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549字,读完约19分钟

1957年1月1日,《射雕英雄传》开始在《香港商报》上连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94年5月出版的《射雕英雄传》(全4册)

英国麦克莱尔霍斯出版社去年2月出版的英语版《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英雄诞生》

一九八三年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二○○三年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金庸先生/视觉中国

金庸曾经把自己小说名的首字母连起来对联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发表了《金庸作品集》。 这是香港作家金庸第一次授权内地出版其所有小说作品,在金庸作品的传播史上,具有象征意义。 其实,20世纪80年代,金庸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传入内地,引起了“金庸热”。 在这些作品中,《射雕英雄传》是最广为流传、最受网民欢迎的一部分。 《射雕英雄传》创作于1957—1959年,是金庸的中期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最有名的武侠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设定于宋元易代之际,以少年郭靖与少女黄蓉携手渡过江湖,终于成长为一代侠侣的经验为主线,构筑了巨大的中国文化诗般的武侠世界,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用电报发送武侠小说,在新闻史上恐怕是破天荒的行动吧”

1957年1月1日,新年伊始,《香港商报》副刊结束了整整一年连载的《碧血剑》,开始连载新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作者依然金庸。 《射雕英雄传》是继《书剑恩仇录》《碧血剑》之后金庸的第三部武侠小说。 这一年,他34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什么时候休息? ”。 几首诗后,牛家村的郭念天、杨铁心两个登场,丘处机道长也随后开始了“踏雪来了”的惊险故事。 金庸写这些复印件时没想到《射雕英雄传》会成为中国最有名的武侠小说之一。 今后的甲子乃至更长期地继续被阅览、说明、演绎。

结果,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完全是无心插柳。

1954年初,为了吸引网民,增加销量,香港《新晚报》决定在副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副刊编辑陈文统带头,以《梁羽生》的笔名开始连载处女作《龙虎斗京华》。 1955年2月初,为了延续段期,报馆与同为《新晚报》编辑的查良龙签订了紧急合同,没有写过武侠小说,没有写过小说的查良龙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并署名为《金庸》。 取了把“龙”字分解成一半的意思。 金庸后来说:“即使我最初写小说是文学创作,当时创作的目的也只是工作。” 《书剑恩仇录》很受欢迎,“和金梁齐名,有暂时瑜伽。 》《香港商报》也邀请稿件,有《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

从1957年1月1日开始,《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上出版了862段,其间金庸偶尔生病到1959年5月19日止了两天。 之后,金庸又创作了《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三部作品互相独立有一定的联系,被称为《射雕三部曲》。

金庸一生创作15部武侠小说,哪个最好? 网民各有所好,金庸自己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但是,有定论认为流传最广、最受网民欢迎的是《射雕英雄传》。

在《射雕英雄传》连载的时候,每天一出报纸,人们就先打开副刊去看连载,看连载,看书店应时收集的《届》一本一本小册子,看最后总结出版的单行本。 热潮波及东南亚、曼谷所有的中文报纸转载金庸作品,当时各报以每天的航班发送香港报纸重新转载,但到了故事的紧要关头,有些报馆不顾先发电报,子孙们说:“用电报发送武侠小说。 经济学家张五常当时在加拿大学习,从当地华文报纸读这本小说,每天追读,与《水浒传》齐名。 学者沙济安一直认为“武侠小说大有作为”。 想着“将来如果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一定要写武侠小说”,读了《射雕英雄传》后,借了《蚋胡子客传》的典故感叹“真命天子出现了,我不得不去扶馀国”。

香港作家倪匡评金庸小说只是将《射雕英雄传》排在第七位,但《结构完美无缝的小说,是金庸成熟的象征》、《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巨匠》的地位,金庸能否写大作品备受质疑 倪匡先说,《射雕英雄传》的人物中,已经有与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人物的地位不相容的地位,比如香港长洲民间的跨年巡演是猪八戒、孙悟空等人物的形式,1年,黄蓉、郭靖鳞次栉比。 金庸自己也说,《射雕》比较受欢迎,早早拍了粤语电影,在泰国上演了潮州剧的连台剧》,《其他人成名的小说,如《江南七侠》、《九指神乞食》等种类也不少》。

另外,大部分内地网民后来读的《射雕英雄传》和当初报纸连载的版本大不相同。 作为商业化催生的新闻连载产品,每天写一段,随刊的话,《射雕英雄传》的最初创作难免有粗糙之处。 因此,在1972年《鹿鼎记》完成后,金庸宣布封笔,从1970年开始花了10年修订了其所有作品。

《射雕英雄传》的修订版是第二次重新编辑,将旧版的80回合改为40次,删除大段,逐字推敲,删除杨过生母秦南琴这个身体,与穆念慈合为一体,情节也略加删除。 如果要删除一点过于传说的情节。 另外增加了开头的张十五说书的情节,金庸在后面解释说“我国以前传递小说的是说书,以说书为引子,表示不会忘记本源的意思”。 修订版关于人物的个性,也使杨康这个物体更加立体化等,更加自觉的建模和强调。比如,在旧版本中,郭靖的性格、智力定位有前后矛盾之处,他说“这孩子肌肉强壮,生得聪明”,但修订版

据说为了吸引网民,旧版更坦率,迅速进入故事的话,修订版的叙事诗会更平静。 “钱塘江浩浩江水每晚无限地从临安牛家村边迂回,东边流入大海。 河边排列着几十棵乌樱树,叶子红得像火一样,正好是八月的日子。 ”。 这种苍白古风,文学意味深长的开头,是这次修订时改写的。

这个修订版在《射雕英雄传》之后,在内地吸引了无数粉丝,进而走上了“古典化”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一代的近视,集体可以怪在金庸头上. "

内地的“射雕”热——从某种意义上说,《射雕英雄传》传入内地,引起热潮的过程,暗中合并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史。

除了民间渠道的流传,内地网民对金庸的认识应该从1981年7月在《武林》杂志上连载的《射雕英雄传》开始。 1981年,在改革的前沿广州,由广东省体委和科普出版社广州分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内地第一本武术类杂志《武林》创刊。 因为“刊物需要可读性”,编辑部决定突破“禁止区域”,刊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非主流”的武侠小说。 编辑部通过与香港文化界有着深厚交流的广东省老一代文人刘逸生,开始转载金庸、梁羽生小说,在创刊号上连载《射雕英雄传》。 这是金庸武侠小说首次刊登在大陆公开出版物上。 创刊号初印30万册,当场出售,第二期印刷数为70万册,三、四季度以后达到100万册。 但是,这次连载只在小说的第四次中死亡,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盗版书籍以后住”,据说没有连载的必要。

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对金庸小说的大规模传播起到了基础作用。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引进,从湖北黄石《东楚晚报》的报道中可以略窥一二。 “黄石最早看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的是原黄石电视台党支部书记向开昌。 1984年,应邀去深圳参加全国城市电视台的节目展览会。 这是一个看电影的会,主办者邀请全国中央电视台和省台以外的地方电视台看《射雕英雄传》。 大家只看了其中两集,这部古装武侠电影使所有参加者眼前一亮。 当时的国内电视剧非常少,也没有动作片。 《射雕英雄传》的出现让大家感到新鲜。 主办者向各地方局代表提议是否购买这部电视剧时,他说:“买! 买吧! ’所有人齐声喊叫。 “1985年春节前后,电视剧开始陆续在各地播放,万人空通道为人们打开了新的武侠传说世界。 《朦胧如梦,心中波澜现》的主题曲响彻街道,郭靖、黄蓉扮演者黄日华、翁美玲等港台演员的海报被中小学生收藏,大沙漠的夕阳如血、郭靖曲弓射雕的画面,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据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所知,根据《射雕英雄传》的原典阅读金庸的其他武侠小说,进而阅读梁羽生、古龙等其他港台作家的武侠小说,是很多人的阅读轨迹。 而且,内地有数十家出版社,出版了金庸的各部作品,仅《射雕英雄传》就有七八版。 但是,在版权意识淡漠的当时,几乎没有得到金庸本人的授权,之后,金庸对自己的作品说:“出版过程很奇怪。 在香港、台湾、海外地区、中国大陆,也要先出版各种复印盗印本,再出版我的校订、授权的正版”。

作为无数网民之一,几年后,《70天后》作家毛尖用“不能这样”为这一代金庸阅读史写了脚注。 “我们这一代的近视可以集体在金庸的头上变得奇怪。 我们在桌子下看被子戴着星星戴着月亮吐血看着。 我们不是用眼睛看。 我们用身体填满萧峰阿朱令狐冲郭盈黄靖,所以在看影像。

迷恋《射雕英雄传》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网民,还有很多科学家、人文学者,从而促使金庸从坊间扩展到学院派的视野。

1981年,红学研究专家冯其庸去美国讲课,偶然读金庸的作品,有《读金庸的书彻夜难眠的乐趣》,来到耶鲁大学遇到余英时,畅谈的复印件之一是金庸的小说。 作家余华说自己看了《射雕英雄传》,看起来比《三个射手》更疯狂,忘了睡觉。 北大教授孔庆东“遭遇金庸”的理由是,读书时从同学手里掉了封面的通俗文学期刊读了第二章《射雕英雄传》,很快就被深深吸引,和同学一起被推荐为导师金理群。 孔庆东说:“没有炒作、指导、没有正版,而是亿万人的阅读实践,把金庸的名字刻在了人类的文学史上。”

金庸的网民中有很多有名的人物。 政治家邓小平、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华罗庚、周光召唤、黄昆、王选、文史专家陈世骏、程千帆、许云云……北大教授严家炎称之为“奇怪的阅读现象”。 “在科学盛行的20世纪,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五四”文学革命过去了70多年,在新文学已经占有绝对特征的今天,武侠小说突然又如此受欢迎。 这不是本世纪中华文化的巨大谜团吗? 为了解开这个谜,很多学者对武侠小说,特别是金庸小说进行了认真的学术探索。 唐代豪杰小说、清代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等,中国武侠小说的整个语境,也在探索中逐渐清晰起来。

“所包含的历史、社会文案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侠义小说作家中极为突出,极为罕见。”

为什么《射雕英雄传》这么深入人心? 金庸自己曾经有过说法。

在1975年12月为《射雕英雄传》修订版而写的后记中,“《射雕》的人物个性单纯,郭靖诚实沉重,黄蓉机智,网友印象深刻。 这是从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小说和戏剧的特征,但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很多复杂。 大多数人物性格单纯,情节热闹,所以“射雕”比较受欢迎。 ”。

写《射雕》的时候,我在长城电影企业和编剧做导演。 这个时期读的书是西方的戏剧和戏剧理论,小说中有情节的解决,不知不觉中是剧体的,特别是牛家村密室的治愈的大部分,是舞台场面和人物的日程。 ”。

但是,这些理由不足以解释《射雕英雄传》为什么能活这么久。 之后,在各方面的网友和研究者的说明中,小说呈现的家的想象和历史感情、侠义精神的提高、对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拥抱被认为是其作品的深层魅力。

内地最早系统研究金庸小说的陈墨说:“《射雕英雄传》当然是武勇小说,是漫长的武勇传说。 但是,与通常的武侠小说不同,它有其他武侠小说没有的历史真实性和忧国忧民的心。 ”。 《射雕英雄传》主人公郭靖和杨康的名字寓意是靖康的耻辱,自从他们被命名以来,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 金庸曾经说过,郭靖“更多地体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人格”。 《射雕英雄传》故事结束时,主人公郭靖和成吉思汗对“英雄是什么”有争议。 成吉思汗纵横自己的一生,认为毁灭国家无数,是天下英雄,但郭靖这个年轻人说:“来自英雄,仰慕世人,仰慕子孙,是为人民造福,爱护人民的人。” 在小说的最后一篇,郭靖家仇已经报告,和黄蓉结局成家,好像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山河坏了的时候,个人杨真的很高兴。 “两人中途看到颅白骨散处长草丛,不禁感慨,两人的鸳鸯联盟很和谐,没什么遗憾的,世界苦难深,日方会和平吗? 》《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说:“行义侠,解救贫困是本分,但这只是义侠的小人。 ……我只是希望你心里牢牢记住“为国成民,侠大者”这八个字。 ”。 严家炎在《金庸小说论文》中详细论述了这些情节,他义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灵魂,金庸超越了以前流传下来的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赋予了义的新内涵,“金庸笔下最杰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义,自觉地集 何平在《侠义英雄荣与衰——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解说》中,把侠义英雄与儒学联系起来,称郭靖为“刚、毅、木、讷”“平易近人、不可接近、杀而不可羞辱”的刚儒。

“如果有人要我介绍中国自古流传的艺术文化入门书,我会毫不犹豫地向他推荐金钟书的《谈艺录》和金庸的14本小说。 》胡河清认为金庸小说提供了“典型的中国诗性文化现实气氛”。 “黄药师桃花岛上挤满了对应神秘之星的奇门五行机关,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汇集了道家智慧的精髓,黄蓉的美味料理散发着中国饮食文化的香韵,一灯大师发出灵光的一阳指是佛法无缘的标志”。 《射雕英雄传》的人物塑造也延续着以前文化传入的沃土,金庸讲述了“东邪”黄药师和老顽固童周伯通的原型。 前者来自“伯夷、叔齐、介子推、庄周、柳下惠、《论语》中的楚疯人接舆、长沮、魏晋溺时的阮籍、嵇康。

冯其庸是早写称赞金庸小说的大陆着名学者。 1986年《中国》杂志第八期刊登冯其庸的《读金庸》,热心阐述感想:“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社会文案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侠义小说作家中极为突出、极为罕见”,它是包罗万象的思想 这几个方面是整个金庸小说,但描写《射雕英雄传》也正好是那一部分。

“安静的文学革命”

1994年5月,以学术文化为中心的北京三联书店隆重发售了36本《金庸作品集》。 在经历了漫长而不自然的《盗版史》之后,金庸第一次授权内地出版其所有小说作品。

推进这件事的时候,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总编辑董秀玉后来说:“我思想斗争很严重,我自己喜欢读金庸的书,想引进他的书,我也一直在考虑三联企业品牌是否适合做金庸。” “武侠小说名声不太好,我们必须先说服自己”最终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两个想法。 一个是“金庸以武侠小说闻名,但本质上是一流的文学作品,可以进入文学名人堂”。 另一个理由是,当时经营状况紧张,需要租地下室作为办公室的三联书店,因此喜欢金庸作品带来的巨大现金流。 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终于登场,以整齐的古典山水画为封面设计,定价688元,成套出售。

三联版《金庸作品集》取得了巨大成功,1992年,三连通年销售的总码洋为711万元,这本书每年带来数千万元的退款量。 有论者认为,三联版金庸作品的出现意味着金庸小说“从单纯的阅读和费用价值变成了古典副本所具有的收藏价值”。

这一年,还有两个事件被广泛观察到。 一是北京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教授称号,严家炎在仪式上致辞,金庸是用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从小说被贬低的“闲书”登上了文学神圣的殿堂,那就是金庸的艺术实践 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正在悄然进行的革命。 ”。 二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把金庸排在第四位,选择了《射雕英雄传》,舆论哗然,说“觊觎教科书,石文坛吓了一跳”。

几个事件重叠了,经过媒体的扩大乃至变形,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此后几年,关于金庸作品评价的争论有时被媒体看到,王朔、王彬彬、何满子、袁良骏、李国文等对金庸作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否定态度,持论的大多是武侠小说陈腐、落后的文艺形式,不应该过度解读。 严家炎、陈平原、徐岱、宋伟杰等从文化生态平衡与武侠小说命运、金庸小说现代精神、文学雅俗对峙与金庸历史地位等角度,从百年文学进程的大背景出发,考察金庸小说乃至武侠小说的价值。

在围绕金庸小说区分雅俗、构建古典等的争鸣和探讨中,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5年出版的冰心、董乃斌、钱理群主编的《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将金庸小说作为《现代通俗小说》的成熟标志首次写入文学史。 199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设立了专门章节介绍金庸。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选择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相关章节。

在民间,普通网民构成了解释金庸作品的另一主力。 从最初的bbs到早期本网上的“金庸客厅”论坛,到今天与金庸相关的布告栏乃至微信公众号,网络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平台,还有“网络金学研究”一词。 奇怪的是,面对随着网络小说而兴起的更新小说类型时,很多网民都怀念“抱着中华文化从以前流传下来的”金庸,对新一代网民来说,雅俗的区别有新的参照。

进入新世纪,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共同出版了金庸新修订的《金庸作品集》,其中对部分人物关系的改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射雕英雄传》又被改编成多次电视剧,每次都引起关注和争论。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证明金庸作品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容易改变。

10年10月30日,94岁的金庸在香港去世,据报道,社会交往媒体开始了盛大的追悼。 人们想起金庸和自己的阅览史、成长史的交叉点,温暖金庸作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射雕英雄传》依然是人们不可避免的回忆之源。 (作者:小悦付)

传达和影响

1959年,香港峨嵋电影企业出品的粤语电影《射雕英雄传》( 2集)上映,拍摄开始时,原典新闻的连载还没有结束。 1977年,香港佳视出品、白彪、米雪主演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播出。 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 tvb )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播出,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杨望望、曾江、谢贤等演员、《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三首主题曲和《桃花开》、《肯担当爱》 1988年,台湾中视出品、黄文豪、陈玉莲主演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播出。 1994年,tvb再次拍摄了《射雕英雄传》,由张智霖和朱菌主演。

2003年,张纪中担任制作人,播放了李亚鹏、周迅主演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内地首次上映了《射雕英雄传》。 2008年,由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企业制作,播放了胡歌、林依晨主演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年,艾奇等网络电影企业参展,播出了《90后》演员饰演大梁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年2月,瑞典汉学家邓玉青( anna holmwood )英译的《射雕英雄传》《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第一卷《a hero born》(《英雄出世》)由英国麦克拉霍斯出版社发行,第七版首次 之后,香港译者张菁加入了翻译介,第二部分《被取消的誓约》( a bond undone )于2019年1月出版。 该书共4卷,预定于2021年出版,在定位上有被介绍为“中国的《戒指》”的书店。 这本书对人名、武功等翻译也引起了外界的有趣。 (付小悦,郭超整理)

标题:“《射雕英雄传》: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