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6字,读完约5分钟

“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

2006年01月20日

本社记者张晓晶说:“我的‘半拉拉子人’一定带领村子闯过了富路。” 1978年5月,王乐义被诊断为直肠癌,手术后比正常人多了一个粪便袋。 那年9月,三元朱村党支部改选。 王乐义被全村党员推到舞台前。 他对村民们说:“我是随时可能倒下的‘半吊子’,但我必须工作,一年能做一年,十年能做十年! 我这个“半吊子”一定会带领村子里的人闯出富裕的路! ” 王乐义上任的那一年,村子的底部只有两辆破车,10头牲畜。 此后几年,王乐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元。 1988年12月28日,多年来想在外面买卖蔬菜的表哥从东北寄来了2斤新鲜活泼的黄瓜。 王乐义眼前一亮:东北寒冷、冰冻,就能生产黄瓜。 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年初六,王乐义带着人去了东北。 到了东北,菜农毫不客气地叫他们吃了闭门羹。 二上东北,同样什么也没得到。 总是温柔的王乐义着急,三上东北! 同行的村干部向东北菜农介绍说:“在我们患有癌症的村支书上,他不是想为个人发财,而是想带领全村的人脱贫致富啊。” 这对嫂子也不松口的东北菜农终于被王乐义这个执着的山东汉子感动了。 回来后,王乐义成功地开发出了适合平原地区宣传的无需加温的冬暖式隧道。 大棚建设需要5600元的初期投资,一旦失败,小屋建设不仅不流血。 王乐义知道风险,但认识到这是致富之路。 王乐义在党员干部会上敲了桌子。 最后全村17名党员干部决定率先建设塑料大棚。 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黄瓜上市了! 打开秤,每公斤20元。 供给不够! 17家塑料大棚户平均收入2.7万元,最高销售额在3万元以上。 村子里突然出现了17个双万元户。 “一村财富不是财富,人人都叫财富” 第二年,全村一下子冒出了181亩塑料大棚。 17名党员干部分各地区领导。 这一年,通过卖蔬菜,村民的存款达到了128万元。 1990年,县委书记王伯祥为他安排了吉普车,负责在全县宣传大棚蔬菜技术。 一年后,他跑了4万多公里,有时一天跑11个乡镇的30多个村子,累得眼睛发黑,拖不住脚。 那一年,全县迅速发展的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当年增收6000万元以上。 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外地人来家里寻求技术。 村民不满地说:把技术拿出去,不就等于把自己碗里的馒头分给别人吃吗? 王乐义最终做出了共产党员的选择:“一村财富不叫财富,大家都是财富!” 没有人强迫王乐义鲁莽地教授技艺。 谁都得自己教他所有的课,接待来访者。 他害怕过度劳累,上司领导和村子里的人都要把他藏起来,让他多休息一下。 但是,王乐义宁肯自己把痛苦和疲劳咽进肚子里,村民们的事也要做好。 他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为别人提供一点经验。 反正我是“半身”,所以要放手! 17年来,王乐义的足迹走访了11个省区市,举办了3000多期技术培训班,分发科普书籍8万多册,分发录像带5000多盘,身无分文,不存而传技术千家。 每块土地,他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和气候条件改善技术,建设大棚,使农户摆脱贫困。 他13次进入新疆传授技术,一举打破了边远地区一年零八个月吃蔬菜依赖外运的历史。 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冰封东北到革命圣地延安,王乐义像不知疲倦的播种机一样,到处创造了“冬春”。 “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手新鲜’” 王乐义是一个不怕有同行竞争对手的人。 他的秘密武器“必须随时‘一手新鲜’”。 在他的推动下,320多个新品种、130多个新技术、80多个现代化设施相继在三元朱扎根。 三元朱成了全国大棚的试验田,“一手生”吃了天下。 1990年底,王乐义得知无公害蔬菜的消息,决心不仅让农民富裕,而且让吃菜的人放心。 他在北京费了很大劲才找到无公害蔬菜专家王宪彬教授。 两年后,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开发成功。 2001年,王乐义首先推出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的企业品牌“乐义”品牌蔬菜,落实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快速发展模式。 “乐义蔬菜”比市场价格高出30%,供不应求。 这几年,王乐义致力于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2003年,他与美国、西班牙、德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合作,成立了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 农民如果不出国,可以学习海外农业技术,并取得西方发达国家赞同的技术证书。 为了加快技术宣传的速度,造福更多农民兄弟,王乐义已经在西北五省区设立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让农民可以在家门口接受培训。 2005年,三元朱村经济总收入3338万元,人均纯收入9900元。 本公司济南1月19日电

标题:““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