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82字,读完约9分钟

《大唐西域记》共12卷,写于唐贞观20年( 646年),为玄奘记录了印度、西域旅行19年的游历。


文/辽宁省合作名誉主席王充闾

前言“恢复唐僧玄奘的真实面目”(上) :文学唐三藏

回顾,说说《西游记》。

取材于唐僧玄西天取经故事,书中描绘的三藏法师已经神化变形,取经物语节也是小说家根据想象虚构的。 大概从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经过金代院本《唐三藏》《盘桃会》、前人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事件升华,铺陈一演,唐僧玄奘就已经脱离了原型。 经过明代正德、万年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在这些故事书、戏曲、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进行了艰难的艺术再创造,最后完成了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创作。 也就是说,小说中唐僧玄奘的形象,不是历史的真实。

历史上的唐僧,俗姓陈,本名祎,河南渔师县缑氏乡陈河村人。 他出生于隋开皇二十年(一说隋仁寿二年出生,延期两年),5岁失去母亲,10岁背叛慈父,13岁跟随下一个哥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 他从小聪明学问,接受从以前传下来的文化,理解力极高。 在净土寺,向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长达6年。 战乱之际,又赴四川,四五年师事众多法师,学习大小乘法经论、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学说,学业大进,造诣深厚,掌握了梵语。 他特别是东晋高僧法显是“耳顺”之年,经过15年,去了印度西行求法的宏莫伟志。 除此之外,熟读各种佛经,各名士说的经论互不相同,各种经典也怀疑假杂陈,无法分辨真伪,所以亲自去天竺(印度)求经。

而且人生,原则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段是取经。 宗贞观元年( 627年),玄奘和尚混入“随丰就食”的逃民中离开都长安,沿着河西走廊西行游学求法。 当时他是跨境出去的,正如《西游记》所述,受到皇帝的礼遇,并不是“准备好御酒,发出报关文牒,送到关外”。 经过道路,玄奘“乘危险远行,用拐杖孤立征战”,经历了困难的情况,经过古代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大小100多个国家,最后到达印度。 这个行程将近三年了。 在中印度的那爤陀寺学习了5年后,先后访问了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最后回到了那爤陀寺。 19年(一说是17年,由于出国时计算上的差异),行程5万里,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佛舍利150粒、金银佛像7尊,以及多种果菜种子,加强中国与中亚、南亚各国的友好交流和文化交流 玄奘40年,同样是西行取经的义净法师写了《求法诗》广为流传于佛门。 诗云:“晋宋齐梁唐代期间,高僧求法远离长安,人数百不归,后者知道前者难吗? 路碧天唯冷结,沙河挡住了日力筋疲力尽,后贤不知道斯旨,就很容易看到。 ”。

后段也是19年,主要是译经、著书。 回到长安后翻译佛学经典,共翻译了75部《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重要经典1335卷,占唐代佛经总量的一半以上。 其间,将《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语,向印度等地介绍了从中华以前传来的文化。

根据唐太宗“法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详,师(指玄奘)直接看,修一传,表示未闻”的指示,玄奘法师回国第二年,亲自口述,用弟子口述机收录了《大唐记》十二卷。 书中记录了西游中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中的28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复印件与印度等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艺、山川、风景等多个复印件相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直接继承了更加麻烦深奥的印度瑜伽派理论,和其弟子窥视基一起创立了“法相宗”(也称为“唯识宗”)。

唐高宗麟德元年( 664年),玄奘法师在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市,当时皇帝行宫) 65岁入寂。 宗听到消息哭了,说:“我失去了国宝! ”。 罢工三天表示哀悼。

鲁迅赞美中华民族的“脊梁”,其中“舍命求法”者,玄奘是主要人物之一。 这位唐代高僧不仅在国内受到尊敬,影响深远,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印度对他评价很高。

随便你

1999年12月,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过印度。 行前,认真研究了《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两人和门弟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关于时贤哲的着作,结合访问期间的大量见闻,形成了这个高僧的域外形象。

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印度学者说:“欢迎来自玄奘国家的客人。” 在对话中,他们“印度”的译名是由玄奘决定的。 对此,《大唐西域记》中也有“细夫天竺之称、异议纷争、旧云身毒、或者贤豆,现在是正音、宜云印度”的记述。

为了探寻1300多年前唐僧玄奘的游迹、亲炙他的遗泽,我们沿着当时法师走过的路线,首先去了恒河岸瓦拉纳西的鹿野苑,参观了“区界八分、连垣周塞、层轩重阁、丽穷规则”的遗迹,看到了唐僧玄奘的朝圣地。 然后,重点访问了比哈尔州的那爤陀寺。 这是玄奘当天学习询问的世界上最辉煌的佛教研究中心。 玄奘到达时,这里有僧徒万多人,住在院子五十多个地方。 每天有一百多个讲坛,并且开始演讲,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今天,自然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依然是淡月游天,闲云如水。 但是,人类世界的一切都彻底改变了,地面砖造的建筑物也消失了。 没有改变的是唐僧玄奘的光辉形象,关于他的取经求法、讲学的感人事迹依然被继承。

据说玄奘法师一行在旁遮普一带行走时,遇到强盗马上就遭到强盗袭击空,差点丧命。 随行人员蒙受损失,害怕哭了,玄奘法师大声笑着说:“在诸宝中,生命最重。 我等待已生,没有任何痛苦! 》另一个传说是,玄奘取经的途中,经过小国,住过后,玄奘宣扬人的天因果,赞扬佛法功德,原来不相信佛教的国王,非常感动,亲切接待。 晚上,法师两个随从被不明真相的土人欺负,被驱逐了,国王得知此事后感到愤慨,不得不给予割破双手的严厉处罚。 法师出来营救,说服他“众生平等,不要破坏肢体”。 国王受到谏言,痛苦地驱逐出都城。 法师的亲切,惠隐,感动了当地人。 上述谣言几乎是真实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述。

印度学者说:“如果征服者通过战争征服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和平使者不顾个人安危,远涉千山万水,传达和平之声。 中国有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这样的和平使者。 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王邦维教授在学术论文中说,玄奘来到那爤陀寺,受到热烈欢迎。 当时超过100岁的“校长”戒贤法师接受他为实传弟子,亲自教授《瑜伽师地论》的大乘佛典。 玄奘经常听,每天认真读经书,梵语说得比当地人好。 那爤陀寺、玄奘与许多学者切磋琢磨。 当时寺内通解二十部经论一千多人,三十部五百多人,五十部只有十人,其中也包括玄奘法师。 也就是说,玄奘的水平在当时那爤陀寺的数千名资深学者中名列前十。 由于成绩优异,玄奘也取得了“留学教鞭”的资格,升任那爤陀寺主讲,其他僧人成为了他的听众。 师子光这个印度僧人,在佛学上与玄奘的看法不同,两人反复争论,最后师子光“不能谢礼”,同意他观点的学徒支离破碎,追随玄奘。 因此玄奘用梵文写了论文“会宗论”。 论文发表,戒贤大师和大众都叫善。 那爤陀寺,他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可以外出享受骑大象的待遇。 王先生说:“在那爤陀寺的岁月,可以说是玄奘一生中最美好、最风景的时间。”

但是,后来这个佛教圣地被土耳其入侵者的战火摧毁,逐渐成为废墟,那爤陀寺的重见天日,多亏了玄奘。 据王先生介绍,19世纪中期,英国人统治印度,发现了那爤陀寺的遗迹。 最初我不知道在哪里,这个遗迹的面积很大,像个小镇,像个大学校园。 之后,考古学家以它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目标,确认了这个地方是书上记载的那爤陀寺。

有名学者已故季羡林认为,印度这个民族“不太重视历史的记述,对于时间和空之间的两方面,幻想太多,夸张太多的倾向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马克思感叹“印度没有历史”。 这样,玄奘的准确记述也成为了解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所以,玄奘成了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国人。 他们感谢玄奘让今天的印度人知道了他们的过去是什么样的。

玄奘回国前,也经历了引起“五印(东西南北中)”骚动的讲学活动。 当时印度最大的摩露陀国君主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有18位国王、3千位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其他2,000人出席。 大会邀请玄奘法师为论主。 玄西升座后,首先阐述大乘的宗旨,证明作论的真意。 另外那爤寺沙门明贤法师宣读全论,另抄一本,举在会场门外诉诸大众,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一个字的错误,玄奘法师想当众低头道歉。 但是,连续5天,没有人说发言很难,出现了反驳。 因此,受到全国敬佩,更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释天”。 戒王益发尊重崇拜,再次供奉贵重的金银衣物,其他各国的国王也模仿,但法师婉言谢绝了每一个人。

住在印度的青年学者伊洛说,今天,在印度无论什么情况,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说到中国,说到两国关系,“语言一定被称为玄奘”。 20世纪50年代,印中两国合作在那爤陀寺附近的玄奘生活的地方,建设了中国风的玄奘纪念堂,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这也是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以前友谊流传下来的有力见证。 但是,印度人对玄奘法师的尊崇,不是在近代才有的。 据义净说,玄奘后几十年来印度时,当地的佛教界将玄奘供奉为神。 寺庙壁画中已经有了玄奘的形象。 他在从中国到天竺的万里旅行中穿的草鞋,已经作为圣物的象征出现在壁画的云端。

未完,参见↓

恢复唐僧玄奘的真实面目(下) :丝绸之路的传说

标题:“还原唐僧玄奘的真实形象(中):历史典籍里的大师”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