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54字,读完约16分钟

最近,香山公园内的香山寺景区经过5年的整修,恢复了昔日的宏伟和壮观,向市民免费试开放。 香山寺被英法联军烧毁,沉默了150多年后,再次以完美的形式与世人面对面。

香山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北京市最早的人文景观之一。 一千多年来,许多史籍对此表示赞赏。 明末写的《帝京景略》对这座寺庙说“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其首游也”。 干隆时期,香山寺扩建后,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点。 清末,香山寺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烧,只剩下残垣。

现在,香山寺修缮后,再次再现了“前街中寺后苑”的架势。 随着修缮的结束,香山寺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也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

1

金代被命名为大永安寺

说到香山寺的历史,明代的成书《万署杂记》中写道:“妙高堂(香山寺中的建筑物)是继太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才有的。” 这个记述可以追溯到香山寺的历史。

当时香山一带有两座比较有名的寺院,一座香山寺和吉安寺。 顺便说一下,“香山”的名字在历史文献中有两种说法。 其第一种说法来源于民间,据说早年香山种植了大面积的杏花,因为每年花期一到花香就会变得浓厚而得名。 第二个是来自《香山永安寺记》,据说山中有一块大石头,其形状像在寺庙里烧香的香炉。 这座山是以香炉形状的石头命名的。

唐代灭亡后,香山一带成为辽国的领地。 辽代历史上香山的记述非常少。 因为当时北京只是辽国的陪同,当时被称为南京析津府。 辽天祚帝保大2年( 1122年),金军打败辽国的上京和中京,天祚帝仓皇逃走,因此群臣拥立了天祚帝的堂兄耶律淳即皇帝位,建立了北辽政权。 可惜耶律淳福薄登基不久就死了。 他死后,被谥之为宣宗孝章皇帝,墓地被选为香山。 其陵寝名为“永安陵”。 但是现在永安陵找不到痕迹。

金世宗大定26年( 1186年),金世宗的提案,将现有的香山寺和吉安寺合二为一,改名为“大永安寺”。 在此期间,香山寺迎来了新营建的高潮。 后来,金世宗的孙子金章宗继续在这里兴土木,经常来这个旅游。 《顺天府志》这样描述当时的永安寺。 “参议院山高,前后盖大阁,复杂的道路所属,堵住栅栏门槛,不危险。 北边说翠华殿,等临达,俯视每座山,田畴就错了。 ……下院前有木三门,从里面开始是佛殿,后来是丈室、云堂、禅寮、客舍,旁边是廊废、厨房的属,无名。 ……庄严如入众香之国”

这个描写足以让人们想象当时这里的庄严。 金章宗在位不到20年,去香山的旅游就有8次以上,基本上每两三年去一次。 那一年,金章宗又建造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物。 这里留下了最不可思议的传说。 当时金章宗来这里玩的时候,做梦,梦见清泉从地下涌出。 醒来后,被命令在梦中的涌泉处挖掘,果然,二泉涌出来,金章宗因此被命名为“双井”。 之后,这里改名为更为众所周知的“双清”。 从以上记述可以明显看出,香山在金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大规模的帝王行宫,这是因为有些学者认为这是金章宗在西山建设的八大水院的郯水院。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访问了永安寺,到了元仁宗执政时,永安寺改名为“甘露寺”,明代香山和大西山一带被划定为皇家陵墓区域,埋葬了早死皇子、公主、部分皇帝的妃子。 根据历史,明世宗嘉靖皇帝游览这里,被称为西山一带,香山有独特的翠色。 宗万历皇帝至今登高远眺,挥毫“来青”二字。 这就是今天香山寺旁边的来青轩。

2

干隆时建设的历史最大规模

香山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必须等到清代的干隆年间。 清干隆10年( 1745年),香山的庭院营建工程正式展开,香山寺的扩建工程也同时进行。 经过扩张的香山寺及其周边的宗镜大昭之庙、碧云寺、卧佛寺构成了清代西山一带的佛教寺院建筑群。 香山寺也摆出了“前街、中寺、后苑”的架势。

“前街”是指“买卖街”。 香山寺的范围从香山行宫的南宫门开始,经过康熙御题的“绿筠深度”景点,是寺前的“买卖街”。 当时,干隆帝为了让王室也感受到市井的喜悦,在这条路上配置了宦官和宫女化装经营的买卖店铺,命名为“买卖街”。

有趣的是,干隆年间,北京有几条用于帝后游赏的买卖街。 比如圆明园坐在石临流景区的买卖街上,长春园包括经堂东侧的买卖街,有清含园西所的买卖街和后溪河买卖街等。 这些买卖街的大部分被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破坏,其中只有包括园后溪河在内的“水上街”景观在1860年代初被修复完成。 这就是现在的颐和园苏州街景区。 与此相对,香山的这条买卖街是纯粹的“陆地街”,完全是北方城市街景观的再现。 这条商业街和香山寺相连,从一个侧面巧妙地再现了民间“庙会”的情况。

从清代康熙年开始在香山建立行宫,到干隆年之间行宫的规模达到了顶峰,香山寺的规模也达到了历史最大。 干隆帝从行宫出来,经过买卖街,不久来到香山寺脚下。 寺庙最前面的一组景色是“知乐濠”,即香山寺前的“放生池”。 虽说是佛寺前面的建筑物,但命名中表达了道家的理念。 “知乐”这个文字来自“庄子秋水篇”。 那个文案是庄子和惠子在泸水之桥上,讨论鱼是否感到乐趣,“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个词来源于这个故事。 这个讨论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濂梁之辩”,而“知乐濠”这座桥的命名也引用了这个典故。

过了知乐濠,进入山门,即接引佛殿,殿内供奉铜胎儿接引佛,殿外屋檐向东挂“香山大永安禅寺”牌匾,这就是该寺的全名。

一进山门,香山寺整体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景。 首先是两棵树的故事。 其中一棵是山门内的姚罗树。 这棵树实际上是植物学的七叶树,科学上分类,七叶树和洛树不一样。 但是,由于中国北方的气候不太适合来自南方的姚罗树的生长,很多寺院选择了七叶树代替了洛树。 但是,干隆帝认定香山寺的这棵树是洛树,不仅如此,他自己写了《洛树歌》,把这部作品刻在美丽的石碑上,把石碑放在有古树的院子里。 现在老树已经剩下了,这块石碑完全留下来,形状规则,四方的身体,碑体四个方向分别刻着满文,汉文,藏语和蒙文。

第二棵古树是二十八个场景的名为“听法松”的古松,在香山寺正殿的外侧。 干隆帝在诗中描述,这棵松树从佛殿看,信徒站在那里,侧身倾听殿内大师的话。 他由此联想到“生公说,顽固的石头点头”的传说——梁朝僧的人生公是苏州虎丘说,大家都不相信他,所以他收集石头,为石头说。 结果石头纷纷点头,大家也完全信服他。 干隆帝之所以能参拜佛法,除了顽固的石头之外,殿外的古松也是个好例子,因此被命名为“听法松”。

3

“后苑”应该登上最高的望远

继承佛殿为天王殿。 现在天王殿内有复原铜胎弥勒佛、木胎韦、泥塑四天王。 天王殿后面南北两侧有钟鼓楼,靠近中央的平台上有两个八角碑文亭。 再往北,经过“永安”牌楼,来到香山寺中规模最大的殿宇——円灵应现殿。 这是香山寺的“中寺”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圆灵应现殿相当于通常寺院中的大雄宝殿。 那一年,在这座大殿前,刻有干隆帝亲笔御书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八大人觉经》的经文,背面是干隆14年( 1749年)皇帝亲笔的文殊菩萨、燃灯古佛、观音菩萨像的石屏。 干隆帝一生中有很多题字,但他的绘画作品不多。 这块石屏这也特别贵重。 现在石屏是原物,最好留下来。

有兴趣的是,石屏顶部构造有浓厚的清中期西洋风格的石头建筑的优势,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 干隆时期,圆灵应现殿两侧有文殊殿和普贤殿,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的结构。

过了圆灵应现殿,是香山寺“后苑”的部分。 这部分建筑视野开阔,包括青霞寄逸楼、水月空明殿、薮卜( zhān bó)香林亭等建筑。 后苑中间有三层亭式楼阁“薮卜香林亭”,干隆时期这个楼阁在各层供奉佛像。 这座楼阁和两边的走廊和后面的青霞寄逸楼构成了壮观的建筑群,配有蓝天白云,场面很壮观。 走廊内侧有左右两个坡道,楼阁后面通往秘密小殿:水月空明殿。

苑部分精华之处是青霞送逸楼,天气晴朗时站在这里,北京城收在眼前,这时候才真正感到“视野开阔”的意思。 楼下的寺院,附近的香山南麓,远处的玉泉山和万寿山,甚至是北京城。 当时,干隆帝一定总是站在这里,眺望他的城堡。

除了这些建筑物外,香山寺还有一座附属建筑也有非常感兴趣的历史。

香山寺内有“来青轩”的景色。 那是建于元代,背青山,下临绝壁,登上高处眺望的绝佳场所,明代万历皇帝在这里观赏时,看到青轩的匾额,字体太小,所以自己重写了匾额。 后来去掉了匾额,康熙皇帝又在屋檐上挂了一个大字“普照干坤”。 来青轩后是祭祀观音大士的观音阁。

有趣的是,几百年后,这座小楼实际上与新中国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在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第一中全会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战时的5位同志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历史上被称为“五大书记”。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从西柏坡搬到北京时,考虑到安全问题,暂时踏入了远离北京市的香山。 为了确保党中央的安全,这里被称为“劳动大学”。 当时五大书记的住处是一南一北,排列在香山寺的两侧,其中毛主席住在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寺的南侧,剩下的四大书记住的来青轩位于香山寺的北侧。 双清别墅现在建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来青轩还处于等待修复的状态。 我希望有一天来青轩也能像香山寺一样整修。

另外,干隆时期香山寺北侧有洪光寺和无量殿。 前者是在明代成化年间模仿朝鲜籍宦官郑和朝鲜金刚山毗卢阁建造的,洪光寺的山门内是正殿“香岩净域”,即二十八景之一的“香岩室”。 洪光寺两侧的跨院,位于左边的是“太虚室”,位于右边的是“光明三昧”,寺院中间是“檐碑亭”。 在无量殿正殿设置了无量寿佛,还有祭祀观音大士的楼阁等建筑物。 当时香山寺旁边有关城,为整个景区提供警戒和保护。

4

明清时期,香山寺旁边建有皇室行宫,代代建造,干隆年间命名为静宜园。 离香山寺脚下不远的地方是宫廷区,宫廷区的核心是勤政殿。 勤政殿离香山寺不远,皇帝来到这里祝福女性香礼佛解决政务其余。

勤政殿这个名字基本上设在清代建设的花园里。 例如,三海的勤政殿、圆明园勤政殿(属于勤政·亲贤景区)、清含园勤政殿(今颐和园仁寿殿)、承德山庄避暑勤政殿等。 清代,勤政殿是皇帝举行晨会、接见臣下的地方。 其作用类似于皇宫内的太和殿。

香山勤政殿北侧有两组比较重要的建筑物,位于东侧的是军机所,这个雍正年间设置的实质性最高决策机构,基本上皇帝去哪里,都必须服从。 这是因为很多西郊的花园里人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西方是“致远斋”建筑群,致远二字取自“安静而遥远”的古语。 这里是干隆帝住在香山行宫时解决政务的另一个重要地方。 在他在位期间很多决定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致远斋今年重建,已经对外开放。

勤政殿是一群向西被假山石包围的屏障,对后面的建筑物起到遮蔽的作用。 假山石的中间是登山道,爬上去继续西行,就到了皇太后的卧室太和宫,“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美丽的关注楼就在这座宫殿里。

干隆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每次来香山,都住在这个卧室里。 干隆是以孝顺闻名的帝王,非常尊敬自己的生母。 从丽事德楼的布局可以窥见一二。 这座楼阁正好位于香山东向的广阔平地上,光线和视野很好。 楼前的亭子是一个叫“日夕佳”的亭子,走在这里,就像把人们置身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还”的境地。 除了美景之外,干隆帝还于干隆二十六年( 1761年)和干隆三十六年( 1771年)在这里举办了老太后七十岁和八十岁寿辰的庆典,赠送“三组九老”(三组即文职、武职、致仕三类、九老每类七十岁以上的长寿者)去香山旅行。

丽事楼的西南有颐和园石人行道一样奇怪的建筑物,被称为“绿云舫”。 这座建筑物是根据避暑山庄的皇祖康熙皇帝御题《云帆月舫》的意境命名的。 在干隆帝建造这座建筑物,无非是两个意图。 一个是效仿康熙皇帝云帆月舫,另一个是通过这座建筑警告后世的子孙“水可以载舟,翻船”,试图让他们体会政治之路。 李事楼和绿云舫于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三山五园的大火。 绿云舫东南不远,是皇帝的卧室虚朗斋,现在是有名的美国中国建筑师贝聚铭在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建造的香山酒店。

皇家行宫离香山寺不远

弥补空白

干隆帝的“静宜园二十八景”

清朝康熙年间,香山小规模修建了行宫。 干隆八年( 1743年),干隆帝第一次访问香山行宫,很快就被这里美丽的风景迷住了,所以从干隆十年( 1745年)开始,陆续展开对香山地区的大规模营建,干隆十一年( 1746年)写了《静宜园记》,正式为皇家庭院

干隆帝亲自题写园内二十八处眺望的名称,称为“静宜园二十八景”。 这个皇家园林总体上分为“内垣”、“外垣”和“别垣”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内垣区有二十八景中的二十个:勤政殿、丽预言楼、绿云舫、虚朗斋、缨岩、翠微亭、青未完成、驯鹿坡、希加

干隆帝对这些景点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他取“雨香馆”这个名称时说:“山中晴雨各胜朝暮,但雨景特别奇怪。” 在诗中,干隆对“香”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甘霖这样的通常雨水滋润田野,给农民带来丰收,无声地战胜了有声的雨,能感受到美德的馨香。

“霞标蹬”是指登山的“十八盘路”和盘路尽头的展望开放轩。 这条路一共包括九个弯道,必须转弯18次到达目的地。 在当时皇帝眼里,这些转弯和迂回实际上是为了缓解山体陡峭引起的登山痛苦。 现在人们爬香山,选择这条路爬山,不仅确实不觉得特别累,还能改变景色,从不同的高度欣赏香山的英姿。 登上日出前霞标划的开放轩,霞光万丈的壮观景象也能享受。 看来几百年前,干隆帝早就设计好了观光路线。

“绚秋林”对干隆帝自己来说是理想的秋天景色。 他把松、扁柏、槐树、榆树、银杏、枫树等品种集中在一处,建设了展馆作为观赏场所。 除此之外,这个景区还有干隆帝御题的“叠翠”、“萝屏”、“翠云堆”、“留青”等刻石,但通常没有痕迹。

“唳霜皐”是光明三昧(香山寺北边的建筑物)旁边的六角杂多的亭。 唳是指鸟的叫声,“霜皐”尤指秋天的池沼。 干隆在这里养过海鹤,一到早上在展馆就能听到鹤鸣和梵钟交替的声音,很有意境。 干隆二十八年( 1763年),干隆帝在游览这个景点的时候,吃的鹤不断叫,他下令放开这些鹤。 第二年,他再次访问这里时发现这些海鹤没有离开,写了两首诗纪念这件事。

外墙类似外城墙,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内墙。 其范围内主要包括盛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嵄、玉华岬、森玉笏、隔云表8处景观。

“盛阳阿”来自屈原创作的“九歌”中的“少司命”,原语是“女与沐兮之池,盛女与兮之阳阿”。 意思是孩子的守护神少司命在盐池洗澡,在峡谷晒自己的头发。 这里最大的看点是景区内的朝阳洞。 这里是干隆帝求雨的地方。 他多次访问这里,在朝阳洞周围的山石上刻下大量诗句,规模壮观。 遗憾的是,涂了很多诗句石刻。

“玉华岫”是建于香山的另一座佛寺玉华寺旁边的一组建筑。 这里有个老洞,据说洞里的泉水很凉爽。 古都养殖桂花的人一到冬天就把桂花送到这里寄养。 因为其他地方的水不能养这些花。

除了上述景色,香山还有非常美丽的琉璃宝塔,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眼球。 这座琉璃宝塔属于汉藏结合式风格的寺院宗镜大昭的庙。

隆四十三年( 1778年),住在西藏希加策恩寺的潘琴拉马听说干隆帝要举行七十岁生日庆典,计划为皇帝来北京庆祝生日。 干隆大喜过望,命令多下手迎接禅师的到来。 首先他在香山和承德避暑山庄北侧的山地分别为班禅大师修理了一处行宫,这两处行宫的蓝本,都是班禅大师住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另外他特别整修了北京北郊五世达赖喇嘛住的黄寺,班禅冬的住所 在这期间,将近70岁的干隆帝意外地开始学习新的语言——藏语。 结果,班禅师来的时候,他用藏语和班禅师进行交流,感动了远道而来的大师。

干隆四十五年( 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班禅大师终于来到承德,与干隆帝会面。 后来参加了他七十万寿的盛典。 9月1日,班禅到达北京,18日班禅大师与干隆帝一起在香山为昭庙举行了开光大典。 由于旅途劳累,那一年的11月2日,禅师在黄寺入寂。 干隆帝命令黄寺西边修造清洁城塔,在昭庙中中立石碑,在其上刻上控制“昭庙六韵”的诗纪念班禅大师。 (杨征)

标题:“千年香山寺鲜为人知的往事”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