了“故园咫尺未相亲,塞上欣逢笑语新”的话(《诸同乡过访感赋》)。 这证明当时来西域的江南人很多,江南文化也被输入边远地区,塞外的文化质量提高了。

另一方面,如前面的例子所示,清代西域诗中经常包含着“江南情结”和乡关的想法,这种表现方法的渊源有自己,沿着文学史的语境向上追溯,其源头直接面向废信的“哀江南赋”。 西域诗中的“江南情结”思想缺乏“哀江南赋”开启的政治意义,但这些诗作因西域和江南万里之外的地理距离而带来更强的情感冲击,感到独特的感人深度。 无论是广泛还是具体的代称,清代西域诗中的江南情结都具有极强的隐喻特征,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江南”已经超越了地域概念,升华为包含固定情念的文化符号和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象征。 正如周振鹤所说,“江南不是地域概念——这个概念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变得容易,也有经济意义——代表先进的经济区,也是文化概念——透视了文化的发达范围”。 (“解放江南”)文化意义上,“江南”特有的风景和发达的经济、文化,使江南成为文人心中不变颜色的心灵地图,成为关于梦想与美的想象载体,成为温柔玫瑰的文化品格。 江南由此有着“精神故乡”的文化负担,诗人们与边疆的地理感觉融合交织在一起,安抚了清代西域学者“一杯浊酒的家万里”的忧愁和孤独,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的独特景观。 (周燕玲)

标题:“清代西域诗中的江南情结”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