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2字,读完约3分钟

“如果有一天中国也有文艺复兴”。 这几年,白先勇经常繁琐地假设。 空不是孔来风,而是种子归根的文学寄托,在他看来,其根是中国古典文学。

年轻时制作文学杂志,花甲的年龄宣传幼年醉醺醺的昆曲和《红楼梦》,进入耀翁之年,白先勇突然回头,觉得一生一直走在同一条路上,他说这是他的一体文艺复兴。

这一整体的文艺复兴,即使从古老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养分,也无法从以前的生活中得到灵感。 在“查良镛学术基金文化讲座”举办的前几天,白先勇接受了采访。 这次,他对香港大学年轻一代从头再讲一遍1968年发生的“金大班故事”感兴趣。

白先勇不担心时代的隔阂会推开年轻人。 相反,我相信探讨人性和失去的爱的优秀作品绝对不会过时。 因为人生总是有东西。 他幼年在上海和家人一起去美琪大剧场看梅兰芳唱《游园惊梦》,在舞台上唱才子佳人的水袖曼妙,唱了三叹,他着迷了,到了晚年还回头,整整花了15年陪着昆曲。

去年12月初,校园版《牡丹亭》在香港中文大学公演,白先勇坐在观众席第一排中间,集中精神观看长达4小时的公演,所有年轻演员登场,他带头鼓掌。 时隔三个月谈了那场演出,他还掩饰不住兴奋,问:“我们哪个学生演得好呢? ”他继续问记者。

每个人都想把白先勇的名字这样牢牢绑在“牡丹亭”上,他意外地宣布“想总结昆曲之旅”,但此时淡出不是特别的理由,而是坦率地说“我已经老了,跑不动了”。

15年来,白先勇走遍世界各地,从剧本到演员的选择,从地点的执行到经费的筹措,无论事情大小,都成为了亲人。 他解释说“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源于对从中国传来的文化长期丧失的担忧,昆曲是其中的一部分。

《牡丹亭》从青春版到校园版,当时10多岁的幼稚拙昆曲演员们现在也快40年了,足够成熟成了一个人。 昆曲从无人招揽许多年轻人到剧场看戏。 这位白先勇萌发了“功成身退”的意思,他对结果很满意,说:“昆曲已经传遍了,我该做的都完成了。”

放手后呢? 白先勇还有很多事要做。 其中之一是给父亲白崇禧写传记,继《父亲与民国》和《止痛治疗——白崇禧将军和二二八》之后,他与台湾年轻的历史学家共同写了第三本。

将军的儿子执笔说“我父亲的一生等于民国的缩影”,重视公平的真相,试图恢复历史。 “我和台湾的十几年父亲住在一起。 他晚年的生活很清楚”,包括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关系。

这本书现在五分之四完成,白先勇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关于其他的写作计划和主题,没有再透露半分,笑着说“写就行了吧”,但“我不止。 一直继续写下去”。 在八十二岁也不辍笔的白先勇看来,文学是重要的,也是他的生命力。 (韩星童)

标题:“专访白先勇:一个体的文艺复兴”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