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44字,读完约13分钟

《歌唱祖国》半世纪前的隐衷 杨浪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9-02-04 [打印] [关闭]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歌唱的祖国赞歌。 1993年,这首主题为“歌唱祖国”的歌被选为20世纪中国人音乐的经典。 2008年8月8日,在第29届奥运会上,林妙可用一首赏心悦目的新歌让无数炎黄子孙热泪盈眶! 关于《歌唱祖国》这首歌的作词作者,以往的签名是音乐家王莞。 2007年10月17日,本公司播出的关于王先生去世的新闻,题为《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莞和世长辞》。 但是,在天津音乐界的“老人”之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这首歌的作者署名有别的隐衷。 2008年第九期《中华魂》杂志刊登了王莞生前的朋友、天津音乐界“老人”张学新的签名复印件,展开了这个隐藏的角落。 “这首歌不是我写的,应该说是集体创造” 张学新在这个文案中说:“王莞经常说,这首歌不是我写的,应该说是集体创造。 这话有一层道理。 据我所知,1950年作家鲍昌也在天津音工团工作,国庆节前,写了两首歌词。 一首是《祖国之歌》,由肖云翔作曲,创作唱片。 另一首《歌唱祖国》,王莞从北京回来,仅供参考。 王莞写完《歌唱祖国》,就作词者怎么签名的问题,征求鲍昌的意见时,鲍昌看到歌词说:“你完全变了,不再是我的歌词,不要签名。 ”。 据王莞说,之后歌词中只使用了鲍昌的形容词“亲爱的”。 于是,在王莞发给《天津日报》的歌篇中,只能署名《王莞作》。 王莞希望国庆发行,那时《天津日报》篇幅紧张,没能发表。 将排字校样交还给王莞,天津音协负责人孟波和张恒看了《歌唱祖国》的校样,认为写得很好,在他们的《大众歌选》第三集发表,经《大众歌选》正式发表,决定在全国发行,在天津工音团演唱。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行文化部“关于国庆歌曲的通知”,除国歌外,全国人民普遍高唱“歌曲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要求“国庆节时,整齐热烈地歌唱”。 报纸用半版刊登了这两首歌。 ” “这一年10月号的《人民文学》作为诗还发表了王莞的《歌唱祖国》的歌词。 字句和《人民日报》发表的歌完全一样。 根据文化部的通知,《歌唱祖国》《歌词有几处选修》。 ……那么,是谁编撰的呢? 据说是大诗人艾青所改。 “1954年,王莞说:“这首歌不是我写的,而是大众自己的创作。 因为我只是用音符记录了人民的感情。” “ ”这个大段的叙述很特殊。 首先,作者张学新是王莞的老战友、老朋友,作为天津音乐界的老同志,张学新应该是最了解情况的。 另外,作者很清楚这篇文章所涉及的细节的敏感性。 他在发表文案后,特意给另一位天津文化界老同志的后代发了传真,注释说:“看到后,可以交给鲍昌的儿子,告知他们意见。” 其实,事件已经过去50多年了。 这里提到的“作者”王莞、鲍昌、艾青也已经过时了。 这部现代中国音乐经典已经传光,所以没有人,没有必要什么都站出来和王莞老师争什么“权益”。 所以,这件事成了我关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界生态的特殊标本。 张学新在这里引出了鲍昌和艾青介入歌词创作的说法,这与近年来的说法完全不同。 本公司2007年10月15日播出的《王莞与〈歌唱祖国〉》文案具有代表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莞也担任天津音乐事业团(天津歌舞团前身)团长,继续在天津市音乐事业中奋斗。 ……他决心写一部歌颂祖国的作品来表达全国人民的心声。 从1949年末到1950年上半年,他不断探索和写作。 “多亏了王莞不懈的探索,灵感终于来了! “1950年9月的一天上午,王莞为天津音乐事业团向北京购买了铜管乐器,并计划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音乐会庆祝新中国的第二个国庆节。 他从战友文工团的临时住处出来后,路过天安门广场。 这里已经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蓝天白云下的天安门已经被重新装饰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员工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这时,正好年轻的先锋队员吹着小号,打鼓,齐声喊道毛主席。 很明显,我们正在彩排以迎接国庆游行。 这美丽的景象令人振奋,他眼前似乎出现了庆祝国庆检阅的场面:红旗似海,游行队伍向天安门热烈欢呼“毛主席万岁”。 这情景给王莞的内心突然带来了创作灵感,“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的歌声脱口而出。 “面对夕阳,王莞边走边哼唱回天津的列车,人们以为是疯子来了。 王莞坐满座位,在列车车轮规则的隆声中,哼唱着,写着新歌的词曲。 晚上4点多下车的时候,有进行曲情趣的新歌基本上成型了。 “回家的王莞很兴奋,叫醒了睡着的王惠芬,我说终于写好了,一边哼唱着王惠芬,一边已经临产的王惠芬也不在意腹内的疼痛和疲惫,和王莞一起唱,声音越高,唱得越高。 他们觉得这首歌唱祖国的歌代表了他们对新中国的全部爱。 “天亮了,以王莜命名为‘歌唱祖国’的歌也登场了。 第二天,得到天津音乐事业团总部,给钢琴手387◇凯华和女高音王威交了作词曲。 天津音乐事业团的同志们听了之后,反映出这首歌唱得很好,演奏起来也很有气势。 特别是这部作品借鉴了很多西洋音乐的方法,是王莞音乐上的一大突破。 ”。 很明显,在关于这个创作过程的通行版中,《歌唱祖国》完全是个人创作,找不到“大众集体创作”的影子,也没有别人的介入。 那么,作为王莞的老战友、老同事,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王腊歌创作的合作者,而且是王莞创作经历的重要解说员,张学新对这“大众集体创作”的强调,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何况,他还特意要求了这个副本“交给鲍昌的儿子”! “这首歌当初如果不改变作词者就不能唱” 那么,鲍昌到底在这首歌词的创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鲍昌生前最后一个职务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1949年,19岁的他只是刚入党两年的天津音乐事业团办公室秘书。 网上说:“当时鲍昌和王莞等人去北京工作(说要买乐器)。 列车上,鲍昌心有感觉。 拆开没有香烟的烟盒,相反,马上写下了歌唱祖国的第一段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我们爱的祖国从此繁荣。 他写完给王莞看,王莞很满意,就决定写了一首歌。 但是,谱曲上觉得只有一段很单薄,他加了两段,加上了副歌的歌词。 ”。 天津作家吴若增在《中国作家》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八卦鲍昌》的报告文学,生动地描述了鲍昌一生的经历。 这个明显采访过本人,按规定给本人看之后发表的复印件上, “1949年4月,《天津日报》刊登了他的文学处女作《我的母亲》。 那似乎是他用母亲来比喻党的民谣诗。 接下来,他写诗,写歌词,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一发不可收拾。 他写了歌词。 开头的句子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 的文案于1986年初夏发表。 《中国作家》是作协的机关刊物,鲍昌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因为看不懂这篇文章,所以不允许作者创作成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因此,我认为,这个记述唯一的来源就是鲍昌本人! 但文案的委婉和分寸证明,鲍伯也确实不想宣传这件事。 鉴于对这个史实的趣味性,我辗转读了鲍昌先生的遗孀亚方先生的手稿。 关于创作的过程,手稿如下: “在我的记忆中,《歌唱祖国》这首歌的歌词的原作者是鲍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鲍昌热血沸腾写了很多歌颂新中国的诗和歌词。 其中有一首歌叫《歌唱祖国》,曾在一家报纸上发表。 当时鲍昌和王莜同在天津音工团工作,王莜看完歌词后,马上作曲,并以《歌唱祖国》鲍昌语、王莜曲》的名义发表。 之后不久,王莞把歌词的主要一段,第一是第二、第三段,做了很多编纂。 王莞向鲍昌证明了变更,当时的鲍昌可能有变更的想法,也可能很难听从老同志的意见,所以这句话用你的个人名字吧。 就这样,这首歌成了王莞一人的词曲。 在音工团工作的阎家鸣同志说,他有录音带。 一方面是他妻子王皓唱的《祖国之歌》,是肖云翔的词曲。 一方是《歌唱祖国》,明确记载为“鲍昌词、王莜曲”。 这盘录音带上的《歌唱祖国》一歌是肖云翔转录的78张唱片。 肖云翔的这首歌盘的《歌唱祖国》中写着“鲍昌语,王荆曲”。 我也听说过。 “文革”初期,在批判王莞的会议上,当时天津文联办公室主任史如北说《歌唱祖国》的歌词是鲍昌,你王莜占有。 “《歌唱祖国》在全国响起后,这首歌当初以为必须改变作词者才能响起。 极左形势下,作词人鲍昌摘下帽子,属于右派,再好的词也不让世人见到…… “近年来,天津市报纸就这首歌的创作和王莞同志的创作发表了许多文案。 我很敬佩王莞同志的歌曲创作。 但据一篇文案介绍,在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时,王莞同志说,他当时从北京回天津的列车上,是多么兴奋,这首歌的歌词云就产生了。 我看到这一点,产生了很多想法,对王莞同志的行为感到非常遗憾。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界生态的特殊标本 对我们这一代文化人来说,王莞先生和鲍昌先生都是取得巨大成果的艺术家和作家,一部作品的签名绝不影响他们的创作成果。 人已经去世了,但作品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可能永远不清楚。 我的有趣还是可以窥见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界所处的生态。 鲍昌小王莞12岁,据他自己记述,他于1949年初从张家口华北联大文学院奔赴平津战役前线。 排队数的时候是“偶数”,所以分成了接替天津的文化界,“单数”去了北京。 1950年1月,天津市音乐事业团成立,任王莞任团长,此时的鲍昌不过是音工团办公室秘书一样的角色,所以他和团长一起去北京买乐器在道理上是成立的。 阿方手稿中说:“这首歌当初必须改变作词者才能响起。”如果鲍昌参加了《歌唱祖国》的歌词制作,半个世纪都没有发声,那可能就是他的真实想法。 《天津文化艺术杂志大事纪略》指出,“1957年6月下旬,按照中共天津市委的部署,天津市文艺界发起了反右派政治运动。 运动期间,批评天津人艺话剧团组建“野百合”、“夜海河”剧团的问题、歌舞剧场的“请愿”问题、戏剧作家何迟和《新港》文艺月刊主编鲍昌等的着作和言行,将其分为何迟、鲍昌等右派分子。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创作者被后来的政治运动所感染,其作品也打入冷泉,如果某部音乐作品的影响太大,面对的就是“改词”。 20世纪70年代,我唱了几首改变歌词的老歌。 作为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歌唱祖国》的歌词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 1968年9月,天津市负责人之一王曼恬到王孜鱼台国酒店会见江青。 当时,江青正在做样板戏。 休息中,江青对王莞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田汉创作的,田汉是叛徒、坏人。 我想改国歌。 你有意见吗? ”。 王答:“作曲之前必须先有语言。 ”。 江青说:“你的《歌唱祖国》有缺点。” “第一,没有写文化大革命。 第二,没有写下工人阶级领导的全部。 ”。 虽然王莞不愿意,但即使江青下令,他也无计可施。 有报道称,1968年以后,红卫兵将王莞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拉拢战斗。 记者翟翁接着说:“在稍有好心人的帮助下,王莞很快逃到乡下躲了起来。 他躲藏在乡下是三年” 之后,大约在1973年,在筹备四次人大会议之前,各部门被要求对《国歌》的编纂提出意见。 其中,改词的《歌唱祖国》是代替《义勇军进行曲》的选择之一。 2007年10月15日,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89岁的王莞去世。 他生命的最后25年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度过的。 1994年,他拿出全部存款成立“王莞歌创作奖励基金会”,在抗击“非典”期间创作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歌曲。 鲍昌先生“右派”摘下帽子调到天津市文学研究所,1974年调到天津师范学院,1980年担任本院中文系主任。 1982年当选为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 1984年就任中国作协常务书记。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承上启下的领导人之一,独幕剧集、短篇小说集、评论集问世,有长篇历史小说《庚子风云》,从事文艺理论、美学研究、文艺批评。 我曾和身边的朋友谈论过一些“歌唱祖国”歌词创作的缘起,但他从来不主张这首歌歌词创作的权益。 鲍先生于1989年2月20日去世,享年59岁。 《歌唱祖国》的乐曲《首弹》被记载为当时音乐事业团14岁的钢琴手,《首唱》被记载为当时19岁的男高音演员王巍。 (作者系财信媒体集团常务副社长)

标题:“《歌唱祖国》半世纪前的隐衷”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