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4字,读完约5分钟

他山之石 看罗斯福治国 ——为什么读《罗斯福传》 ■罗海岩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8-02-17 [打印] [关闭] 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史上,有两次高调评价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次是在1945年4月的《本日报》社论中:“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再一次是他逝世时,《本日报》专门发表社论,题为:“民主的陨落——罗斯福总统之丧”。

“看罗斯福治国”

罗斯福成长于美国快速发展方兴未艾的世纪之交。1933年3月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这位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4届总统的人,一生充满了传奇与神话。

是时,伴随工业化和物质文明的快速进展,美国进入了“恶与善俱来的时刻”。资源掠夺开发、社会分配不均、骚乱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使过去农业社会里的道德准则日显单纯和苍白。特别是时值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贫穷、饥饿、破产、失业和暴跌的恐惧场景遍及国中。罗斯福应运而生了。他在宣誓就职时的阴冷下午,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和阳光的演说:“人类在每一次危机、每一次灾难中,获得新生时,他们的知识就更加广泛,道德更加高尚,目标更加纯洁。”

“看罗斯福治国”

自由经济制度给美国带来空前的繁荣和富足,但当市场经济的能量发挥至极限时,弱点也暴露无遗。罗斯福的伟大在于,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将市场调节和国家调控相结合,将无形的手与有形的干预相结合。他的智囊团吸收了各种政治观点和经济主张,通过参阅上千种书籍,通过“炉边谈话”的方法,广泛征询意见。

“看罗斯福治国”

1933年3月至6月,罗斯福在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提出多种咨文,指导国会立法,以惊人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这些“新政”的文案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首要措施是复兴: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钱;协定价钱以减少公司间竞争,制止公司倒闭。而后期的首要措施是改革:有力地运用行政干预,实行缓慢的通货膨胀,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急救济,实施社会保险,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进行税制改革。他利用国家的强制性弥补市场经济制度的天然弱点,完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

“看罗斯福治国”

罗斯福的新政,促使美国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成功地走出了危机的阴影。当他第一个任期终了时,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动情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面对多而杂的社会问题,罗斯福表现出压倒一切的自信。他认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自由放任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他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斗争并成功地进行改组,继而利用宪法充分而宽泛的解释,进行司法改革,表明了他在探索中日臻成熟的政治哲学和治国方略。

“看罗斯福治国”

政治家的显着风范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远见卓识辅之雄才大概,对事物的快速发展有着科学的预见并勇执牛耳。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就看到了战后的瑰丽景色,在国内盛行中立思想的背景下,力申正义,最终参与到反法西斯世界联盟中。战争后期,他吁请成立维护和平的国际性联盟,在他的倡议下,联合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凯歌声中横空出世。

“看罗斯福治国”

美国着名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曾给罗斯福这样的评语:“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讲,是相当美好的。”另一位权威传记作者弗雷德尔则这样评价罗斯福的思想:“从他任总统期间总是把美国好处放在首位来看,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从他相信美国的幸福有赖于其他各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保障来看,他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正是在国内事务和国际关系两个大局的运筹中,罗斯福把美国推向综合实力居世界首屈一指的地位。

“看罗斯福治国”

大国的兴衰消长,从来是世界舞台上受人瞩目的大戏。在从政的高层人士中,多个人在阅览《罗斯福传》,我想这大略是因为罗斯福能赋予一种制度和体制以活力,具有弃旧图新,力挽狂澜的无形之力,他把自身的羸弱和国家的强大、自身的平实和国家的崇高融为一体。美国有三任总统名传史册,一个是国父华盛顿,一个是维护了国家统一的林肯,再一个则是罗斯福,他们都代表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不同的是一个是创建,一个是保卫,一个是赋予国家新生和活力。创建和保卫为历史所囿,不是所有人可遇可为,但为一种体制和制度增添活力,则是后人尽可为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一下《罗斯福传》,有利于我们用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寻找世界性的坐标。

“看罗斯福治国”

【打印】 【关闭】

标题:“看罗斯福治国”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