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26字,读完约9分钟

金秋季节,正是出去玩的好时候。 北京自古以来就有“燕京八景”、“燕京十景”的说法,“金台夕照”、“卢沟晓月”等景观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称赞。 但是,除了有名的“燕京八景”之外,很少人知道北京有“燕平八景”。 以前的燕平是昌平地区,在明代昌平已经成为首都人游山玩水的好地方。 那么,这八个景观分别是什么呢? 背后有什么历史轶事?

隆庆年间产生了“燕平八景”

昌平进士崔学修志成诗

北京昌平山川秀丽、峰险谷幽、松翠泉清、河流纵横,自古胜景众多:金朝皇帝嬉戏归来的神岭山、刘伯温称赞的龙虎台,被诗人称为“北山川这最安静”的沟沟崖……只有一条四十里关沟、七十二景。

一个地区的名胜汇集成八景、十景,源于宋朝画家宋迪。 此人擅长山水画,“好古好作山水,尤工平远”。 他画了八幅潇湘山水图,后世分别命名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统称为“潇湘八景”。 他不介意这个开头,南宋诗人也排了十幅西湖风景,吟诵题诗。

金朝明昌时期,“燕京八景”诞生:居庸叠翠、玉泉彩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集贤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元朝人把这八景演唱成“古风,或者作为小曲表演”。 到了明代,在朱6月的定都北京,翰林院的官员们做了一些改变,把燕京八景的“蓟门飞雨”变成了“蓟门烟树”,收集并咏唱了相集题目,成为“和者相属”。 于是各地文人争相模仿,“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还有琳宫梵宇,八景之诗”。

皇陵所在的昌平当然不能阚如,隆庆年间,产生了《燕平八景》一诗。 燕平是昌平,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唐庄宗李存勋的祖父被称为李国昌,忌讳“昌”字,将昌平改称为“燕平”。 公元936年,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恢复了昌平的旧称。

咏叹燕平八景的崔学履是昌平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 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陕西临潼人曹光祖被任命为昌平知州,聘请崔学修改《昌平州志》。 从对故乡的爱出发,为了弥补地方文献的缺陷,崔学坚决肩负重任。 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春天开始,崔学走遍昌平州的名胜古迹、山水村落,寻找能找到的史料,经过四年完成了《昌平州志》。 隆庆2年( 1568年) 10月发行了《昌平州志》的刻版,成为孙押顺。 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昌平地方志。

永乐帝被选定为黄土山建陵

首都被称为仙佛保护,是“天峰拔萃”的二三景寓意

崔学履选择的“燕平八景”以天寿山为中心。 第一景的“天峰出众”的“天峰”就是天寿山。 但是这座山还是比群峰高,与众不同吗? 这座山位于东山口内,河水环山而过,其实不高。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说这座山只是“圆秀”。 把这样的山丘作为“燕平八景”的第一位是因为“成祖(永乐帝朱沛)尝到了驻犹豫”。 永乐5年7月,皇后徐去世。 朱棣文的生命礼部尚书赵羾率风水师廖均卿等人选择了陵地,“在昌平黄土山得到了吉地”。 朱六月的车来到东山口,登上这座山向北眺望,很满意,“封那座山为天寿山”。

嘉靖15年( 1536年),世宗朱厚熜觉得把这样的小山命名为天寿山不合适,改称为“平台山”,在山上建亭“圣迹亭”,御笔题上写着“圣迹”二字,“以亭形圆、白石为栏,攀登数十段”。 崔学履《天峰拔萃》诗咏叹了这首景云:“翠华行幸之处,乐奏上之回。 御笔留顶,秋风是简陋的汉才。 ”两年后,朱厚熜登上平台山祭奠祖先文皇帝。

明末诗人孙繁志也有一首诗叫《天寿山》,“突兀群峰里,嵯峨二水中。 波浪翻过千谷,花洒山红。 圣迹的铭刻还在。 以权势自居的国王。 依然支撑着半壁,现在古仰高嵩。 ”。

平台山原现在在十三陵水库中位于北京九龙游乐园的九龙宫位置,而不是现在。

燕平八景第二景是“石洞仙迹”。 这座石洞是天然溶洞,位于昌平城以北3公里的蒋山,被称为“仙人洞”,也被称为“神仙洞”。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中写道:“洞在山脚,可以容纳二百多人。 开口向东,从石头梯子上下来,石头都奇怪地垂下来,变成了平地。 洞内西北有门,都是石槎齿。 近门挂着一块大石头表,有几尺长。 门里,少旋转和南,石璺如路,里面的深黑色不敢进去。 ”。 现在洞口封闭了,洞穴内的景色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仙人洞是仙人的象征,燕平第三景“银山铁壁”就是佛的象征。 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介绍了昌平州境内的名山,最先有银山。 “山的一半有墙,其颜色如铁,世称银山铁壁”,因此其位置是“州东北六十里(笔者:这不确定),石梯上五六里名中峰,唐僧邓隐峰那里也住着”。

邓隐峰是佛教禅宗顿悟派名僧马祖道一的弟子,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至820年)在银山被说教,弟子非常多。 辽代寿昌年间( 1095年至1101年),满公禅师在这里建了宝岩寺。 金代天会元年( 1123年),“云门宗”教派的佛觉大禅师来到银山,创建了大延圣寺。 佛门高僧陆续来到银山讲法,门徒教了上万人。 有一次,银山和江苏镇江的金山并称为“南金北银”。 宣德六年( 1431年),宦官吴亮出资翻修了大延圣寺。 正统十二年( 1447年),英宗凌驾于银山,赐予了“法华禅寺”的金额。 此外,附近还建有弥勒院、铁壁寺、银山寺、法林寺、净业堂等。 建寺古老,入寂的僧人很多,所以高僧的灵塔形成了塔林。

银山之所以被列为“燕平八景”之一,是因为其在佛教中的地位,与皇陵相邻,崔学可以用诗句“迄今为止的胜迹缘人事、状况接近皇陵紫气垂”来说明。

燕平第四景“虎峪辉金”也是山。 根据《昌平山水记》记载,“西山口西四里有虎峪山,三里有大虎峪山”。 虎峪山下面有一个叫小金山的土冈。 中午左右,阳光充足,人在这里走。 身体和脸都映在金黄色里。 这就是“虎峪辉金”的由来。 无名氏有五言诗云。 “虎峪名金山,客行初识。 过了中午的山下,人穿金黄色。 ”。

山水的颜色是雄关青松

不仅仅是美丽的娱乐目的也是军政要地

“燕平八景”前的四景都和山有关,接下来说说昌平的“水”。 燕平第五景是“龙泉喷玉”,崔学鞋诗云:“龙泉喷寒玉,汩无限停。 人是清澈的,游子是纯洁的。 又云:“在虚喷薄泻飞泉,保翔龙出了九渊。 绝壁是绝壁,担心断了,琼珠玉粒挂着惊喜空。 风定涧头音细,雨馀谷底水一点一点地流着。 坦率地净化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诗说的都是九龙池的景色。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九龙池是为嘉靖15年( 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敕而建的:“九龙池在昭陵西南,在山崖下凿石,泉接吻,积水成池。 有翠泽亭、中一间、横三间。 门三,向东,弯腰,为了开车结束陵事临幸的地方。 ”。 现在九龙池的某个地方成了农民的宅基地,建设民居,笔者去找了好几次,都进不去。

燕平第六景“安济春流”说的是南沙河。 春天雪融化了,南沙河安济桥下碧波荡漾,渔船来来往往,就像水乡的风景。 位于安济桥和北沙河的朝宗桥都是为明正统年间( 1436年至1449年)的工部侍郎王永和奉旨督建设的。 隆庆六年,朝廷为了处理守陵官兵和边塞驻军的粮食运输问题,派遣了疏浚南沙河到通州一百四十五里河道的士兵。 从此,每月有4万石的军队粮食通过水路运往巩华城的粮仓。 巩华城内有嘉靖年间建造的行宫,为皇帝驻守陵墓往来。 此景入选也是因为与皇陵和朝廷的密切关系。

居庸关是昌平的北大门,也是北京的北大门。 燕平第七景的“居庸双雪”指居庸关的冬天景色。 住在庸天险,天下闻名,顾炎武曾经这样形容居庸关:“从南口以上,两座山墙竖立,通过一条轨道”,“其旁边都是岭重叠,遮蔽了损天日”。 大雪过后,崇山穿银衣服,居庸景色更壮观。 因此,崔学履行了《居庸霄雪》的诗云。 “雪后琼瑶迎霄汉,云连冰玉泥幽燕”。

有雄关雏雪,有“松盖长青”。 燕平八景的最后景色是离昌平州城东门8里远的松园景色。 松园方广数里是为皇陵栽培的松柏苗木,一百多年生长后,松楸茂盛,苍翠严重,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这里的松林也发挥了军事重要意义,嘉靖年间( 1522年至1566年),我侵犯昌平,明朝军队埋伏在松林中,击退了入侵者的敌人。 崔学履诗中“书为陪陵蓄宰之树,谁掠夺抵抗干城”的话就是这么说的。

因为松园名列八景,不仅壮观天下奇观,也是明朝江山永固的象征。 但是崔学鞋没有想到《昌平州志》完成不到80年,明朝就去世了,《燕平八景》也被破坏了。 康熙十二年( 1673年),康熙帝下令各地修志,昌平州官福建人吴慎和奉天人耿继仅几个月就完成了新的《昌平州志》。 志撰改调整了“燕平八景”,代替“松盖长青”和“安济春流”而容易称为“神岭千峰”和“沟崖双瀑”,“天峰抽出”称为“陵阚晴霞”,“石洞仙迹”称为“石洞松涛”。 (宗春启)

标题:“北京史话:畿辅名区多胜绝”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