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78字,读完约15分钟

艾青( 1910—1996 )是“五四”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他是“自由体”诗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用现代诗歌技法表达着革命的感情。 他对抗战初期“土地”“太阳”的想象和描写记录了中华民族最忧郁的心声,也显示了中华民族最坚定的自信。 如果说“土地”汇集了对国家和民众深深、深切的爱,那么“太阳”就闪耀着艾青向往的光明、胜利、美好生活的光华。 作为大诗人,艾青有性格魅力,热烈,反抗顽固,百炼成钢,在不改变矢志,追求艺术,追求解放的过程中,他总是有坚定的信念,丰富的感情和顽强的斗志。 无论从曲折的经验本身还是从广泛的关系方面来看,青春的人生可以说是传说,富有诗意。

从“地主之子”到“土地之子”

“我触摸红漆雕刻的家具,/我触摸父母睡觉床上的金色图案”,这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诗。 金华的艾青旧居也摆着这样的中式架子床,红漆金花,两边裹着深蓝色的床巢。 很多人接触艾青可能是在中学阶段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后。 这首诗可能不是艾青最好的作品,但可能是他最有知名度的诗。 夹杂着对艾青的细致描写和忏悔的怀念,大堰河饱含辛劳,但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意义不止于此。 1941年艾青在延安写了《我的父亲》。 这两首诗加起来就是得到了进入艾青成长过程的虎符。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艾青说:“我是地主的儿子。” 100多年前旧居的情况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有“红漆雕花家具”“卧室金色图案”“天伦抒乐”的牌匾”“新换的衣服线和贝壳纽扣”“油漆点燃火盆的凳子”。 和赵树理的父亲很像,艾青的父亲也是二手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就像完全失去了“上进心”的高觉新(巴金“家”的人物),认为“过着平凡庸碌的日子”,相信算命师,给艾青认定“克父”的孩子,从小就艾青。 但另一方面,他接受现代教育,在社会思想方面比较开放进步,在孩子的教育上不遗余力,管教艾青也非常严厉。 艾青后来和父母关系不太亲密,融洽,把自己看作是“父母家的新客人”,向自己奶妈的大堰河报告拳击手的爱情和罪恶感,这些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没有关系。

浙江金华艾青旧居

大堰河是贫困农民的代表,为了养育艾青她不得不把自己新出生的女儿扔进尿桶里淹死,艾青是诗歌的大段,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的谦虚生活。 蓝色是吃着大堰河的奶水长大的,是地主的儿子,但他从小就对农民、感到疼痛、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土地般朴素沉默的农民群体报告了悔改般的深情。 青自己也说大堰川“长期成为体道主义者”。

抗战初期艾青必须逃跑,为了更能想象农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在《烽火连三月》《国破山河在》的语境下,艾青创作了多个以《土地》《农民》为中心的形象作品。 比如“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北方”“补衣妇”。 毛泽东在延安和斯诺说:“我继续读中国的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突然想到这些小说有特别的事件,有没有种田的农民。 所有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没有一个农民成为主人公。 关于这件事,我无聊了两年多,所以后来拆了小说的复印件。 我发现他们都称赞武将,人民的统治者。 他们不需要种田。 因为土地受他们的一切控制,显然让农民为他们种田。 ”。 这句话可以有多个解释,其中提到的问题之一是新文学对农民和农村的再“发现”,从而决定了表现农村、农民的文学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蓝色确实是那个领袖,他总是与农民保持从感情到利益的血肉联系,因为“我是吃你的奶长大的”。 从大堰河乳水灌溉的朴素人道主义角度实际上成为艾青早期思想的重要线索: 1938年冬天,艾青含泪写下“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的爱很深”,对农民和土地的爱与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为一体 几个月后,艾青完成了“他第二次死了”,为哪个“爱土地,要离开土地”勇敢牺牲的“拿锄头”们默默地悲伤,对战争提出了“要求回答和保证的疑问”。 在1939年冬天脱稿的《诗人论》中,艾青将诗人礼貌地定义为“自己身边人的代言人”。 由此可见,大堰河的乳汁不仅孕育了青翠的身体,还孕育了伟大诗人悲哀的灵魂吗?

整合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理想

艾青从小学开始阅读蔡元培、梁启超、孙中山的复印件,他的成长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滋养,中学作文中他又引用胡适、鲁迅的观点接受了冬烧老师的批评,艾青说:“老师的指示语没错,但我对他的指示语 到了弱冠之年,他被启蒙精神感化为“少年的幻想和热情/经常把我带出家庭”,他对父亲说:“无奈地期待着‘进步’,/漠然地迎来了‘革命’,在很多师长、好朋友的帮助下,终于说服了父亲‘取千元洋’ 艾青旧居展示了这样的鹰洋。

1950年出版的胡风诗《欢乐颂》,封面是青涩的设计

蓝色带着美术的梦想去了法国,从绘画中接受了革命精神的熏陶。 “我喜欢《后期印象派》莫内、马奈、雷诺、德加、莫迪利亚尼、罗斯特、毕加索、奥地利等。 强烈排斥“学院派”的思想和反封建、反保守的意识结合在一起”。 然后,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艾青开始广泛接触欧美文学和露苏作品,惠特曼、凡尔哈伦、马雅科夫斯基都倾倒了艾青。 1933年在国民党的监狱里,艾青除了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外,还写了《芦笛——纪念已故诗人阿波利内尔》,艾青也因为后者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所以,艾青艺术思想的背景非常丰富,杂驳。 观念上,他写绘画和诗,“用语言学习捕捉美的光、美的颜色、美的身体、美的运动”。 在做法上,他坦率地受到了象征主义、自然主义、感伤主义以及知识分子气质的影响。 艺术观念延伸到政治的角度,艾青坚定地认为“诗的将来和民主政治的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 基于这些思考感悟,艾青系统地总结自己的“诗论”后,迫不及待地将诗定义为表达真善美、承担真善美的文体。 由此不难理解什么样的信念使艾青回国后马上投身左翼文艺运动,以及什么样的追求吸引艾青在危险的环生避难所最终以延安为目的地。

苦难淬火的诗歌艺术

真正淬火海葵的是失去国土,山河流泪的现实。 我们先把目光放回历史的角落吧 ……

1938年1月27日,汉口发潼关的五等铁皮卧车进入河南渑池境内,远处群山苍茫,眺望河冻的景色。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的很多杂感笼罩着整个车辆,躺在窗边的端木玫瑰良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北方很难过”。 到了潼关后,艾青提笔写道:“有一天/那位科尔沁草原诗人/对我说‘北方很难过’。” ……”应该感谢艾青的这个“北方”,车辆中的那个感人时刻从历史的无数碎片中保存下来。 电影《黄金时代》也特意再现了这个场景。 镜头穿过了端木,过了肖邦、萧军和聂斯的弩,但对端木的叹息最强烈的蓝色没有出场。 这样解决是因为艾青和萧红的关系不太密切,宁可无可厚非吧。

1955年出版的《艾青诗选》的封面选用了艾青自己的画

流亡中的艾青目睹了侵略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死亡,长期以来人道主义和革命精神给他的熏陶激发了他的斗志和金色必胜的自信,创作了很多以“土地”和“太阳”为中心的形象作品。 如果说“土地”汇集了对国家和民众深深、深切的爱,那么“太阳”就闪耀着艾青向往的光明、胜利、美好生活的光华。 艾青自己也说“生活和艺术都让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但是,因为艾青的作品表现了抗战,所以不能把他看作是单纯的写实主义诗人。 这种限定太窄了,诗和小说、散文的不同文体属性也很模糊。 事实上,青涩最好、最成功的作品不是直接描写现实,也是与现实状况不一致的。 比如在他的《中国的土地上下雪了》中,有人质疑“中国没有戴皮帽,顶着大雪开马车”,艾青也承认“确实没见过那一幕,对着想要下雪的天气想象”。 像《吴满有》《雪里钻》《藏枪记》这样纯粹写实的作品反而不会成功。

艾青的诗和什么样的醉汉锻炼感情、颜色、图案,“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现代主义诗也不同,艾青为此注入了丰富的现实素材、社会理想。 比如受艾略特的影响,戴望舒、谭之琳等侧重于捕捉寂寞、悲伤的感情,对普遍的精神麻木、堕落冷眼,在“死地”中艾青把痛苦和绝望放在灾害饥饿后,在“地之子”们的饥饿和悲伤上,“大地, /躺着的那个万左右的荒原/那个尸体”。

艾青的诗歌表现了乐观、明快、昂扬的抗战信仰,但他的创作绝对是主题的先行式,不亚于展开化抒情。 艾青说:“我不喜欢浪漫诗人们的作品。 雨果的,谢尼哀的,拜伦的哪大部分,是把感情完全表达在文案上的作品,我没有仔细读完。 ”。 他的诗克服了早期白话诗的浮泛和白色,通过颜色、形象、比喻、拟态、象征、对话、感觉和诗形的综合,为感情找到了沉重的肉体。 比如“太阳”,诗人不仅用创世纪的气魄描绘太阳的肇始时间,点亮黑暗,孕育了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还包括民族更生的必然趋势,可以认为是歌颂文明和生命的作品。 后面的《面对太阳》《火炬》等是气势磅礴的组曲,蓝色总是关注普通人的思想和感情、生活和命运。 因此,他还写了“以最高的热情赞美光明”、“以最真挚的歌献给战斗”的“号角吹者”、“他第二次死了”等诗篇。

青年时代的葵

艾青的创作激发了现代诗歌的意境和力量,把现代诗歌的胸襟和气概推进到了新的历史水平。 20世纪50年代,宗璞在小说《红豆》中特别提到青涩的诗,“万马奔腾的鼓声令人兴奋得喘不过气来。 她在读绿油油的田地诗”,“红色的五月,真热闹。 每晚都有派对。 5月5日是诗歌朗诵会。 最后的朗读节目是蓝色的“火炬”。 看到艾青的作品进入人的深度,这种持续的影响大而有感染力是艾青和他的作品应该得到的礼赞。

多彩的人生和大气的宏伟结构

有趣的是,诗人艾青在绘画中留下了强烈的有趣,回忆道“以前画画,用颜色表达了我对世界的感情”。 如果不被投入国民党的大牢,20世纪中国可能会有更大的画家。 在监狱里,艾青想象着将来,“在色彩行业/不要嘲笑家邦和种族”。 20世纪30年代末,艾青严厉批评“追随粗俗的兴趣填补了整个绘画界”,呼吁画家们“与自古流传下来的格斗和市价的艺术倾向搏斗,献身于广大民众,为强化唤醒人类的斗争意志服务”。 新中国的成立使艾青燃起了重新开始美术事业的希望。 这个希望很强烈”。 他多次在讲话和文案中提到改造中国画的问题,希望画家们“观察现实社会的生活”“接近劳动人民”。 说到艾青,人们经常引用他的《诗与时代》中的话,是“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生活时代最忠实的代言人”,其实这背后产生了“最好的艺术品,永远是那个时代的感情,风尚,爱好等最真实的记录” 不仅作为诗人,作为画家的艾青也是忠实于时代的他的诗,他的美术作品也是时代的感情、风尚、兴趣的记录。 新中国成立之际,艾青参加了国旗的设计,是金华的艾青故居,我曾经看过两个艾青参与设计的“国旗”草案。 “复字十九号”是吴玉章设计的,由艾青画的。 “复字第二十一号”是艾青自己设计画的。 1950年元旦,胡风长诗《时间开始了》的第一部《欢乐颂》由上海海燕书店出版。 根据老诗人牛汉的回忆,诗集的封面是艾青设计的,书名和落款都是胡风亲笔,中间的书名上有四面五星红旗,简洁呼应。 1955年1月,《艾青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封面是两棵树,选择的是艾青自己的画,比《时间开始了》封面的四面红旗更有文艺气息。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青年女性曾陷入逆境,被投进北大荒和新疆的农场劳动。 又多又杂的心情如果不自己经历的话,可能无法体会到万一。 在北大荒,艾青高兴地收到了为农场工人亲手做的白酒设计瓶子上写的海报。 远景是晴空映的完达山,近景一望无际是金色的麦海,左边是翠绿色的80式拖拉机慢慢来,中央是红笔横题的行书“军川白”三个字,很沉稳。 红、绿、黄、蓝,几种鲜艳的颜色组合起来,看起来舒展明亮。 新疆、艾青创作了“年轻的城堡”,叙述了当时石河子市的“建设现场/劳动之声沸腾”的建设场景和“因为永远前进/因为永远改变姿态”的奋斗精神,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至今还经常被提及。 这首诗的一笔,在青涩的落难期间是罕见的作品,在逆境中这样表现,可以看出顽强豁达的一面吧。

青涩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1970年代末,因“文革”而受到冤屈的知识分子陆续回来。 关于噩梦般的过去,艾青也感慨万千:“好像在漫长、黑暗、潮湿的隧道里通过,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 但是,既然已经离开了“隧道”,蓝色依然是举着“火炬”的蓝色。 很多人称赞巴金斯晚年提倡“说实话”的精神,在诗人中,蓝色可能是最先提出“说实话”的。 关于他自己过去的遭遇,艾青说“都去”。 一家出版社策划了一本诗集《收集受迫害诗人的诗》,找到了艾青,艾青表示反对。 他认为:“那样做,又是一个阵营,仿佛是一个挑战。” 再次捡起钢笔,蓝色比喻自己:“用从垃圾堆里捡到的、形状奇特的铅制茶筒,最多只能舀水浇花。” 这只不过是谦让,其实因为人的老觉少,他宁可每天早上两三点起床开始工作,“我还得像捡云母片一样一张一张地拿回用朱笔清算什么的岁月”。 “你老了也能写诗吗? ”。 艾青看起来有点生气,回答说:“听起来很奇怪。 ”。

在创作方面,艾青依然相当自负。 早在1954年艾青就认为“非常严厉地批判人和社会的叙事诗般的巨大诗篇,只有人生经验丰富的老年诗人才能做到”。 回归艾青至少在创作数量上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其中最难忘的是什么样的充满人生沧桑感的诗,慨叹生命突然停止的《鱼化石》,被人玩弄,感觉奇怪相畸形为美的《盆栽》,听历史,

“活着就是胜利! ”。

艾青一生向南闯北,行踪广阔,但除了北京和家乡金华以外,可能没有纪念的建筑物。 20世纪80年代末,艾青原来居住的丰收小巷面临拆迁,在北京市的帮助下,艾青在安置房被东四十三条97号院取代。 年,我带着学生到东四一带进行了社会考察,访问了艾青的故居,意外地让艾青的夫人高瑛老师走进了客厅。 白色的门窗使花园看起来朴素整洁,中庭的东北角种着青翠的玉兰树。 艾青当初对这里也很满意,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还在四合院,在城市中心”。 艾青去世后,这里成了“艾青旧居”。 像我这样崇拜者寄予慕名的人也不少吧。 但是住在这里的时候,诗人艾青已经老了,他和大部分老人没什么区别。 1990年,艾青外出时意外摔倒,右臂骨折。 年在《孔子大人》网上买了《艾青全集》,发现扉页有1992年艾青签名赠送的亲笔题名,字歪了,运笔很辛苦。 但是想起艾青的一生,这黄昏年的笔迹可能是他与命运搏斗的象征? 即使受到打击,也不屈不挠——

一波一波

不停地跳进来

所有的波浪都在它的脚下

粉碎,散落……

那张脸和身体

就像被刀砍了一样

但是我还站在那里

露出笑容,看着大海……

(艾青:《岩礁》)

年我也参观过金华的艾青旧居。 在老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没见过的照片。 与一般的艾青形象不同,照片中的艾青坐在轮椅上,白发长长不向后,眼睛凹陷,嘴角有点凹陷,表情寂寞,但左手竖起大拇指像旗杆一样稳定地站在胸前。 那是艾青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同行的高瑛老师告诉我,艾青当时说“活着是胜利”。 “活着是胜利”。 这是中国人每次遭遇灾难时经常说的话,那是语言和自嘲,包括自勉和自励,阐述了老百姓最朴素的生存底线和生活希望。 回顾青春的人生和创作,也得到了活着、勇敢不屈地活着、追求自由、迎接希望的启示。 (冯雷)

标题:““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纪念艾青诞辰110周年”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