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3字,读完约5分钟

人生的许多不幸,叶嘉莹几乎“赶上”了。 13岁的时候,卢沟桥事件,父亲不得不离开家乡,在后方奔走,从此杳无音信。 1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没有回去。 中年时,被无端关押了3年的丈夫出狱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精神受到很大压力的45岁时,长女和女婿两人在交通事故中去世了……

辛苦了一辈子,心如水。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和人生》一书是叶先生对人生的自我解剖,也是她的心理治愈。 作为个人传记,人生失意的经历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回顾往事,90岁的叶坦率地说:“我的遗憾都过去了。” 与其说这是叶先生参加了人生,不如说她已经把自己的人生诗化了。 面对突然而来的灾难,她已经习惯性地“用诗治疗自己的痛苦”。

高晓松说生活不仅有眼前的不雅行为,还有诗和远方。 这个故事通常有两个意思。 一是确实存在令人不快的“不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另一个意思是不需要拘泥于“眼前的不良行为”,只有走出“不良行为”的心墙,人生才能迎来充满“远方”的诗意。 叶先生总是把恩师随和的话铭记在心。 “一个身体必须把无生的觉悟作为活着的事业。 因为她鼓励自己“以悲观的心情过着乐观的生活”,所以她可以不被“眼前的不雅行为”打倒。

王国维说,上天用百凶成就了一词人。 这可以看作是对叶先生的最好描写。 叶先生解决痛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进入古诗,在激动的诗词中寻找内心的慰藉。 母亲去世时,叶先生带着感慨写道:“早知一别千古,不后悔当初的伴母行。” 长女女婿在交通事故中去世时,她闭门谢客,在房间里作了十首哭诗。

叶先生的诗都是用心写的,所以颤抖而厚重。 她总是认为“最好的诗人不是用文案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写诗”。 作好诗需要真正的生命体验,不可避免的是内心的软弱和失望。 ”。 大胆接触内心最薄弱的部分,是叶先生对诗和生活密切联系的透彻解读。 什么样的流芳千古诗词不是诗人自我解剖的结果呢?

叶先生说:“我的诗词绝对是我自己的感情和经验。 我不做任何虚伪的诗,我也不会送你那种礼物的诗。 ”。 也就是说,叶先生写的每首诗都与她的生活密切相关,都出自肺腑。 联想到那时诗的不自然生存状态,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并不是真的远离我们,远离我们的是我们不想正视自己,不敢解剖自己的心。 换句话说,当我们试图把诗作为自己心中的耻辱布时,我们不想显示人的弱点,所以自然不能治疗身心创伤。

有人说叶先生站在那里是一首活诗。 一个身体的诗意大致上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古诗对象的博闻学家,一个是与古诗词融为一体,成为古诗创作主体的诗人。 叶先生说:“我喜欢诗,我也梦见诗。 ”。 从3岁开始读诗,现在90到3岁的叶到底读了多少首诗,她自己可能也无法统计。 有道熟读唐诗300首,即使不会写诗也能吟诵。 长期热衷于古诗的叶先生,从小就沉浸在古诗创作的历史美学的境地。 15岁时,苏轼的诗句“吃无肉,不得住无竹”启发,她在后院种竹子,吟诵“对窗前的秋竹有感觉”。 “我记得去年看到院子里开满了花,树枝上流着萤火虫。 现在花落萤飞,顶住西风一个人变蓝了。 ”。 从那以后,叶先生进入了以前只是读诗,作诗和作诗并存的新境界。 作诗是她进入古人心中的奥妙之路,作诗打开了个人的心。

与通常的学者集中于诗词研究不同,叶先生在诗歌方面造诣很深,网上流传着很多叶先生几十年来吟诗的视频。 对于古诗,很多人永远不知道,张口也能来好几首。 但是,通常人只是熟读熟记,眺望文生义,夸大,摇头模仿古人。 叶先生吟诗,“没有其他创作,没有其他音调”,她“结合自己对诗的体验,诗的平仄吟诵”,所以非常重视声音的节奏和平仄,似乎回到了古诗的历史现场。

从1945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叶先生在讲台上站了72年。 叶先生的讲座很棒,所以南开大学和周边大学的学生总是为了抢座位而脑洞,有趣的事情经常发生。 看到学生求知口渴,叶先生感染了,上了年纪也反复上课,高兴地写道:“中午诗夜说话,所有的学生都和我一起疯了。”

关于叶,台湾作家陈映真说:“她在课堂上能用珠玉般美丽的语言,有序地解释,让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边界中,在中国古老诗词高照的殿阙中,别忘了和叶教授一起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 关于陈映真在这里所说的古诗之美,叶先生的解读可能会更深入。 “在中国文化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中,诗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是,诗从作者到网民,都陆续出现了有真实感的生命。 读诗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培养美丽活泼的不朽之心。 ”。

叶先生说,也许只有在写诗中吸取生命体验,在吟诗中发现古诗的美,才能“培养我们美丽活泼的不死心”。 如果心不死,人生就可能有诗意。 (水稻刀)

标题:“叶嘉莹:从人生失意到诗意人生”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