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66字,读完约7分钟

编辑:近两年来,知识付费逐渐成为风潮。 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出版形式和商业模式,知识的支付受到出版界和读书人的广泛关注。 在知识付费的风口随风跳舞的,除了获得、知乎、喜马拉雅等众多运营商外,还有各路知识大咖啡馆,其中很多都是在原来的图书市场有号召力的作者。 他们怎么看待知识付费的将来? 他们从纸媒“转向”媒体感觉怎么样? 作为这样的作者之一,著名学者郑也夫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中华读书报:长期阅读你的书和纸介质的复印件。 突然发现你的音频节目《社会学特辑50集》登上了“得大师课”。 基于什么理由,你是怎么开始这个方向的?

郑也夫:首先是个人身体的原因,眼睛不行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写“文明是副产品”。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有200个。 过手,过目著作,文案,不下800个。 这本书最后一两章是手写的,眼睛看不见屏幕了。 我以后不能疯狂地看书。 当然我介入媒体也是因为我生病的时候视频音频更有意思。 两三家自媒体邀请我参加音频节目,进行书评和学术普及。 不小心加上阴差阳错变成了三角恋。 双方都在深入地交谈,对方精力很大,所以我很难辞去一方,极度烦恼。 最后突然奇想到最后:三头六面投硬币,决定我和谁合作。 这不是虚构的。 在车道沟地铁站,他们看见我扔硬币,用妻子的手机拍了视频。 在不想投硬币后,和入选地的合同产生了分歧,终于投硬币落选的“拿到了”接过大碟,开始了我们的合作。

中华读书报:你是纸媒老手,又有资格涉足自媒体,向大家讲述自媒体崛起的原因及其未来展望。

郑也夫:我认为自媒体弥补了媒体报道渠道的狭窄,势不可挡,没有前途。 直到纸媒一家独立,人类在新闻的获得上一直是听和读并存的,甚至听书势力的范围更广。 中国四大名着中的三部都是在讲谈场发育的。 罗贯中,施耐庵总结成书后,网民也不一定很多人听书。 但后来读书逐渐占了上风,读书逐渐萎缩。 今天,互联网是帮助人类恢复听力功能,又是阅读和听说共存的时代,非常好。 我是爱书制造生命的人。 但是,我长期以来对读书人说:“不要歧视不读书的人。 不看书也能学习,也能成为材料。 不读书的人的能力不一定比读书人低”。 古今东西都有不怎么看书就成了大才能的东西。 他们一定非常擅长用听觉获取消息。 新闻时代的真正消息不是书的泛滥,而是新闻渠道的多样性,不拘泥于形式。 关于自媒体目前的缺点,有望在竞争和淘汰中完全解决。

中华读书报:既然你已经说出了自媒体的缺陷、缺点,你可以坦率地说出你看到的现在音频节目的不足。 和“得到了”的合作顺利吗?

郑也夫:我是个偏执的人。 我不会说偏执的缺点。 其贡献可以讲道理,发挥一种风格到极限。 两个平台拉着我做音频。 我说:“我没碰过。 请发一点音频节目来听。 老实说,我不喜欢很多上课的风格。 你可能听起来很奇怪,但我讨厌的理由是他们说得太漂亮了,太光滑了,连几个敲门都没有。 这种感觉强化了我的理念:如果我真的要做音频,绝对要重复“说话”而不是“阅读”。 努力表现说话的自然、机智、味道、个性,决不会通过朗读消除我说话的天然弱点。 每个人的优点都是在他的优点上加上弱点。 媒体的各演说者保持着自己的优势,即优缺点,具有多样的语言生态。 观察力侧重于掩盖弱点,统一大家的风格。 那会使语言世界单调乏味。

性格上我不是个好合作者。 在半生的笔耕中决不专心。 这次还没有入局就决定走“说话”的路而不是“朗读”。 现在的音频制作者在追求品质时,容易走向流畅、口语少、不绊倒的标准化“音质观”。 生意上的成功使他们觉得听众喜欢这种风格。 我说我们不太容易合作。 我很幸运,合作者一直是重视我的人。 我最终变得宽容了。 我给合作者的只有50集的主题,给自己准备提纲,当然要精心准备,在家录音,音频编辑适当加工。

我相信社会音频节目会做得很好。 地道的口语风格赢得自己的住处。 但是,最终口语和诵读谁有优势,还无法预料。 因为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审美上相距很远。 他们是听众的主体,也是制片人的主体。 要是不死于古风风格就好了,“得到”不是已经原谅我了吗?

中华读书报:销售问题是敏感的话题。 在制作收钱的节目之前没有疑问吗? 能告诉我语音收款的详细情况吗?

郑也夫:我没申请过作业费,但多年来卖文了。 在纸媒最火的时代,我世界杯期间的稿费标准是一字六角六分。 学者们在校外演讲通常是2000元,平均15元到20元,但一般听众不付钱。 我的老朋友是学院派气功大师。 他说他最好花钱上课,只有自己花钱才能继续练习。 我的声音播出后,感觉投稿的质量比预想的要高。 你花钱很认真啊。

卖知识什么都不好。 下一个问题是“获得”等平台是否卖得很高。 大师的课是30分钟或50分钟,14到20分钟。 价格是99元。 购买者本人除了可以永远听之外,还可以免费听30人。 一共5个人听的话,实际上每人平均20元。 30个人问的话,每人平均3.3元。 我的评价是购买后一个人听的有点高,很多人听的很便宜。

面对这个新事物,我一直对操作盘人说:成功的小指标是你赚了钱,大指标是你影响了社会,顺便赚了钱。 一个节目最多卖10万部,不能说是很大的影响。 不动就卖一百万部,真的取代了当时的纸媒王者。 即使卖100万部和赚10万部是一样的,野心家追求的还是100万部的销售额。 其支点必然是低价。 关于具体的战略和价格,我不在家,所以经常是无益的。

我的书最畅销的是《文明是副产品》,7.5万册。 其实销售潜力最高的应该是“论文和治学”。 我不能说我的音频课最终能卖多少钱。 但是听的人应该比网民多。 因为音频共享比图书共享方便。 一般来说,音频销售也一定超过图书销售。 因为有手机和网络的伟大传播力。

中华读书报:你的课程名称好像和复印件有点不同。 这个复印件叫“文明思维”合适吗?

郑也夫:首先,因为我是个分类不好的家伙。 当然问题也有点小。 我最初冠上了“杂交文明”,现在也喜欢。 主题下写的广告词是“来路不同的珠宝不可思议地连接在一起”。 但是在“获得”方面购买者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能理解。 购买让很多人理解。 他们还认为,这50集的主题太散漫了,应对散漫的事情最好称为“专题50集”。 剩下的是在“专题50讲”之前追加学科。 我第一个给你的是“文化人类学”。 大家没有达成协议。 这个时候我去海外旅行,黑白颠倒了,联系不上。 他们以为毕竟在做社会学。 我想可能是因为“拿到了”节目缺乏社会学,我的节目正好补充了空。 于是他们冠以“郑也夫社会学研讨会50讲”进行广播。 不尽如我意,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不能误解买家。 因为购买前可以看到所有50个小主题。 另外,因为开场白是免费听的。 其中,不要误解。 仔细阅读这50个小主题来评价这位非典型的社会学家。

标题:“郑也夫:重回读与听并存的时代,很好!”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