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7字,读完约4分钟

月20日,首都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了国际“城市记忆”学术研讨会,来自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地的学者专家聚集在第一张图上,在“城市记忆”建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与经验

不同的国家“城市记忆”都有各自的重点

“一个退役军人口述了自己年轻时服兵役的经验。 初期训练非常严格,需要从贫困中辛苦,养家糊口……”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伍慧贤为听众揭开了新加坡口述历史上的一角。 据悉,新加坡于年开始了大型的口述历史活动,大部分人都参加了。 除伍慧贤外,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员赖素春、叶若诗、韩国加图立关东大学中国系教授李奎泰、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和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成员lauren kata等携着各自国家“城市记忆”的经验和成果,于9月20日召开

首都图书馆的马文大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主任考察过荷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城市记忆”事业,部分地区的“城市记忆”资源以“口述历史”为重点,部分地区如“北京记忆”为“地方”

60年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通过订单、提交、拍卖、交换、捐赠等多种方法,全面收集、整理了有关北京地区的文献资料,设立了专业冰箱。 马文大说:“地方志、地图、文件、旧戏单……我们收藏了许多老北京地区的宝贵史料,构建了“北京记忆”的大型多媒体数据库的新平台,以数字多媒体形式重新提示给网民,北京的历史。 年至今,“北京记忆”多媒体数据库的总数据量为15.6t。

口述的历史是活的遗产

在美国拥有丰富口述历史经验的lauren kata说:“口述历史的力量在于参加听众和叙述者的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遗产和档案资源。”

“口述历史是活遗产”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主任汤更生认为,现在语音、影像技术迅速发展,给了每个人参与口述历史的机会。 “普通人的记忆容易被忽视,但记忆不仅仅是精英。 每个人民的心情都是值得的,是历史的一部分”

在口述历史方面,第一幅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于2005年尝试了采集事业。 年,《口述历史》正式纳入北京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成立专家进行口述史的采集。 到目前为止录制音频视频共计16000分钟( 270小时)。 陈坚说:“根据国家和城市的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但细节的记忆有值得记录的共同点,这是子孙后代认识先代的宝贵财产。”

在居民个人口述史收集方面,第一张图也已经在计划中。 马文大表示,今后将在“北京记忆”网站开设专门的板块和入口,让所有市民都可以植入自己相关的隐私资料,作为市民档案保留下来。

【问题答案】

新京报: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经历了怎样的快速发展历史?

首都图书馆党委书记、代馆长肖维平: 2002年,首都图书馆开始了“北京记忆”大型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事业。 2007年“北京记忆”网站开通。 年,改版的“北京记忆”网站公开了。 该数据库是在近百年藏书的基础上,北京建城3000多年、建都860多年历史文化迅速发展的宝贵文献,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性数据库,是第一个企业品牌的阅览、古典阅览方法的创新。

新京报:现在中国的“城市记忆”工作面临着那些困境吗?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主任汤更生:第一是各机构如何分工、整合。 除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学院、方志办理其实也在做“城市记忆”的工作,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 第二,在技术上,大家都做口述史,但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如果能够遵循一致的标准,将来在保存、搜索、互联网分发和共享方面将非常有用。 第三,关于资源的提取和传达,必须更专业,如目录、著录规则等,必须使记忆资源有序化。 否则,这些资源将是下一个新闻孤岛。 特别是现在,视频目录化是国际国内新的技术课题。

采录/记者冯琪

标题:“多国学者共话“城市记忆””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