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92字,读完约9分钟

一张小纸片上印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存款单”,金额用“五元”手写。定期存款期限为一年,日期为1956年11月12日。住在北京大栅栏的老人姚玉凤回忆起20世纪50年代的情景,她有点情绪化。她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这是她和爱人的全部积蓄。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86岁的姚玉峰是老北京人,他在老北京的胡同已经住了好几代了。20世纪50年代,她和她的爱人都在北京的一家电子管厂工作,他们的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40元,一个五口之家就靠这些钱生活。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那时,你必须计算你买的所有东西。基本上,月底的时候你的钱包里已经没有几分钱了。用今天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月光家庭’。”姚宇峰回忆道。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现在的生活很不一样。我现在有10万元的银行理财,5万元的资金和5万元的保险。今年年初,我还利用银行的聪明投资选择了2万元的理财产品。”姚宇峰63岁的女儿陈国鹰笑着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从存款单到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自70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它见证了城乡家庭财富的巨大变化。在过去的70年里,居民的财富和收入越来越丰富,不仅“钱生钱”的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而且投资理财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的金融需求催生了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生态和服务。本币和外币金融管理、基金、信托和贵金属投资等银行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金融选择,也反映了中国金融业的成长和繁荣。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人均存款1.6元和空白的概念

“当我第一次去工作时,我和妻子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除了日常开支,基本上没有剩下钱。那时,普通人的情况是相似的。每个人都在勒紧裤带。”姚宇峰说道。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姚宇峰的家庭是当时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而缺钱已经成为建国初期人们的共同记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0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44元;到1952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亿元,人均只有1.6元。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商品严重短缺的时代,其特点是商品短缺和凭票购买。当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念(603883,临床库存)是用票按时足额购买少量的食品和服装用品。“副食品、食物和布票,它比生命更重要;半斤肉,两两油,又穷又白,但我不知道怎么担心”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谢滨,一位1963年出生的中学教师,说:“当谈到当时的家庭财产时,最有价值的是各种各样的‘票’,粮票,布票和自行车票...人们对‘财富’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种空式的白色,勤劳和简朴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些人开始有存钱的意识。统计显示,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上升到21元,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小数字,但人们参与储蓄存款的热情开始被点燃。然而,40多年前,银行业务的范围仍然非常单一。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当时只有一家银行,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普通人的存取款业务必须由中央银行下属的分行办理。”谈到40年前的银行,在国有银行工作多年的老员工秦建明感慨地说:“当时银行只能存钱和汇款,在特殊时期卖国库券,一天的生意很少。普通人一年只去银行一两次。财务管理令人尴尬,没人知道。”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银行员工当时用算盘做生意,存折上的存取款数字必须手写。当时没有运钞车,专门的人员把钱装在一个大袋子里送到了总公司。”秦建明回忆道。

“你可以赚钱和消费”和“储蓄为王”

“三轮车,一杆秤,跟着小平搞革命;10亿人,8亿商人,梦想着建设小康社会。”姚宇峰用这句谚语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的财务管理现象。

改革开放后,人们正式告别了物资短缺的时代,财务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勤奋和节俭很重要,而‘挣钱和花钱’是大势所趋。70年代,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也成功地让位于冰箱、彩电和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姚宇峰说道。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当时,姚宇峰和他爱人的工厂生产了几种在中国供不应求的商品,效益很好。几个孩子工作出色,一家人过着富裕的生活。

像姚宇峰的家庭一样,中国数以亿计的家庭正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从1978年到198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81元,增长了两倍多,而居民存款总额也从210.6亿元猛增到3801.5亿元,整整增长了18倍。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自1979年以来,国家开始改革金融体系。在随后的五年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601988,诊断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诊断单位)相继成立。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为企业和个人办理信贷业务,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当时,我行存款利率较高,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6%,五年期品种利率高达6.9%,八年期利率高达8.7%。存钱的收入相当可观。对于逐渐生活在手头的普通人来说,存钱和计息成为了当时主要的财务管理方法。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除了在银行存钱,自1982年以来,姚宇峰和他的爱人在付款时经常收到一种叫做国库券的东西。这张彩色的纸看起来像人民币,但它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不能自由买卖。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那时候,我和爱人每个月都会存十到二十元钱。由于每个单位都设立了储蓄基金,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任何突然出现短期资金短缺的人都可以紧急借入,剩余资金由单位统一存入银行,年底偿还本息。另外,当国库券发行时,单位会主动承担一定的认购金额,然后直接从员工工资中扣钱统一购买。”姚宇峰说道。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从一开始,"你买的越多,你就越爱国",到后来,单位强迫摊派购买。人们喜欢也讨厌这种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短期内不能兑现利息的证券。

“吃你的钱”和“你不管理你的财务,但是你的财务忽略了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居民的理财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人们的消费和投资热情也在飙升。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贫富差距也开始拉大。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53岁的李明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他仍然记得1993年开始用亲戚朋友的4000元炒股时那种烧船的感觉。但是很快,他赚了500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明赚了几万元,在北京买了两栋房子。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在此期间,该基金的诞生再次拓展了李明的财富管理工具箱。1998年3月,国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先后在上海和深圳成立,随后发行了开元基金和金泰基金这两只封闭式基金,成为行业的里程碑。2001年,华安基金发行了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产品华安创新。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与父母的节俭相比,姚宇峰的女儿陈国鹰懂得如何理财。“我不会像我父母那样攒钱,只是拿利息。”我赚的钱会买一些股票、基金,而一套房子的租金可以赚到房租。”陈国鹰说。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由于投资工具的便利和财富效应的吸引,全国人民的财富观念有了很大的更新。像李明和陈国鹰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证券开户、公募基金、信托理财、私募基金等渠道,将银行存款取出,进入投资理财市场。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在女儿的影响下,姚宇峰已经逐渐明白了“投资”的含义。她说她偶尔会去银行买2万到3万元的基金。“在过去,没有概念。我只知道我必须在银行存利息。现在我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比在银行存利息赚更多的钱。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钱生钱’。”姚宇峰笑着说道。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理财前计划”与回报的合理性

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近年来,银行业着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覆盖千家万户。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金融超市,拥有各种理财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托管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财务顾问、贵金属业务等。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服务产品大大丰富了。”行业专家表示。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2004年,当光大银行(601818)推出首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时,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此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产品资金余额从2007年底的0.53万亿元扩大到2017年底的29.54万亿元,再到新资产管理条例实施后的规模调整和合理发展。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下一步,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将逐步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打破刚性赎回,要求“卖方负责,买方负责”。

“现在,人们已经冷静地接受了‘财务管理并不意味着永远赚钱’。目前财务管理的理念是先计划后理财,注重长期投资价值。”陈国鹰说。

不仅投资者需要新的理念,商业银行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也需要在估值体系、营销体系、产品设计和客户培育等方面引入新的措施。在业务转型的同时,许多银行都宣布成立财务管理子公司,并迅速成立资产管理投资研究团队,打造资产管理专长。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阐述了财务管理的最高本质:人弃我而取我,人取我。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智慧告诉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把握程度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定。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管理需求,选择风险水平和产品周期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求的产品,保持理性的投资心态,合理规划资金。”金融专家说。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可以预见,随着理财业务的转型和发展,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专业化、技术化等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根据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建立不同层次的客户服务体系,拥有更接近普通人的理财产品。

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未来,人们的金融故事将会更加精彩。

标题:浓缩的理财记忆:百姓理财在金融变迁中走向多元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zx/1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