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9字,读完约4分钟

钩沉

邵飘萍:旧时报人

2005年02月16日 00:38:31

本报记者 徐百柯

;报:《京报》。

临刑前,邵飘萍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数声,从容就义;或曰,监刑官“令邵氏跪地,邵氏初不肯跪,并昂首向天哈哈狂笑两三声,旋被二兵按于地……”;或曰,他临刑前只是微微一笑,意态平静。

“邵飘萍:旧时报人”

罪名很“干脆”:“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推广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实则,邵飘萍反对奉系军阀,在《京报》上讽刺张作霖“一世之枭亲离众叛”、张学良“忠孝两难”,且退回张作霖的30万元“封口费”,自言“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邵飘萍:旧时报人”

邵飘萍自有他笑傲王侯的资本:即使以今天的信息工作标准来看,他也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在中国最早的信息学着作之一《实际应用信息学》中,邵飘萍主张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1917年3月,中德两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决策正式公布之前,他就实践了这一主张。

“邵飘萍:旧时报人”

那日,邵飘萍在国务院偶然听到院仆打电话通知美国公使,说总理段祺瑞下午将前往美国使馆访晤。这个电话立即触动了他的信息神经,使他联想起时值美德断交,美国一定会拉拢中国,因而此时段祺瑞的会晤,很有可能会涉及中德关系。于是他抢先来到美国使馆,单刀直入向一位参赞询问双方会见的目的和文案,参赞大惊,他趁势表示自己并非局外人,只是想证实一下已经得到的消息。如此虚虚实实一番,他居然打探到了美国政府对自家使馆的有关指示。随后他赶回国务院,向段祺瑞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内情,现在希望了解中德断交的确切日期。最后,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条独家的内幕信息。

“邵飘萍:旧时报人”

着名报人张季鸾评价:“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信息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

“邵飘萍:旧时报人”

1916年,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使他成为中国信息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称号的记者。两年后,他自创《京报》,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确定提出了这样的办报宗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邵飘萍:旧时报人”

政府怎么听命于民意?当年,邵飘萍曾奋力突破信息的一个禁区,将内阁会议文案公布于众。官方欲加阻止,但在邵飘萍的力争下,阁议秘密终于公开,成为他所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通讯社―――“北京信息编译社”每周二、四、六的固定消息。

“邵飘萍:旧时报人”

一次,他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阁员、总统府和国务院秘书长。觥筹交错间,这些要员趁着酒意正酣泄露了不少机密新闻。邵飘萍事先已在隔壁房间安排了人,备好电报纸,又让两辆自行车在门外等候,消息随写随发。宴会还未结束,消息已到达上海。两天后,在京阁员见到《申报》上的报道,方才大惊失色。

“邵飘萍:旧时报人”

按照邵飘萍的要求,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闲谈时,众人皆“醉”,惟我独醒,“信息脑”始终紧张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

“邵飘萍:旧时报人”

为勉励同人,邵飘萍取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而被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案”,将“妙”改为“辣”,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

“邵飘萍:旧时报人”

血色1926年:“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被屠;38天后,邵飘萍被屠;此后不到百日,《社会日报》主笔、着名记者林白水被屠。

后人说,“萍水相逢”四字,当得起中国记者最光荣的注释。

标题:“邵飘萍:旧时报人”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