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40字,读完约22分钟

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10周年。经齐鲁书社授权,特摘登— 本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周南口述:

香港回归谈判揭秘 2007-05-30

我们原来设想的“一国两制”是想用来处理台湾问题的,但香港问题先碰到了。 因为到了1997年6月30日,根据公约,英国人的租赁新界已经过期了。 过期后有一个问题。 是索还还是继续租? 必须做出决定。 1979年3月,英国派遣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到北京见底,希望延长对新界的租赁期。 3月29日,小平会见了麦理浩。 麦理浩说,港英政府批准的新界土地契约不能超过1997年,可能会影响香港未来的繁荣。 小平注意到英国的意图,确认不同意麦理浩提出的1997年6月以后新界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 他指出,我们历来认为香港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香港有特殊地位,即使在1997年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可以建立资本主义,我们可以建立社会主义。 1997年香港的政治地位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投资的好处。 ”。 1982年1月,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首次正式采用了“一国两制”的名词。 他说,处理台湾问题的九个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两种制度。 1982年8月10日上午,小平和邓颖超一起会见了美籍华人科学家,关于香港的问题,小平再次表示:香港不收回,像我们这样的管理者,历史上怎么写我们? 露骨地说是汉奸,有点暗示是清朝皇帝。 1982年9月16日,小平在谈话中,就处理香港问题的总案拍了板。 总之,当时中方明确的谈判方针是:“1997年全部收回香港地区,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保存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必须改变。” 小平当时说:“所有的复制品都必须在回收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大框架内制作。” 我们必须基于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来安排一切”。 “如果这中间发生了大风波,我们就必须对回收香港的方法和时间进行新的思考。 ”。 这表明中央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处理香港问题的双手准备。 如果文的手不行,就必须拿起武的手。 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外摔倒 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首次访华,小平同志在与撒切尔夫人的首次会见中,成为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始正面较量的标志。 在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之前,12月撒切尔夫人正式签署,谈判持续了两年。 英方也在双方会谈开始前进行了准备工作,研究了从与中方正相反的角度采取的对策。 当时被称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赢得马岛战争,从阿根廷夺走了马尔维纳斯群岛。 撒切尔夫人起初不想把香港还给我们。 她曾考虑过进行国际联合管理,进行全民投票,第二新加坡,也就是“独立”,在军事上对抗我们。 但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毕竟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岛。 9月24日,人民大会堂。 小平要见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要求在1997年以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全境的管辖,她说:“为了维持香港的繁荣,英国必须进行管理。 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将对香港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和后果。 ”。 小平先生立刻从正面顶撞了过去。 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不仅包括新界,还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不收回香港,任何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说明,也不能向世界人民说明。 不晚一两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复香港的决定。 香港将继续保持繁荣,基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下,实施适合香港的政策。 小平先生还指出,我的看法是必须使用小波动。 如果中英两国以合作的态度处理这个问题,就不必制造大的波动。 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估算了各种可能性。 我相信我们会制定收回香港后应该实施的、被各方接受的政策。 我不担心这个。 我担心的是,今后15年的过渡期该如何过渡,在这一时期是否会出现大的混乱,以及这些混乱是人为的。 其中不仅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但最重要的是英国人。 这时,小平又说了一句了不起的话。 “我想到了我们不想考虑的一个问题。 15年过渡期香港发生严重波动怎么办? 届时,中国政府必须另行考虑回收的时间和方法。 ”。 这是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进行的最重要的会谈和竞争,之后小平先生是被称为“定调”的会谈。 决定了什么状态? 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我们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 第三,如果谈不成,中方将单独行动第四,在发生动乱的情况下,以非和平的方式尽早收回香港。 撒切尔夫人的气焰滂沱,她在走下人民大会堂东大门的楼梯时摔倒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对她很客气,给她留了面子,信息电影没有这个镜头。 我在香港看电影,电影里总是出现这一幕。 英国的“铁娘子”比不上中国的“钢铁企业”哦! “钢铁企业”是毛主席给邓小平发的绰号。 根据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写的回忆录,当晚抵达钓鱼台酒店的撒切尔说:“他(邓小平)这个身体好冷酷啊。” 删除“the”是议程问题谈判的僵局 双方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关于议题问题的争论。 中方要求英方首先承认中国对香港全境的主权,然后与中方协商维护香港的稳定繁荣和主权转让等技术问题。 英方认为谈判不应该有任何先决条件,主权问题只能作为更广泛和具体一揽子交易的一部分进行讨论。 这样经过5次、6次的协商,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绕行。 小平先生于1982年9月与撒切尔夫人谈话。 两年。 到了1983年春天,六七个月过去了,议题的问题还没有处理。 之后,撒切尔夫人终于在柯利达等人的劝说下召开了紧急会议。 1983年3月,撒切尔夫人致函中国总理。 “如果中英两国能够就香港的行政管理安排达成一致,这些安排将保证香港今后的繁荣和稳定,为中方、英国议会和香港人所接受,我打算向议会提出建议,让香港主权回归中国。 ”。 态度终于变了。 中方及时提出了实质性谈判的三个议题:主权移交、1997年以后的安排和1997年以前的安排。 但是,英方还是不同意,同意先讨论1997年前后的安排问题,不同意在议题上打出“归还香港”和“主权移交”等字样。 这样一来,议程还在那里僵着。 我觉得记录器不能这样下去。 我曾是负责西欧的部长助理,我记得是夏天。 大致7月份,他邀请我到他的官邸吃午饭。 喝咖啡的时候,他很着急,议题的问题至今还谈不上。 我们是用中文写的稿子,第三个议题是“香港主权的移交”,英语是th Etransferofsovereigty 。 柯里达告诉我,双方还没有开始谈判。 如果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说英方承认主权的移交。 因此,建议将冠词“the”改为“a”。 我以为用“a”不太清楚。 我对他说“the”和“a”都不要吗? 反正中文没有冠词的问题。 柯里达和助手商量后,就这样决定了。 西欧司的一位官员吴吉平后来留学美国,在他写的《香港会谈风云录》中描绘了这个故事。 “这样微妙的差异,在中文里没有。 看起来像是复制游戏,其实包括中、英两个不同的角度。 ”。 随后,我与科里达就第二阶段谈判议程达成一致,谈1997年后的安排,谈1997年前的安排,最后谈“主权移交”。 议题处理后,双方同意从7月12日开始正式举行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的第一轮谈判。 谈判于北京台基工厂前三天举行。 会谈的时间和地点本来是秘密的,但来北京采访中英会谈的许多香港记者从早上就等在英国驻华大使馆门口,一看到大使馆的队伍开门,就没有坐出租车去追。 他们为了不被甩,想出高价让司机闯红灯。 会谈地点就是这样被记者发现的。 中方由姚广担任团长,英方由科里达大使担任团长。 当时,几乎每月举行一次会谈,一次会谈时间为两天。 姚广在前台,我在后台,参加了谈判战略的研究和与科里达的个人接触和协商,但没有参加正式的代表团。 放“火之圆明园”时,只有英国使节没有出席 英国人从一开始就在玩弄“三脚架”。 本来是中英谈判,英国占领中国领土,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谈判。 但是,英国希望将香港拉入独立的第三方,使谈判形成2:1的局势。 “三脚架”就是想考虑“中国制华”。 他们企图拿香港来否定我们,但我们的角度很坚定,英方没办法,只好同意。 英国方面制造所谓的“民意”,也协助会场的战斗。 一些报纸整天发表文案说:“我们香港人欢迎英国统治,如果中国共产党来了,就麻烦了。 不能以“香港要灭亡”等话向英国人让步。 香港总督尤德这个人特别积极,邀请两局议员单独组织的代表团到伦敦向英国政府“请愿”,要求英国政府“不要向中国让步太多”等。 他打“舆论牌”,我们也应该动员舆论。 所以那个时期,《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文案进行反击。 偶然我们拍了电影《火之圆明园》,感觉像是外交部组织各国使节去看的。 英国大使馆的人很敏感,他怕自己下不去,没有出席。 6月25日上午,邓小平在会见出席6次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的港澳人大代表、港澳政协委员时,详细讨论了香港问题。 这次谈话聚焦于“50年不变”和“过渡期必须培养治港人才”的问题。 小平在这个时期,经常亲自出去工作,稳定了民心。 此时,除了“民意牌”之外,英国人还打出了“经济牌”,有意制造恐慌。 香港资本主义金融市场很敏感,所以物价开始暴涨,老百姓去买日用品,港币直线贬值。 本来英国人想压制我们这个,但我们的方针是,是你做的,我们不动。 结果,1983年9月24日出现黑色星期六,股市大动荡,港元大幅贬值,他们自己惊慌失措。 英方的一些伎俩行不通,我们态度比较强硬,用科里达书的话说:“中国想获得经济利益,但不会为了香港繁荣这一经济方面的考虑,牺牲主权这一民族的收回和政治目标。” 英国不改变态度,必须认为谈判继续的必要性 我们开始的是“主权的移交”。 我记得在第二次谈判之后,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的邵天任发表意见说,在法律上使用这样的语言不好。 因为主权本来就是中国的,英国占领了香港,主权不能说归于它,而是提出了“重新行使”。 所以从那以后我们的说法变了。 在前三轮谈判中,柯利达执行撒切尔夫人的战略,不厌其烦地推动香港繁荣,这是英国统治的结果,只有中国同意英国继续管理香港,英国同意给予中国名义上的主权。 其实这是英国人的王牌。 姚广指出:“要处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将香港归还中国。”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这也反映在每次会议发表的公报中。 在第一次会谈后发表的公报中,双方认为本轮会谈“有益的”和“建设性的”。 第二次只是说“双方进行了两天有益的会谈”。 第三次、第四次只是“双方进一步会谈”,没有形容词。 关于下一轮谈判,姚广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烈,认为“如果英国不改变态度,就必须考虑继续谈判的必要性。” 撒切尔夫人在其他一些阁僚和科里达等人的劝说下,终于开始考虑改变态度。 10月19日,在第五轮谈判中,柯利达表示,香港问题处理完毕后,英国在香港管理方面“不寻求发挥主导作用”,“只寻求与香港保持密切联系”。 我们问他“某种密切的联系”是什么意思,但一定要向他解释清楚。 12月7日,在第7次会谈中,科里达重申,英国在1997年后不再重复香港的管理或寻求任何形式的共同管理。 我们谈“紧密联系”,与1997年香港主权和管理权力一起归还中国的前提不矛盾。 并不意味着要在未来的香港政府和英国政府建立“权力或报告的关系”。 什么是“报告”关系?下级只向上级报告了! 他说:“我们不挑战中国的主权。 但稍后我会解释这又是谎话。 他们没有放弃“挑战中国主权”、1997年以后插手香港行政管理和最大限度独立未来香港的“政治实体”的想法。 在第 次会谈后,科里达让召回国担任撒切尔顾问,但也负责香港的事件。 英方将伊文思大使改为团长。 中央也决定换班,1984年1月25日,在第八次会谈中取代姚广成为团长。 英方代表一步步走营,如果有空子,就开始 第8次会谈,继续讨论第1次议题,即1997年以后的预定问题。 在这方面展开的各项争论,都是围绕国家主权这一根本问题展开的。 后各回合的谈判,概括英国的方针如下:一步步扎营。 我们讲我们的12个方针,英方采取“迂回战略”。 每次谈到某个问题,他都会拿出几张纸,说你的这个方针我们不反对,但是我们的理解怎么样了? 他的这种理解和我们的理解大不相同,他的理解是损害你对主权的理解,不是其他的理解。 例如外交问题。 我们说香港是特区,是中国的地区。 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可以在香港设立总领事馆和领事馆,但是英方不同意,他要求自己特别。 必须设立高级专员公署。 我马上反驳:你们提出这个在想什么? 我知道。 你们只在英联邦成员国的首都设立高级专员公署。 能举个例子把你们在非英联邦国家的外交代表称为专家或高级专员吗? 何况香港的未来只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不是独立国家的首都。 中国的首都在北京,不在香港。 你想让未来的香港特区成为准英联邦成员国吗? 还是想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听了我的话,伊文思和他旁边的几个代表团当时没想到我会这么提问,所以突然回答不出来。 商量之后,他们做出了回答。 我们有些国家有商业专家。 我说:你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商务专家是商务专家,商务是大使馆下的单位,所谓高级专员就是风马牛一样的事件。 你这样糊弄我们是不行的。 伊文思看了这个也行不通,所以必须同意在香港设立总领馆。 英方代表就这样一步步扎营,如果有空子就想钻。 会谈中还有其他几个重要问题。 例如,英方建议将来香港公务员的外籍人员不仅可以保存,还可以担任“最高级别的行政官”。 也就是说,除了特首一人外,其他行政官都可以由英国人担任。 我们当然不能答应。 此外,考虑到港英政府也有实际需要,以一定权力批出超过1997年租赁期的土地,但每年不得超过50公顷。 的收入是香港政府的首要财政收入。 因为地价贵,中英可以分成两半。 部分归香港政府财政,部分由我们设立土地基金委员会,由中方和港英派共同管理。 把这一半通过金融运营来保持价值。 1997年达到1700亿以上。 特区一打开,钱包就是空,不让发工资。 经过艰苦的斗争,英方终于同意了这一部分。 小平勃然大怒:不驻军被称为恢复主权 最后一个大问题是实行“高度自治”,在中央保存必要的权力,当时首先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直接管理,包括在“高度自治”中。 国防外交既然由我们中央掌握,我们就有权驻扎。 对此,英方又百方抵制。 对于驻军这个问题,小平先生的态度非常坚定。 早在1984年4月,他在审查外交部《关于与英国海外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案的请示》的报告时,就在关于驻军问题的一条下亲批:“驻军多次是必要的,不能让步。” 我们在会场和英方战斗的时候,有一个错误。 1983年5月左右,香港稍大的媒体派女孩担任记者。 这些女孩不怎么纠缠,有些人还是奉命见底。 当时,一些记者在人大全体会议上,没有参加香港问题的谈判,对情况不太熟悉。 人大的时候,有个记者找我们的领导,他不太了解情况。 记者问:香港人害怕驻军,你们中央一定要驻扎在香港吗? 这位领导情不自禁地回答说:“驻军也可以吧。”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的故事。 第二天,香港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报道称,中国某领导人不必驻扎在香港,这是中国政府的意见。 就在那时,小平先生会见了香港代表团。 谈话前,记者可以进入被拉上的绳子后面拍照退场。 小平在那天会议之前向小平报告了这件事,所以小平很生气。 记者退场时,小平说:“诶! 欢迎回来! 回来! 等一下! 我还有话要说。 你们出来给我发信息,说xx,xx说这个是无稽之谈。 香港为什么不能驻扎? 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啊。 为什么中国不能驻扎在香港? 英国可以驻扎。 我们恢复主权,反而不能驻扎在自己的领土上。 天下有这个道理吗? 驻军至少是主权的象征吧,连这么点权力都没有,那还能重新开始行使主权吗? 我们需要军队! 小平先生勃然大怒。 第二天早上,我一上班,就接到伊文思大使的电话,说是奉政府的命令紧急召开了记者招待会。 他到了外交部,当时说话很紧张。 小平生气了,他奉政府命令来谈这件事。 伊文思说,听说昨天邓主任在人民大会堂说了某某的胡话,英方很关注。 伊文思不敢说出具体的人的名字。 他说:“邓主任的讲话在香港各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香港当局很害怕这个问题,但中国政府慎重考虑,不需要驻扎在香港吗? 我说:你别再说了。 我们说了很多次。 这是主权的恢复。 国防要中央管理,必须驻扎在香港。 邓主任已经生气了,你还在说什么! 他说:“我在政府的命令下表明了这种态度。 我说:你回去的话中国这个角度很牢固,没有谈判的余地! 他垂头丧气地走了,从此再也不说话了。 在餐桌上向犯困的英方团长摊牌 1984年4月11日举行了第12次会谈,中英香港谈判进入了第二个议题,1997年之前的预定问题。 这个议题的核心问题是小平保证过渡期香港的局势稳定。 小平害怕他们在此期间制造混乱,需要中英联合机构进军香港。 我们按照小平的意思拟定了草案。 第一个名字是《中英联合委员会草案》,在谈判桌上交给英方。 英方看了,吓了一跳。 根据柯里达的回忆录,我不认为中国还有这样的招数,就像《晴天霹雳》一样。 然后英方开始顽固地反抗。 无论多么不同意,那不就和1997年之前香港由中英共同管理一样吗? 谈判陷入僵局。 之后,我们把联合委员会改为联合小组,但英方没有进驻。 6月中旬第16次谈判结束后,决定成立一个负责起草正式文件的工作人员小组。 但是,我们还没有同意在香港设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 这个时候,柯利达也有点着急。 因为再过两个月就到两年的期限了。 他建议负责香港问题的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再次访问中国。 这个时候我也想过,英国的担忧只不过是害怕我们介入日常的行政事务。 我们清楚地说明了这个机构的任务,不干涉香港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务。 其任务是首先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条款,讨论并做出顺利过渡所涉问题。 另外,在时间上也可以照顾好英国人的面子,让他们下楼梯。 我们向小平报告后,他说:“进军是必须的,可以更名,进军时间也迟早可以放松。” 晚两年进驻也好,晚两年取消也好。 你们正努力按照这个方案做出结果。 第二天,7月28日,一匹名叫杰弗里·豪的人马到达,住在钓鱼台。 中午,我安排了会见。 我做东京。 请科里达、高德年等吃午饭。 那个午饭我出了这张卡,我说:现在到了这样的时候了,这个问题需要更早处理。 我提议,联队必须进军香港。 除了确定规定的任务外,进军的时间可以很晚。 1984年底正式签署协定,1988年1月1日进驻,2000年前可以结束。 我说:“这是中国最后的方案。 如果你们还不接受,我们就撤回我们的方案。 这个数不胜数。 撤回案的结果由你们负责。 柯利达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他在飞机上,本来时差没有恢复,吃饭时犯困,但一听到这种情况突然醒来,意识到中国必须摊牌,说不要认真对待 他是这样写的。 “我睡眠不足。 从离家第一晚开始,杰弗里·豪和高德年一起在飞机后座上,反复修改联合联络小组起草的职权范围,对和能豪饮茅台的周南共进午餐不太感兴趣。 但是,他的消息突然惊醒了我。 他说,中方有一点重要的领导人会议即将召开。 他们会影响香港。 那个必须在将来的2~3天内处理悬而未决的问题。 否则,中国人撤回原提案,谈判失败。 午饭后,卡莉达马上从二楼赶到他们住的大楼,向杰弗里·豪和港督尤德等人报告了这件事。 杰弗里·豪问,“不要在房间里说话。 房间里可能有中国安的窃听器。 出去,在大树下说话吧。 那时是7月,骄阳似火。 杰弗里·豪的回忆录中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他知道大树下是否也有窃听器。 杰弗里·豪认为这是中国的底线,不能再拖或僵持下去。 但是,尤德不同意,如果要迫使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最好击落联合集团。 但他是少数,很多还是认为不会破裂,必须马上向伦敦提出建议。 所以那天下午的会谈,柯利达缺席了。 我想他要回大使馆的发电报告了。 第二天,姬鹏飞请客吃饭,刚喝完汤,就从那里打来了电话把他叫了回来。 我想是回电,果然如此。 撒切尔夫人同意和我们妥协,但是英国国家队要更晚才让球队进入香港。 他说进入1993年,但他提出推迟到1993年。 合同签订后进驻了。 我们断然拒绝了。 英方说进去后要晚几年完成工作,我说不行。 我们提出在2000年1月1日前结束联合小组,但他们也放弃了,想拖到2002年。 我也拒绝了 结果杰弗里·豪看到赵紫阳的时候,1988年的1月1日让联合集团进驻香港,时间太早了,再放松点,7月1日吧。 赵紫阳和我们商量过,考虑可以让半年,就让了他半年,明确了联合集团从1988年7月1日起进驻。 就这样达成协议。 我们一达成协议,马上向小平先生报告。 他坐特别列车来见杰弗里·豪。 31日早上回北京。 在见到杰弗里·豪之前,小平先生向我们做了报告。 听完之后,他说:“那么,大问题都解决了。 我稍后见到他时,可以说欢迎英国女王来访。 12月17日,杰弗里·豪和撒切尔夫人来到北京钓鱼台,出席中英《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说:“共识不是我们的胜利,而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拒绝让步,在实力上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 1984年10月,美国时代杂志在报道中英协议的副本中表示,中英谈判“就像双方比赛的胆量之战,但英方首先败北”。 1984年10月1日,在规约草案结束后的国庆节,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那时,游行队伍北大学生去天安门的时候,发出了“小平你好”的大标语。 香港问题的处理,是小平先生亲自指导的,在协议书上签字后的中区委员会会议上,他说这一年他做了两件事。 一个是沿海口岸的开放,另一个是香港问题的处理。 他说:其他的事,都是别人做的。 (本论文摘自《周南口述:当时的羽扇毛巾》,宗道一等编,齐鲁书社于2007年6月出版,本版照片由齐鲁书社提供) 照片:历史时刻:中英两国政府举行《联合声明》签字仪式 / h// h// h /

标题:“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周南口述:香港回归谈判揭秘”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