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31字,读完约13分钟

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也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但凡是见到他的人都想称呼他为“朱老师”。 从2000年开始,朱永新开始了“新教育实验”,让师生过上了“幸福完美的教育生活”。 他年出版了《当教师》一书,消除了教师的困惑,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额就超过了20万册。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朱永新想和网民们交流。 日本和腾讯的微博有近900万粉丝。 每天早上6点,第一条微博就会出来。 两会之间,他对教育的兴趣也在不断。 近日,朱永新接受了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的独家采访。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朱永新说,教育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帮助所有人找到自己。

论以前传下来的文化: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关注。 年初,由朱永新领导的新教育实验小组开发的《新教育晨唱(下卷)》出版,包含了从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的晨唱文案,创造了永不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以下简称《中青报》) :“晨读、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的创造,其新教育的“晨读”与以往我们的“晨读”有什么区别?

朱永新:我们早上的朗诵和以前的一切都不一样。 第一,过去早晨的读书文案主要局限于中国以前传入的经典,我们早上的背诵文案非常丰富,从童谣、儿歌、唐诗、宋词到西方有名的诗,贯穿中西。 其次,过去强调的是阅读的文案,我们强调的是朗读文案与人类生命的结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例如,我们在孩子生日的时候,为孩子选生日诗,把孩子的名字嵌入诗中,作为生日礼物。 例如,不同的季节,我们读不同的诗,春天桃花开,桃花诗,夏天荷花开,荷花诗。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串起了一年二十四节气诗,让孩子通过诗感受自然的变化,符合孩子现在的生活和生命。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在中小学阶段,其实很多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文化的文案都是在语文课上教授的。 你在《献给老师》中说“让国语回归生活”,那为什么从前传下来的文化也要跟着国语回归生活呢?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朱永新:语文教育让孩子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学会用口语和文案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感情。 现在的考试制度将语文应试化,成为考试的工具,方向错了。 因此,我们提出要重视语文的全部功能。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从前传下来的文化和现代文化密不可分,勾结着整个教育过程。 从以前传下来的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教育,所有学科都有。 例如,甘肃有数学老师,用易经的阴阳思维教数学。 这不是数学中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吗?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你一直在雄辩地宣传浏览。 它除了浏览之外,新的教育实验中还有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方面的创新吗?

朱永新:我们打算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专门开发新教育的中国文化课程。 以艺术教育为例,目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多表现为“副课”,仅有音乐和美术两门是不够的。 现在的美术课都是素描,讲西方美术,对中国书法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中国以前传下来的艺术是以前文化传下来的重要板块,包括绘画、剪纸、陶塑、戏剧等。 相关课程正在开发中。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关于教育创新:不追求分数,不怕考试

目前,全国至少有3000所学校和近300万学生参加了新的教育实验,新的教育试图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中青报:新教育实验在教育方法上,除了“朝唱午读暮省”之外,还有那些创新?

朱永新:我们在很多行业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新的教育实验提出了新的生命教育体系,将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 自然意味着身体、组织、器官等个人物质的存在。 社会生命是指个人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相互关系生命是指个人的感情、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 人的三重生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与此人相比,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教材,包括生命课程、智力课程、公民课程、艺术课程和特色课程。 从幼儿园到高中,拓展了生命的纵横高度,这是其他学校没有处理的事情。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在具体的操作中,例如,我们建立了“完美的教室”。 通常,学校的教室分为一班二班三班,我们给每个教室起一个美丽的名字。 “蝴蝶班”、“君子兰班”、“向日葵班”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决定。 建立一套班级文化体系,为班级设计班级徽章、班诗,根据每学期全班同学阅读的经典着作共同创作生命史诗,文案来源于孩子读了一学期中最感动的书……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中国也有自古流传下来的教育方法的传承吗?

朱永新:我们主张将中国以前传达的优秀教育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进行良好的整合,过上幸福完备的教育生活。

中国的蒙学有很多特色。 例如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记者注)、《幼学琼林》,这些教材的编写非常符合孩子的认识优势和心理的快速发展,而且注重“人”、人与人的关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例如,中国的识字教育。 我们现在强调在幼儿园不教孩子读写,太夸张了汉字的多和杂。 孩子一开始把文字当作符号和图片来认识。 而且,中国的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 孩子学习的时候比较简单,可以学习文字相关的知识和文化。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关于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

从2007年开始,朱永新应《教师月刊》的约定,在“问教师”专栏上连载,用公开的书信回答地域、学科、境遇不同的教师的提问,共同编辑《成为教师》也用书信体的方法表现出来。 所有的信都是讨论问题。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在《献给教师》的序言中,朱永新写道:“教师不是园丁、蜡烛、春蚕、灵魂工程师。”大部分人都否定了教师的形容词。

中青报:我们在教师身份上有误区吗?

朱永新:中国长期以来在教师神圣化的过程中,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给教师带来了牺牲感。 当老师很有献身精神,像春蚕,像蜡。 这让教师成为悲剧和工具的角色——教师是教师的工具,自己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价值也只体现在学生身上。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那个老师是什么角色?

朱永新:我提出只有教师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才有价值。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伙伴关系。

一个好老师,首先要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真正价值,发现这个职业的内在魅力——这不是为别人嫁人的工作,职业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无限的挑战和可能性,而且没有统一标准。 因为学生千变万化。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许多教师在读完《致教师》后,写下读后感。

朱永新:书评已经作为“内心深处的亮灯”出版。 我最感动的是乡村教师高进儒说的。 “当老师”给他一种回家的感觉。 他有钱的话,对全国每一位乡村教师说“当老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蒋肖斌源:中国青年报( 年03月10日 版)

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也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但凡是见到他的人都想称呼他为“朱老师”。 从2000年开始,朱永新开始了“新教育实验”,让师生过上了“幸福完美的教育生活”。 他年出版了《当教师》一书,消除了教师的困惑,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额就超过了20万册。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朱永新想和网民们交流。 日本和腾讯的微博有近900万粉丝。 每天早上6点,发布了第一条微博。 两会之间,他对教育的兴趣也在不断。 近日,朱永新接受了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的独家采访。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朱永新说,教育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帮助所有人找到自己。

论以前传下来的文化: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关注。 年初,由朱永新领导的新教育实验小组开发的《新教育晨唱(下卷)》出版,包含了从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的晨唱文案,创造了永不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以下简称《中青报》) :“晨读、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的创造,其新教育的“晨读”与以往我们的“晨读”有什么区别?

朱永新:我们早上的朗诵和以前的一切都不一样。 第一,过去早晨的读书文案主要局限于中国以前传入的经典,我们早上的背诵文案非常丰富,从童谣、儿歌、唐诗、宋词到西方有名的诗,贯穿中西。 其次,过去强调的是阅读的文案,我们强调的是朗读文案与人类生命的结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例如,我们在孩子生日的时候,为孩子选生日诗,把孩子的名字嵌入诗中,作为生日礼物。 例如,不同的季节,我们读不同的诗,春天桃花开,桃花诗,夏天荷花开,荷花诗。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串起了一年二十四节气诗,让孩子通过诗感受自然的变化,符合孩子现在的生活和生命。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在中小学阶段,其实很多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文化的文案都是在语文课上教授的。 你在《献给老师》中说“让国语回归生活”,那为什么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也要跟着国语回归生活呢?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朱永新:语文教育让孩子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学会用口语和文案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感情。 现在的考试制度将语文应试化,成为考试的工具,方向错了。 因此,我们提出要重视语文的全部功能。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从前传下来的文化和现代文化密不可分,勾结着整个教育过程。 从以前传下来的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教育,所有学科都有。 例如,甘肃有数学老师,用易经的阴阳思维教数学。 这不是数学中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吗?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你一直在雄辩地宣传浏览。 它除了浏览之外,新的教育实验中还有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方面的创新吗?

朱永新:我们打算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专门开发新教育的中国文化课程。 以艺术教育为例,目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多表现为“副课”,仅有音乐和美术两门是不够的。 现在的美术课都是素描,讲西方美术,对中国书法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中国以前传下来的艺术是以前文化传下来的重要板块,包括绘画、剪纸、陶塑、戏剧等。 相关课程正在开发中。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关于教育创新:不追求分数,不怕考试

目前,全国至少有3000所学校和近300万学生参加了新的教育实验,新的教育试图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中青报:新教育实验在教育方法上,除了“朝唱午读暮省”之外,还有那些创新?

朱永新:我们在很多行业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新的教育实验提出了新的生命教育体系,将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 自然意味着身体、组织、器官等个人物质的存在。 社会生命是指个人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相互关系生命是指个人的感情、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 人的三重生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与此人相比,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教材,包括生命课程、智力课程、公民课程、艺术课程和特色课程。 从幼儿园到高中,拓展了生命的纵横高度,这是其他学校没有处理的事情。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在具体的操作中,例如,我们建立了“完美的教室”。 通常,学校的教室分为一班二班三班,我们给每个教室起一个美丽的名字。 “蝴蝶班”、“君子兰班”、“向日葵班”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决定。 建立一套班级文化体系,为班级设计班级徽章、班诗,根据每学期全班同学阅读的经典着作共同创作生命史诗,文案来源于孩子读了一学期中最感动的书……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中国也有自古流传下来的教育方法的传承吗?

朱永新:我们主张将中国以前传达的优秀教育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进行良好的整合,过上幸福完备的教育生活。

中国的蒙学有很多特色。 例如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记者注)、《幼学琼林》,这些教材的编写非常符合孩子的认识优势和心理的快速发展,而且注重“人”、人与人的关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例如,中国的识字教育。 我们现在强调在幼儿园不教孩子读写,太夸张了汉字的多和杂。 孩子一开始把文字当作符号和图片来认识。 而且,中国的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 孩子学习的时候比较简单,可以学习文字相关的知识和文化。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关于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

从2007年开始,朱永新应《教师月刊》的约定,在“问教师”专栏上连载,用公开的书信回答地域、学科、境遇不同的教师的提问,共同编辑《成为教师》也用书信体的方法表现出来。 所有的信都是讨论问题。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在《献给教师》的序言中,朱永新写道:“教师不是园丁、蜡烛、春蚕、灵魂工程师。”大部分人都否定了教师的形容词。

中青报:我们在教师身份上有误区吗?

朱永新:中国长期以来在教师神圣化的过程中,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给教师带来了牺牲感。 当老师很有献身精神,像春蚕,像蜡。 这让教师成为悲剧和工具的角色——教师是教师的工具,自己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价值也只体现在学生身上。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那个老师是什么角色?

朱永新:我提出只有教师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才有价值。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伙伴关系。

一个好老师,首先要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真正价值,发现这个职业的内在魅力——这不是为别人嫁人的工作,职业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无限的挑战和可能性,而且没有统一标准。 因为学生千变万化。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中青报:许多教师在读完《致教师》后,写下读后感。

朱永新:书评已经作为“内心深处的亮灯”出版。 我最感动的是乡村教师高进儒说的。 “当老师”给他一种回家的感觉。 他有钱的话,对全国每一位乡村教师说“当老师”。

标题:“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让老师和学生都找到自己”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