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7字,读完约4分钟

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2007-04-21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近千人,取得了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胜利。10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在政委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下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在五台山地区树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的晋察冀边区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11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八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八路军采取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的作战方针,歼敌1000余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了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快速发展到30多家县。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寺庙的和尚、喇嘛等140余人,代表着边区30余县的广大民众。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快速发展。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与此并且,冀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得到迅速快速发展。1937年10月,共产党员吕正操率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在河北晋县誓师抗日,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1938年4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配合,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第一次“扫荡”,奠定了扩大和巩固冀中抗日武装及根据地的基础。同年5月,冀中省委成立,黄敬为书记。并且,人民自卫军与河北省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分区。并且成立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吕正操任主任。冀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已观察到冀东战术地位的重要。1938年2月,毛泽东指示:红军可出动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随后,晋察冀军区派第一军分区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快速发展游击战争,树立抗日政权。5月,晋西北的八路军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6月,第四纵队向冀东挺进,策应、配合了冀东20余县20余万人的武装起义,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彭真任书记。不久,彭真奉调延安,由聂荣臻任书记。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领导边区的党、政、军和群众从业。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每个地区、各方面的从业。本社北京4月20日电

标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