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9字,读完约7分钟

“子曰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年前谈“论语”的心得时,对这么熟悉的句子没有什么心得。 现在安静地读着,多么令人振奋。 像流光显影液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显示生命深处的意义,逐渐清楚起来,它们静静地执着地排列在那里,让人感觉到关于自己的一点谜团。

《论语》是我的,到底是什么吉利? 到底有什么意思? 每次我一个人沏茶,沉香在炉子里,这个问题都会和氡的茶气和漂浮的轻烟交织在一起,然后我就会想起父亲。

(一)

我开始写报道的时候,父亲已经下放了。 当时父亲在北京市委工作,下放给密云,母亲在北京市财税局工作,下放给通县,一个月我也不一定见不到他们。 最初听到“论语”这个词是在罕见的重逢中。

父母带我去派对时,突然见到这么多陌生的大人,我感到不安。 父亲一只手抱着我说。 “女孩,《论语》里说‘三个人一定有我的师’。 在这么多人中,很多叔叔和阿姨都是好老师啊。 自己去看谁能当老师,回去告诉爸爸。 ”。 我绕了一圈对父亲说。 “一个非常好的阿姨总是照顾我和其他孩子。 她一定是老师。 声音特别高的叔叔吐痰,他一定不是老师。 ”。 父亲说:“是的,阿姨那么好。 你像她一样对别人,这叫《见贤思齐》。 那个吐痰的叔叔其实也是“老师”。 因为你必须提醒自己不要像他那样做。 这被称为“看到智者就反省”。 ”。 他又说:“在公共场合有监督,人一注意吐痰的人就改。 但是,没有人监督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做到“君子日三省己”,被称为君子“慎”。 ”。 父亲说的这些道理我好像不明白,那些一点一点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印象中,爷爷家规矩很多。 吃饭的时候祖父母一定能上桌子动筷子。 爸爸的哥哥回家后,叔叔的阿姨们也会起立听说“哥哥回来了”。 父亲告诉我这叫“孝”和“悌”。

父亲还告诉我,一个叫曾国藩的湖南人,看到一家的门风,首先他家的孩子能不能每天早起,喜欢工作,喜欢读书这三件事。 说到早起,父亲不太在家,所以被祖母宠坏了,享受了折扣,但在工作和读书这两件事上父亲没有让步。 “有事徒弟吃苦耐劳”,是他说的话。

在我的记忆中,劳动是充满仪式感的事件,比如扫地。 父亲握着扫帚,一定从房间窗户左边的角落开始扫,扫帚在旁边,告诉我中间没有遗漏的地方。 所有房间打扫的灰尘,都被打扫到厨房门口,那里有三四毫米的小落差,正好堵住了簸箕的边缘,灰尘被簸箕牢牢地打扫了。 打扫完以后,可以用拖把擦地面。 现在家里闪闪发光的木地板已经不用扫帚了,我想起了以前关于劳动的仪式,还是像纳兰语的味道,“当时只是普通的”。

(二)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的长方形脸上戴着长方形的黑框眼镜,中山装总是系上最上面的衣领扣子,即使心里疼我四十岁才抱的独生子女,也很少表达感情。

父亲约束人保持节制,他的爱也同样约束人保持节制。

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十一月底,正好是冰天雪地的时候。 他六十岁生日特别冷。 中午,我用师范生的补助金买了奶油蛋糕,夹在自行车架子上掉了下来,挂在方向盘上倾斜了。 我只能左手拿着蛋糕盒,右手握着方向盘回家。 路下来,寒冷透过毛线手套,硬刻在骨节上。

我兴奋地把蛋糕放在桌子上。 “爸爸,晚上放学后吃蛋糕过生日啊。 ”。

“蛋糕都是你们孩子喜欢的东西。 你买这个干什么? ”。 父亲淡淡地笑着,说话也淡淡地。

晚上回家,家人只有我们三个人,但拿着蛋糕祝福父亲的瞬间也很平静。

16年后,父亲去世,和母亲一起聊天时,我知道那个生日隐藏着秘密。

原来,那天下午我去学校不久,家里来了一个老朋友的儿子,父亲总是喜欢这个阳光大的男孩,指着桌子上没有拆开的蛋糕,说:“你姐姐买的这个,我也讨厌。 拿走吧。”。 胖少年高兴地拿走了。

下午,父亲突然开始围围巾,穿上大衣出去,哗啦哗啦地对母亲说。 “我做错了。 女孩给我买的生日蛋糕,不想吃也给不了人啊。 想想是什么牌子的蛋糕。 …”

据母亲说,在那个寒冷的下午,老夫妇像侦探的还原现场一样描述了蛋糕的各种特征。 然后父亲骑着自行车,沿着西四西单的路从家里找房子,终于在我放学后不久前带回了类似度很高的蛋糕。

这件事使父亲暗自得意。 从西四到西单,这是父亲带我参观书店最熟悉的线路,他在这里选择了能瞒着我的蛋糕。 这比吃蛋糕本身让父亲开心多了。

(3)

父亲是个寂寞的人。

小时候,我觉得认真笑的父亲很寂寞。 长大后,知道了他一点心事,他感到越来越多的寂寞。 父亲的心是苍茫的空山,心中回响的声音可以回响空空。

他的寂寞从内心的哪里得到了深深的确信? 少年时代的我觉得心里有“信”的人不寂寞,到了中年才明白相信的人真的是很大的寂寞。

父亲对我说过“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加儒学”。 后来,父亲一生的轨迹可以沿着这个起源追溯,发现每一步都取决于他的内心选择。

我问妈妈在上海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父亲是怎么来北京的。 母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地下党的学生组织被揭露,父亲彻夜离开上海,投身北平,加入市人民委员会工作。 她说她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市委党校的课上听他讲课。

之后,父亲自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 我上小学时拍的歌是“你拍的,我拍的,林彪是坏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一起批评坑老二……”我仔细想想,当时是否在父亲心里徘徊,还有多么寂寞。 我和父亲真正度过早晚的时间不多,但在哪个荏苒的时间里,面对他生硬、空的寂寞,我连探索的愿望都没有。

我只记得很清楚,我考上大学那年,父亲有机会晋升职务,但他积极要求离开国务院办公厅,平调中华书局。 父亲给组织说的理由是,我在革命前投身文史专家,这30多年没回本行了,我的独生女今年考上了中国文学科,我最大的愿望是退休前为孩子留更多的书。

在这家贫穷的出版社,唯一的福利是买书可以打折。 父亲开始骑自行车把《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搬到家里,当然,放在我桌子上的是1980版杨伯峻的《论语译注》,1983年版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这两本书成为我后来说“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的最重要依据。

子曰:“有父,观其志。 父亲没有看到那一行,三年不改父亲的道路,可以说是孝。 ”。 (《论语学而》)父亲去世后,我总是抚摸他留下的哪本书,哪一竖版的天头锚,充满了端庄整齐的注释。 那一年,妈妈说:“你爸爸没去微雕,真遗憾。 我近视一千多度,还写那么小的字”。 现在我把这些严格近乎节制的字都看作是父亲留下的密码。

突然10年,《于丹〈论语〉心得》转移到了三联再版。 10年来,我从“不惑”接触到了“认识天命”的缘分,从风云之际沉浮的大时代开始,大有方炽,天命遥远,所以“论语”中我不擅长的东西太多,以害怕谦虚的姿态,领悟到了拥有体温的心得。

父亲廉,字伯隅。 他记得自己解决了“角”字的二义。 一个是角落方正,在《老子》第58章取义。 “圣人方不砍,廉不砍,直,不随便,不是光”。 第二个是一个人走向角落的安静的深渊沉默,这是父亲喜欢的样子。

父亲为我取名丹,字顿。 那满足的光芒,我也是在他去世多年后才恍然大悟的。 也许那不是光的期待。 远远呼应父亲名字的“方而不成”和“廉而不成”。

父亲是我生命的吉利,父亲也是我和《论语》的吉利。

(作者: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篇文章是《于丹〈论语〉心得》的新版序言,有删节,这本书不久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标题:“关于父亲——于丹讲述与《论语》的缘起”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