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11字,读完约6分钟

监管过重后,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的销售情况如何?产品有改进吗?《今日北京》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10多家银行网点进行调查,发现变相保护收入的结构性存款的情况依然存在:许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获得最高回报率的概率很高,获得较低回报率的概率很低。概率很低;虽然有些银行设定了浮动收益率,但区间差距很小,低收益率在3%以上,远远高于同期定期存款的收益率。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不会“错过”的设计结构

在《北京商报》今天走访的12家银行中,除了两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员工明确表示最近没有发行结构性存款外,其余10家银行仍在发行结构性存款。与此同时,在引入结构性存款时,许多银行理财经理仍承诺保证最低收入或稳定收入,并表示“客户将很有可能获得最高回报率”。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网点,一位财务经理向记者介绍了一种与黄金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起价10000元,投资期67天。挂钩目标是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合约的收盘价,预期收益率为1.25%或3.80%(年化,下同)。如果2020年3月3日au99.99合约的收盘价小于或等于399元/克,实际收益率为3.80%;如果超过399元/克,实际回报率为1.25%。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目前黄金价格大约是每克340元。未来60天内人民币升值60元以上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上不可能引发低收益事件,因此产品到期时的回报率最高。”上述财务经理表示:“从历史角度来看,在过去,它基本上获得了最高的回报率。”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类似设计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并不是上述银行独有的,除了设立低收益率事件外,一些银行还设计了结构性存款高收益率和低收益率之间的波动区间,以“保证”投资者的收益率。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根据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账户经理给记者的传单,该行目前有四种结构性存款产品出售,期限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这些产品的最高和最低预期年化利率之差仅为0.1个百分点。例如,六个月产品的预期年化回报率为3.9%-4.0%。面对记者提出的“为什么两个收益率区间都定得很窄”的问题,客户经理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客户的最终收益率在区间内浮动”。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财务经理向记者推荐了一系列有担保的结构性存款。这个系列目前有6种产品在销售,期限从35天到6个月不等。虽然它们是短期产品,但这六种结构性存款的担保利率都在3.5%以上,浮动利率从0到0.1%不等,到期收益率=担保利率+浮动利率。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对于上述产品是否为“假结构”,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研究员楼(601658)表示,上述银行的所谓结构性存款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保底收入,而且是保底高收入,都是“假结构”结构性存款。然而,溥仪标准的研究员梁传义认为,上述产品可能被怀疑是“假结构”。例如,一些产品的收益率范围很小,这可以作为怀疑“假结构”产品的依据。但是,仅将其与固定存款年化收益率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结构性存款是“假结构”,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产品内容。此外,历史上2000年以前,与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挂钩的产品大部分时间都在5%以上,这表明有可能超出预设的波动范围,需要结合更多信息进行判断。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结构性存款“交易”备受关注

在2018年突破刚性赎回、逐步退出保本理财产品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因其购买门槛低、本金无忧、回报高而受到投资者青睐,并逐渐成为理财业务转型期的畅销产品。然而,一些银行的“虚假结构”、高利率、产品设计不符合规定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引起了监管者的关注,并出台了许多文件对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业务进行监管。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2019年9月,北京银监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其中提到了结构性存款业务存在的四个问题。同年10月,结构性存款迎来了一份纲领性文件。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结构性存款进行了明确界定。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分析人士认为,通知明确规定“收入与实际风险不符的结构性存款”不得发行,这意味着打击“假结构”结构性存款是监管的重点。然而,“假结构性存款”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楼继伟表示,所有不符合上述定义的结构性存款,或者表面上符合上述定义的结构性存款,如与金融衍生品挂钩,但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回报的结构性存款,都可以被视为“假结构性存款”。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CICC固定收益研究小组指出,实质上,“假结构”意味着理财产品嵌入了一个价值几乎为零的期权。因为行权价格被设定为“离谱”,所以基本上不可能触发行权价格,所以期权本身只是一种展示,它也提供了更高的“保证”回报率,而不会触发期权的行权。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整改进展缓慢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十多年。外资银行在2002年发行了第一批结构性存款产品。自那以后,中国的银行也推出了这类产品,但它们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18年新的资产管理条例生效,结构性存款才迎来了一波爆炸性增长。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结构性存款的规模逐渐缩小,而结构性存款在中小银行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过去两年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发展,不仅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有关,也与新的资产管理规定打破刚性赎回密切相关。”楼彭飞认为,银行吸收存款仍面临较大压力,结构性存款仍将保持一定规模。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结构性存款”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减少。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然而,过高的历史规模也使得结构性存款的整改进度缓慢。萨克研究所(Sack Research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苏认为,一方面,由于结构性存款的历史规模较大,一些银行过于依赖结构性存款;另一方面,一些投资者仍然有支付的意识,真正的结构性产品不能吸引他们的投资,因此银行很难纠正和改造结构性存款。然而,结构性存款在未来是否仍然具有吸引力,取决于机构能否找到合适的关联资产并取得优异的业绩,这在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为此,监管机构专门为结构性存款业务设定了一个过渡期。根据通知,过渡期为通知实施之日起12个月,即2020年10月前,需要对“假结构性存款”进行整改。梁传义指出,监管文件下发后,银行将按照“推陈出新”的原则,逐步清理违规结构性存款,控制结构性存款存量,逐步增加“新”产品存量。预计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将在短期内继续缩小,但预计未来将停止下降并回升。

标题:严监管下的结构性存款:变相保本保高收益现象仍存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