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00字,读完约12分钟

推荐人:洛阳新闻网文化频道,书画频道主编袁思陶博士

推荐理由:“天雨流芳”是纳西语,意思是“去看书吧”。 洛阳新闻网文化频道《天雨流芳》一栏相继发售现代名家名作系列,让心灵沐浴在天雨中获得知识和智慧的滋养,一瓣心香,让灵魂绽放生命的清香。 国庆节双节到来时,我们奔走不安的灵魂需要得到诗意的栖息地。 所谓“落花无语,人薄如菊花。 书的岁华,它是可读的。 ’”

古人:“净几何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部分法帖。 小园香径,一些群花,一些群鸟,一些顾亭,一些拳石,一些池水,一些闲云……。

我建议你静心阅读北大朱良志的新书《一花一世界》。 本书讨论了以前流传下来的艺术哲学中的“一朵花的意思”。 佛家说“花一世界,草一天堂”,花、草这样的“小东西”也意味着有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本身就是完美的价值和意义世界,“大全”,没有缺点,不需要补充。 简直是“白天无处不在,青春正来。 苔花像米一样小,也学牡丹花。 ’”

书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讲述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回到世界找回真正的智慧。 上一篇是有点观念的讨论,比如“无数的世界”、“懒惰写名山的照片”、“缺少大成”、“点亮世界”、“青山白云说”、“德成为汝之美”、“无上的清凉界”,下一篇是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倪瓒。

元代艺术家倪瓒(号云林,1301—1374 )的题兰画诗说:“在兰生幽谷中,倒影还在自照。 谁都做妍暖,春风微笑。 ”。 野花,开在深谷里,没有宝贵的身份,没人问津。 没人觉得她很美。 没有人爱她。 给她温暖。 她投下阴影,依然自由地开着。 她的笑容在春风中飘扬。

这首诗含有一个道理:野花也是有意义的世界,也是圆满的宇宙。

从人类知识的角度来看,野花微不足道,没有意义。 但是野花不能这样“看”。 我不认为她出生在自己闭塞的地方。 另外,我不认为自己的形象谦虚,有缺点。 野花“不这么认为”,其实我不认为。 我认为人有“法”。 在人的“法”眼里,有热闹的街道,有焕赫的通衢,也有人迹罕至的乡野,人们把它们分开,不分优劣。 在人们眼里,有贵的,有低的,有万般宠爱的,也有抛弃的。 就像山野上不出名的花一样,人们常常认为谦虚可悲。

“任真前所未有”(陶渊明《连雨独饮》),在中国古代有思想智慧,要恢复人的本性,这就需要打破前面的“法”。 大和小,多与少,煊赫与谦虚,高贵与低下,与晦冥辉煌,从人的知识角度来看的不同,庄子称之为“人为量”。 科学的前进,文明的推进,确实需要这样的眼睛。 但是,这样的眼睛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从人为的世界立法的角度来看,人们用知识征服世界,用秩序分割世界,以世界为对象,似乎不属于世界。 人站在世界的另一边看世界,给它明确的意义,这样的世界被知识、感情等过滤了,不是真实的世界。 其实,人本来就是世界中的存在,总是不能在世界的彼岸衡量它。 从世界对岸回到世界,回到生命的故乡时,你和白云一起轻轻起床,山花烂漫,用世界的视角看世界,“任真”——以世界本来的样子出现,庄子说的“以物为量”,这时小花就有意义了。 不是由人的观念决定的意思。

在本书讨论的以前的艺术哲学中,“小花的意思”是回归世界真正的智慧。 在森林理性的天地中,艺术家和诗人等热衷于发现“小花的意思”,是因为这一点点存在的意义经常被忽视或剥夺。 历史丛林,人世江湖,经常淹没微小存在的梦想。 其实,恒河沙数,宇宙的一切存在可以说是微小的。 短暂脆弱的人生更是如此。 小花的意义的闪现,其核心是生命本身是权利,知识和秩序是人类的创造,但不能成为欺负的工具,人类不能把世界的一切置于知识、欲望的支配下,或者在高地位下“爱”,或者是悲伤的天上慈悲,啊。 一朵花也有存在的逻辑和价值,得不到外部评价和情感投影存在的理由。

面对存在意义的落下,先秦的老庄哲学等备受瞩目。 《感时花溅射,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和艺术家毕竟是敏感的生存范畴,看到中国历来在艺术的迅速发展中重视这个问题,从最初的细微声音开始,唐宋还是深广的声音。 这直接影响着中国一千多年来的艺术创造,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

从中国传来的艺术创造中,潜藏着潘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类悲壮的“自我约束大致”的深刻人文精神。 接触唐宋以来的艺术事实可知,诗人、艺术家总是在“损”上下功夫,形式上多了“减”法、“简”法。 池塘破碎,眼睛枯萎的形象世界,往往传播这种深刻的生命关怀。 诗人、艺术家热爱枯木寒林的相,故意营造荒凉寒冷的气氛,隐藏在无上清凉的世界里,冷却心灵的躁动,表现出切实的生命关怀意识。

苏轼说:“因为爱,不好。 以舍,故障在。 》(《东坡志林》)“舍”字可以说是唐宋以来中国艺术哲学的灵魂。 倪林兰生幽谷的比喻强调了这种“舍”的精神:空在无边无际的山谷中,几乎没有一朵微小而柔弱的兰花,其量的“舍”。 中国艺术家必须在这个“舍”中,审视生命的本相。 “舍”是无限的“爱”- -为了摆脱羁绊,纠正由人类原因知识产生的欲望扩张,在“人文”的名义下被剥夺的存在权利。 艺术家进一步在“舍”中传播人对世界的宽容和责任,维护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基本尊严,超越先前的“人文”附加过程,建立更接近人生命的真正人文世界。

说小花的意思不是客观对象的意思,而是对存在意义的“发现”。 意思产生于直接的生命体验中,不受态度支配。 石涛用四个字概括了“法自画生”(《画语录了法章》)的精神。 法是“只能临时决定”(“大洗衣子题画诗跋扈”),那很快就能做到。 现在的,直接的,自己的,活着的。 这个哲学是推崇生命生动的感觉,“活跃活跃”的,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事先明确的事实,而敷衍那件事。 在这个观念中,从属属性的劳作,终究是毫无意义的呻吟,汲取自己的本性,这里有永远不会枯萎的生命之泉。 就像唐代诗人寒山说的,“寻找被动水,源头贫穷,水不贫穷”。 不要让外面的路,高高飘扬的道理,奇妙无方的上帝等终极价值支配你。 没有外面的“源头”,只有面对生命体验的真相,才能发现生命的活水。 路在自己走的路上。 上帝,在心灵的体验中; 处于理、生命展开的逻辑之中。

这里所说的现在的体验,不是冥王星和直观的认知能力,而是在无遮蔽状态下接近世界,与世界融合的存在方法。 瞬间妙悟其实是自由兴旺世界的智慧。 唐代哲学家李景是儒家学者,对佛学很有趣,但药山唯一屹立的大名在当时如日月般朗朗。 有一次,他拜访了药山。 一看到药山,张开嘴说:“怎么了? ”。 药山没有直接回答。 当时他坐在门前,门前把事件摆在面前,事件里有水,还有几封信没打开。 他向上指着天,向下指着事件的水,说:“云在天上,水在瓶子里。” 李景突然恍然大悟,写了两首诗。 第一首曲子是“身体像鹤的形状,练习着千根松下二函经。 我听说没有余地,云是蓝天的水在瓶子里。 ”。不问路,佛不求,不读经,不静修。 只要放下心,解开连接自己的绳子,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到处都有佛,总是悟性。 云是蓝天的水在瓶子里,这是自由兴旺世界的哲学。 唐宋以来的艺术,就是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体验的记录。

说小花的意思也是说平等的生命智慧。 存在的意义是平等铸造的。 平等不是对知识的平衡、秩序的斟酌,而是对秩序和知识的超越。 “木末芙蓉花,山中的红萼。 谷户寂无人,一朵接一朵地开下去”(王维《辛夷坞》),山里开的自毁之花也是真实的,给不了,有不可小看的独立存在意义。 生命是平等的,我们虽然是文明推进的,但有很多“文明”手段,有很多杂七杂八的知识,只是说明自己的尊贵,精英们忙于保护自己的地盘,所以会忘记其他存在的意义。 天生一个人对自己有用,一朵花也有她的尊严。 我们掠夺其他存在获得自我存在自信的时候,记得小花也有她的存在权利,可能有好处。 那会让我们离现实世界不太远。 自古流传下来的艺术经常以寂寞的形式,记录着远离监护权的爽快、发现意义的喜悦。 艺术家在肖邦、朴素、单纯的边界建设中,体会到“小”的意思。 这不是无力的叹息,这里有金翅擎海的勇猛。 倪云林的几株寒林仰望高莽云空的清影,就有这种感觉。 唐宋以来艺术一直流传着“贵族意识”的弱化,与这种哲学密切相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其根本目的在于生命的定居,那是一个有价值的世界。 隋唐以来的哲学中说“小”,一定程度上说“大”,说“圆满”,说太不圆满人生中的“圆满满足”,说内心的高排和回环,所谓的“月印万川,到处都是圆的”。 根据哲学家的话,“一月普现所有的水,一月摄取所有的水”(永嘉玄觉《证道歌》)中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现在的直接体验是“大全”的智慧,没有缺点,不需要补充。 圆满的降临取决于人是否有生命的“定力”,是否有生命的“俯仰自得”。 韦应物《滁州西涧》吟诵我家乡的小河,是儿童叟熟悉的诗:“生于独怜幽草涧畔,黄鹄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变陡,野渡无人船从旁边来。 ”。 咏唱的是这个音调满足的智慧。 狂草大师张旭在鲍照《芜城赋》中把“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作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这个道理。 正如陶渊明所说,“寒华徒自荣”(“九日闲居”)是萧条秋风下独自绽放的淡淡菊花,有不求、不怕冷、不荣耀、灿烂的生命之光、不可言喻的美。 这个小“一”,看起来圆满地满足了“一切”。 一朵花在全世界,锻炼生命的自信,仰望外面的“态度”变化。 恢复内心的安宁,心平静了就回去。

自古以来艺术哲学就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一个接一个地固定在四个字里:中小现大。 大,价值的实现。

这是我最近献给网民的新作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20多年前引起我研究的有趣问题。 我本世纪初出版的《曲院风荷》中有一个词叫“微花”,涉及这个问题。 之后出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有一句话叫“小见大”,提到了这个问题。 以后研究石涛,分析他的“一笔”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南画十六观》讨论文人画“真性”问题也离不开这个关键问题。 这是我最想写的书,是学力不被逮捕,深感不太难完成的书。 那是我关于艺术的见解,也是关于自己生命存在的切身体验。 现在,忐忑不安地把这部不成熟的作品展现在你面前,请指出和协助。

本书讨论的问题在中国以前流传的艺术哲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位置。 那不是书、理论家、时代所具有的思想,而是中国诗人、艺术家、智者在知识韩海浮舟时,质问生命的意义。 艺术是心灵的轻言,生命存在的价值是永不停歇的话题。 是诗、书、画、乐、戏曲、建筑、庭院、篆刻、盆栽等创造背后潜藏的问题,是诗人吟诵的主题,也是很多画家应该表达的秘密。 园林家制作小品,在纳千左右的浩荡、收四时的爤漫中,有这种驻思。 篆刻家在方寸天地交错的时候,也围绕着这个意思。 严谨的文明征明说“我的斋堂,每次印刷都会制作”。 他浪漫的想法中,包含了这个思想。 词人兼语言理论家张炎( 1248—约1320岁)咏叹秋风,说:“只有一棵梧叶,不知道有多少秋天的声音。” (《清平乐候蛟吟断》)即使在优雅的语言中,也触及了这个哲思。 高才苏东坡的评画说:“谁说红话,无限送春? ”。 (《书·夷陵王主簿上所画的折枝二首》之一)正是从这种哲学中诞生的思考。 恒河沙数,生命微小脆弱,以前在艺术哲学的小中流传着巨大的智慧,通过妙用恒沙的追踪,显示了人的存在价值。 总之,本书中小花的意思是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讲述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

作者的介绍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博雅讲座教授。 研究中国美学30多年,长于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分析,从中拔出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表现方法受到现代学术界和读书界的关注。

出版《南画十六观》、《淡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等著作,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中国美术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特等奖、教育部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标题:“【天雨流芳】朱良志《一花一世界》”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