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3字,读完约4分钟

塑料的发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极为方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塑料的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8.5%。 年,世界塑料产量达到了3.35亿吨。 我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和采用大国,进一步增长的潜力非常巨大。

但是,塑料采用后,一部分来不及收集解决进入环境,发生破碎、分解,给地表水、土壤、海洋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在我国开展的多次大洋和极地科学试验中,都从海洋中检测出了微塑料。

什么是海洋微塑料? 其危害在哪里? 该如何防止、管理?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长期从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研究。 她正如学术界和管理者普遍承认的那样,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粒子,存在于包括生物体在内的各种海洋介质中。

据自然资源部消息,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样品。 出乎意料的是,从生活在水深4500米的海洋生物中检测出了微塑料。 今年年初,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孙承君研究员们在南极鲍威尔海盆进行了科学考察。 他们用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样品,用显微镜注意时,还发现了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根据世界科学研究者的实地调查,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海洋微塑料无处不在。

“无论是水体、堆积物,还是从海面到海底、海洋堆积物,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 王菊英说,年在他们的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的结果是,约76%的鱼类肠道、消化道中检测出了微塑料。

但王菊英指出,微塑料是一个新的环境问题,目前的研究包括监视方法的标准化,有进一步扩大的空之间。 目前微塑料的降解方法还不统一,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不强。 对此,学术界正在努力推出相应的标准化解体方法。 现在,在大部分微塑料对生物体影响的实验室研究中,其浓度比实际环境浓度高。 从非常高的实验室结垢浓度外推实际的生物效应,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和大型塑料一样,海洋微塑料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 但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表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食用海产品会影响人类健康。 王菊英认为,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仍在研究中,但其潜在影响不可小视。 5毫米以下的微塑料粒子会继续分解成更细的粒子,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它本身含有增塑剂,可以从环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质。 如果被海鸟、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则伤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给胃肠组织带来膨胀感、停止饮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王菊英介绍。

微塑料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 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等同于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环境组织颁布了行动措施和法规。

中国是最早颁布管制令的国家之一,禁止生产、销售和采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 另外,国内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水污染防止行动计划等也要求加强塑料陆源的入海污染防止控制,严格控制塑料垃圾入海。

王菊英表示,国内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方案比较有效地减少了陆源和海源垃圾的进口,固废特别是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防止了陆源垃圾入海。

在塑料再循环率排名中,欧盟以30%名列第一。 中国以25%排名第二。 世界平均再循环率为9%。 “因此,中国在固废回收利用的相关措施上还很有力”王菊英说。

实施最近公布的农业农村污染管理攻防行动计划,目的是确定地膜回收要求,进一步防止陆源塑料垃圾入海进口。 科技部开始了要点研究开发专业,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关部门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业务化海洋垃圾监测,从年开始进行海洋微塑料监测。 另外,中国积极提高公共意识,转变公共支出方法,降低一次性不重复产品的采用率。

王菊英表示,今后将从研究方案、加强监测、科学判断、社会参与、推进教育、国际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工作。 然后必须加强海洋垃圾监测,掌握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开展相关行业的科学研究,更科学地判断海洋垃圾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微塑料对海洋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另外,要提高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支持力度,加强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推动公众参与,改变成本方法参与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国际进程,积极推进全球海洋垃圾管理。 ”。 王菊英说。

标题:“海洋微塑料危害不能忽视”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2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