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726字,读完约19分钟

天通苑停止非法烧烤,9个公章无法管理

对自由入侵的外来者来说,天通苑——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巨大社区,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谜团。 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有30万以上的固定人口和几乎同样数量的流动人口。 这个与浙江绍兴市和宁夏银川市人口大致相等的巨大人群,由一个城镇政府管理。 北京房价最便宜的经济适用房社区之一,每平方米2650元,面对的人群都是拥有北京户口的低收入者,但小区里随处可见宝马、奥迪这样的高级轿车。 这里的人们经常在超市和马路上看到熟悉的电视面孔,活跃在各大学、文艺圈、媒体圈的社会名流也是这里的居民,但他们的邻居中有大量的无照片摊贩和黑车司机。 从这里开车到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不到20公里,但是直到一年多前,居民们才在新的北京地图上找到了自己的社区。 这里只有一条通往北京市的主干道,只有一所公立小学。 公立大医院的数量为零。 从1999年建成以来,这个巨大的社区就这样在北京的边缘,成长了整整十年。 这个庞然大物繁琐混乱无序,随着城市的扩大而迅速膨胀,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增长速度。 这家社区房地产企业以建设“人间仙境”为奋斗目标,但这里确实曾被北京媒体评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社区”。 幸运的是,在这十年间,这里的居民正在学习用各种合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处理身边的问题。 多人开玩笑称这个偏远的社区为“天通镇”,它的社区网站是这个城市最活跃的民间意见汇集地之一。 网络维权首次胜利 6月20日深夜,“家住天通苑”网站的员工依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忙碌。 业主自发建立的这个社区网络,自2000年创立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风雨。 现在网站上经常有5,600人,都在线上了。 对创造业余时间经营网站的员工来说,这是很大的鼓励和认可。 “家住天通苑”创立的初衷与其他社区网络没有区别,不仅最初选择房、购买阶段的业主需要与开发商、物业打交道,天通苑数量众多的业主也是为了交流房屋的装修、交通状况等而开设的。 但是,一个叫“落汤鸡”的网民最先意识到了互联网聚集舆论的巨大作用。 “落汤鸡”原名叫王瑞琦,是天通苑最早的居民。 1999年,他搬到了这里。 但是,他第一天搬到天通苑时,搬家企业司机走开前留下的一句话是“最好不要喝这里的水”,他说“很久没有反应”。 其实,位于北京北五环外2公里的天通苑地区,从元末开始就是北京的大垃圾场。 王瑞琦入住天通苑的两年前,这里的居民们采用的饮用水,来自小区物业的自备井,虽然水是免费的,但水龙头放出的水经常是浑浊的。 据说最夸张的一次是居民炖锅红烧骨,在楼下的工作中忘记放酱油了,但那锅汤的颜色和错过酱油之后没什么不同。 自备井离王瑞琦家不远,离曾经的垃圾填埋场只有300米。 南方离这里不远的清河水质如墨,有时散发着恶臭,但经过多次谈判,开发商反复认为这里的水质达到了。 从此,王瑞琦开始走上维权之路。 为维护水质而奔走,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后,他意识到必须通过集体努力才能成功。 于是,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王瑞琦呼吁理性维权,并开始委托卫生部食品监督所进行水质检测。 20多名网友自发反应,捐款100元、200元,结果氟化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70%,长时间饮用这类水质,会诱发牙齿脆弱、生斑、骨骼、关节变形等氟骨症,引发关节变形。 愤怒的天通苑居民们采取行动,想尽一切办法向媒体和政府反映情况。 各大媒体的热线和市长职位上各种抗议电话和信件蜂拥而至,“这样有组织的大规模投诉”,很快就受到了“上头的重视”。 第二年的北京两会上,一点政协委员提出了相关建议,入住两年半后,王瑞琦和他的邻居们终于喝了自来水。 天通苑的居民们利用网络维权的“首次胜利”是毫无疑问的。 “这样的人情味,现在的大城市要去哪里” 在很多天通苑居民看来,“家住天通苑”不仅起到了维权阵地的作用,还起到了增进邻居感情的“润滑剂”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通苑。 这里离北京市太远了,仅仅一年多前,这里的许多居民上班,离家还需要一个多小时,倒着公交车换乘地铁,在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的车里绊倒,必须到达上班地点。

“【冰点】:天通苑成长记”

天通苑西三区俯冲立汤路交通图

天通苑是通往北京市的立汤路,是他们往返城市和地址的唯一主干道。 这里是公认的瓶颈。 每天早上7点开始,公共汽车、轿车、面、电动汽车、三轮车等各种大小的车辆,在这条街上排起了长队,以免漏水,一般在9点左右缓解。 堵车的瞬间如此频繁漫长,各天通苑的居民都没有看到那条停滞的车龙。 道路堵塞后,巴士司机一言不发地打开车门,乘客们下车,麻木地匆匆跟在人流中,走30分钟,到达2公里外的地铁立水桥站。 从这个理论上说,开车10分钟就到的地方。 如果他们选择继续在车里等,花的时间就不够了。

“【冰点】:天通苑成长记”

堵天通苑立汤路

然后,走在政策边缘的“老板巴士”诞生了。 从2002年开始,天通苑多个业主自发组织,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发新闻,集资租赁社会车辆,上班下班。 刘勇波被天通苑社区网命名为“8818945”。 2004年初,他和邻居“逍遥”(也是网名)每天上班奔波于天通苑和cbd之间,召集了去cbd上班的邻居,决定一起租长时间的车,接送大家上班。 在社区网上投稿后,应募者聚集,巴士从这一趟开始已经3年半了。 当时,像天通苑这样的民间自发巴士在东线行驶的已经有4辆,刘勇波他们的这本书被命名为“东5线”。 由于东5线贯穿天通苑、北苑、东三环、cbd,此后逐渐成为天通苑民间自发巴士中最有名的路线。 东5线成立之初,刘勇波和“逍遥”为此制定的规则是,扣除每月包租所需的6000元后,包租月常客的交通费(每天往返20元)平均分摊。 常客们轮流担任“巴士长”,承包召集乘客、管理、收费结算等事业。 这也逐渐成为天通苑业主巴士的第一运行模式。 每个月末,值班的公共汽车长用电子邮件将财务明细表发给所有常客,并将当月的聘期交给下个月的公共汽车长。 当月有聘礼的话,月末买冰淇淋和肉包,在巴士上和大家共享。 多余的钱,大家一起花在小聚会上。 但是,几年前的事故,给“车主巴士”敲响了警钟。 2004年冬天,一辆巴士在北京刚刚开通的五环路上,冰雪路面侧滑,差点从10米高的立交桥上掉下来,震撼了很多经历过的人。 巴士的组织者也认为这样下去是没有办法的。 那时,小区物业开始派专家到论坛处理问题,有点希望公交组织者能与物业接触,将公交移交物业管理。 但是,房地产的回答令人失望,公交车属于运营性质,如果房地产的操作是这件事,需要管理局批准,没有多大希望。 所以,现在的“业主总线”保持着这一边缘的性质。 但是,对业主来说,公共汽车不仅是上下班的交通问题,也是邻居们人际关系的重要场所。 在企业担任要职的干部中,有的会坐巴士向邻居们介绍工作。律师开车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有点怀孕的母亲,在车里交流怀胎十月的烦恼和乐趣。 也有单身白领,在车里互相推荐合适的好对象,有些人边说话边“对视”…… “我们在车里交了多好的朋友? ”。 经常乘坐巴士的老板说:“这样的人情味,在现在的大城市你要去哪里找呢? ”。 “这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快速发展史上的奇迹” 随着更多业主关注“家住天通苑”论坛,天通苑的人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用同样的做法,会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 在网民们的推动下,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关闭了天通苑东侧非法弃土场和垃圾场、垃圾猪、泷水猪的约2万平方米猪圈。 占用公立学校校舍的私立学校被赶出去了,孩子们拥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他们开始了约万人的签名,成功地在北京市的5号线地铁计划中增加了为天通苑的车站。 诚然,“5号线加站”被认为是“家住天通苑”论坛快速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 媒体甚至说:“这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史上的奇迹。” 对这样庞大的社区来说,到2007年10月为止,这里只有一个地铁站。 这样的运输能力,显然不能满足数十万人上下班的诉求。

“【冰点】:天通苑成长记”

地铁5号线赠站现场签字的一家三口

天通苑公交车站“市场”

2005年,横贯北京南北的交通大动脉5号线开工。 按照5号线现有计划,人口密集的天通苑只设有一站。 在天通苑人口最多的地方,可以再加一站吗? 一开始,这只是在社区网络论坛上谈论的话题。 随后,10多名天通苑居民在网下自发成立了“加站推进组”。 添加车站,从虚拟到现实,变成了有组织的社区公益行动。 脖子上的阮亚占,在“家住天通苑”论坛的网名中被称为“超级背心”。 他苦于堵车,一直关注着天通苑的交通问题。 像许多天通苑的邻居一样,他也认为5号线的设计极其不合理。 2花了两个晚上,阮亚占写了《行动指南》。 帖中呼吁天通苑旁边的人们 1.打电话,以“本周内至少打一次电话”的方式迅速行动。 他列举了市长热线、市计划委员会、市人大、市交通委员会等部门的电话号码。 2 .寄信,“本周内向下述公司寄信”。 除了列举详细地址外,他只需要写三四种信的模板,从网上直接打印就可以了。 .发送邮件。 我还写了邮件的复印件。 4 .访问时,“有时间的人请直接与相关部门面谈”。 5 .要想办法动员亲友使用各种社会关系,把意见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让政府知道,让领导知道。 在帖子的最后,他说:“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行动! 请考虑一下。 如果一万人这样做了会怎么样呢? 大家一起加油吧! 我们的行动会改写我们的未来! ” 很快,无数天通苑居民的电话打到了北京市政府各相关部门。 一共打了几次电话? 没有准确的统计。 总之之后,一听到加站的事,接电话的人马上说:“你是天通苑的吧? ”。 另外,“你们不要再打了。 我们不能工作。 ”。 周过去了,但没有政府方面的反馈。 “加站集团”的成员联系了住在天通苑的记者,请他以记者的身份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答是论证政府是否可以加站。 所以,“加站集团”成员又组织了一次洽谈会,决定“加站集团”组织网下“万人签名”活动,创造更大的势头。 现场签名活动定于2005年9月3日举行。 这一天是周末,地点在社区的空地上。 事前,“加站集团”进行分工,安排人员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有人紧急通知公安,有人请求居委会协助,其他人查看签名表,疏散人们…… ,但签名现场秩序井然,并 仅仅上午,“加站集团”就收集了8310个签名。 在收集的签名表中,有已经起皱的,也有不符合规范的。 花了一周时间总结后,“加站集团”的5名代表将8310人签名的册子送到了市里的投稿陈情所。 随后,北京市召开市长交通事业专项研讨会,同意“大体”天通苑团地段增设车站的设计方案,不久,增站方案在市计委网站上公布。 一个“奇迹”就是这样产生的。 目前,5号线开通已有两年,大大便利了天通苑地区居民的出行。 但是,回顾4年前的《冒险》,阮亚占依然感慨万千。 “作为老百姓,没有人有小小的想法。 我们必须立即通过合法渠道整合社区的各种资源,大家团结起来,反映自己的心情和意见,提出合理的建议。 ”。 他说 一位网友的留言被阮亚占认为是对“加站集团”的最高赞赏。 “当许多人抱怨社会、政府和我们社区的种种不足时,我们看到了,面对现状、现实,积极应对。 它教会我们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出牌,最终获胜。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次行动的真正含义” “舆论的表现有时是双刃剑” 只是舆论的表现绝非一帆风顺,曾经发生或发生的微小事件,曾经是怎样的维持? 2001年,业主们在卖场抗议开发商不合理的条款,拒绝交房,被身份不明者驱散。 2002年,要求检测水质和组织公交的网民“啤酒”和“落汤鼠”在自家门口相继被身份不明者殴打。 2003年,网上领导组织抗议开发商占用公共绿地建造商品大楼的业主,在小区附近受重伤,自己的帕萨特轿车被损坏,最后没能做到。 年来,一直困扰着天通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问题,尽管居民们呼吁努力,但进展不大。 这近60万人的社区只有一所公立小学,教育质量是城市“无法比拟的”。 按照原计划,位于天通苑老区的中山实验学校,应该是昌平教委安排公立中学上传的,但之后的是“莫名其妙”的私立中学,每年学费2.5万元,“谁都不能去啊”。 《落汤鸡》最近为了孩子的学校而四处奔走,他的孩子在城市里送寄宿制幼儿园。 今年9月,为了孩子上城市小学,他打算举家搬迁,在孩子的学校旁边租一间房子。 “天通苑的房子,如果卖得好的话,一定会卖得好的。”这位曾经热衷于天通苑公共事务的网友失望地说。 这种心情在天通苑的父母中很普遍。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每天早上没时间洗脸、吃饭,抓着睡懒觉的孩子,一只手拿书包,一只手拿孩子的面包和牛奶,走了出去。” 天通苑没有大规模的公立医院,租用了遍布整个社区的两层高的门房的私人诊所,总是不能放心。 原计划中,天通苑北一区对面的一张空建设三甲医院。 但是,这个空地空被搁置多年,没有开工的迹象。 业主们哀叹说:“这里人多,想法也很杂。” 热衷维权的业主们,经常受到论坛网友们的误解和攻击,当他们被指责为“出风头”或“满足某些个人目的”时,许多活跃的网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这里还有“维权过度”的事件。 天苑西三区的边上本来就要修市街,每天喊着“修路”的居民认为这条路影响了自己的休息和娱乐。 维权者行为过激,他们推倒了修路的围墙,和工人吵架了。 “民意的表达有时是把双刃剑,如果不具有理性和建设性,反而会伤害自己。 ”。 阮亚占说。 “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这个庞大社区的主要舆论,当然仍然富有理性和建设性。 天通苑许多热情的居民,仍然活跃在社区,履行着“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天通苑曾经是北京市治安的盲点,原来的东小口派出所只有10多名名片警察,连这个地区的基本治安都很难维持。 2007年春节前,这里连续发生3起杀人事件,被媒体称为“北京治安最混乱的社区”。 一位名叫 张凤东的无线电爱好者开动脑筋,组织了他创立的ham联盟(天通苑无线电爱好者之家)的成员们,在春节前自发巡逻。 夜巡队按区域分为五组,每组五六辆车,好的有标致307辆,伊兰特,坏的有奇瑞、奥拓、桑塔纳。 张凤东特意找了一家房地产企业办了简易车证。 每辆车上都挂着“天通苑ham联盟夜巡车”。 但是,夜巡队不是派出所,张凤东他们没有审问权。 他们所能做的,无非是通过无线电交流小区内的情况,看到可疑分子,将车辆集中起来包围。 节日晚上8点到12点,ham联盟的“兄弟连、夫妇队、父子兵”匆匆上阵。 即使在几十公里外和朋友喝酒聊天,到了一会儿,巡逻队的队员也会赶紧回来巡逻。 这样的巡逻至今仍在继续,张凤东也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司令”,这个称号给张凤东带来了“特有的成就感”,他也被北京报纸选为“2008年北京十大感动社区人物” 而且天通苑网民“大红鹰”也有“十大”的称号,他是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公益人物”。 这位本名楼必成的天通苑居民,2002年因意外事故患上股骨头坏死的顽疾,2003年以后处于半瘫痪状态,只能依赖轮椅活动,但与志同道合的邻居成立天通苑社区志愿者组织 在 志愿者协会的引导下,天通苑有足球爱好者们的“天通苑超级联赛”,有天通苑居民自己的歌唱比赛“超邻音”,也有谈论摄影、美食、育儿、宠物、团购的俱乐部 每年一度的“家住天通苑”网民新年晚会成为居民们最高兴的事,有数百人参加。 每年“六一”前后,天通苑都有自己的“宝宝运动会”。 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竟然有1000多个婴儿参加。 这些活动由天通苑的另一位著名网民“天眼摄郎”记录。 这位名叫陆岗的自由摄影师,自2003年搬到天通苑以来,拿着照相机,拍了16万人的照片,记录了这个社区发生的无数故事,为这个大型社区的成长史提供了最好的见证。 陆岗在社区网站上刊登了手机号码。 一接到居民的电话“欢迎向邻居提供有关天通苑的所有线索”,他马上赶到了现场。 他在冬夜凌晨3点起床,曾拍摄过地铁5号线最后一条轨道对龙的场景。 另外,为了拍摄天通苑的全景,我曾一个人爬上33层的摊子,一只手爬上栏杆,一只脚越过护栏,踩过伸展的房间的边缘。

“【冰点】:天通苑成长记”

穿越地铁天通苑站街道的天桥无证小贩

最初,污水沟、堵车等画面充满了他的镜头,但随着社区环境的变化,这样的画面渐渐熄灭了陆岗的镜头,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公园、湿地鸭岛、大型商业场所的进出、地铁5号线的开通等天通苑地区的象征。 “没有人强迫我这样做,但积极改善和维持天通苑的生活环境,对我个人也有好处,没有人不想住在和谐的社区吧! ”陆岗说。 2009年4月,陆岗作为特邀注意人员,受相关学者邀请参加了在北京市举办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上,陆岗近5年拍摄的16万张照片刻在了10张光盘上,分发给了所有参加研讨会的专家。 看完照片后评论说,陆岗这样的社区摄影师的出现,展现出天通苑社区正在萌发的市民意识,“自发地上升到了自觉阶段”。 这些照片也有点受到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关注,因此作为天通苑地区十年快速发展的宝贵史料,供后人研究和收藏。 “一个公民应有的道路” 天通苑已经走过了十年。 相对于10年前在荒地和垃圾场建设的社区,这里的一些变化确实让努力中的人们感到高兴。 楼必成的天通苑志愿者协会目前有3000多名成员。 他们最自豪的工作是每周在天通苑龙德广场举办免费的“天通苑大礼堂”,他们邀请了许多高水平的学者。 例如上周末的论坛上,我们谈到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和前景”。 2007年底,天通苑派出所正式成立。 这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派出所。 50多名名片警察全天候在这个社区巡逻,几乎每个角落都安装了摄像头和电子眼。 包括张凤东在内的天通苑居民们,终于有了某种“可靠的安全感”。 本月中旬,天通苑的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昌平区第一中学上传天通苑的消息。 这个天通苑的第一所公立积分高中,可以容纳1000多名高中生,预计基本上可以应对学龄儿童的学校问题。 另外,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开始建设,将于年正式运营。 从天通苑到北京市的第二条主干道也在建设中。 几周前的一个周末,陆岗特意拿着照相机,去了这条路的建筑工地拍照。 他高兴地看到这条路离天通苑不到两公里,工人们正在热烈地建设。 “至今,这个社区仍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陆岗说。 “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有心,大家都有一个想法,一起努力,我们的家一定是北京最好的。 ”。 这样的想法也得到研究城市巨大社区的学者们的肯定。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任胜飞和同事们就经济适用房社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他认为,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转型期间,城市规模和人口将急剧扩大。 在英国和法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过类似天通苑的问题。 “政府为了满足急剧扩大的人口对住宅的诉求,在没有市政基础的荒郊建立巨大的社区,是比较极端的行为。 ”。 任胜飞说:“但是,在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改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后,这样一个庞大的社区将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他还相信,在这样完整的过程中,不仅是政府的参与,也应该是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 “根据政府的计划,社区居民们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和各种方法的舆论表达,推进政府工作也是公民应有的道路。 ”。 / h// h// h /

标题:“【冰点】:天通苑成长记”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