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34字,读完约10分钟

“说到中国的歌舞,不得不想起创立它的祖先:黎锦晖,不怕苦,带领一群红男绿女东奔西走,在国内海外,展示了十几年的柔软功夫,令人钦佩! 我很佩服! 流露出艳丽的肉感、热情。 这是十几年来所谓的歌舞成绩。 ”。 这是《中国歌舞短论》一文的复印件,发表在《电影艺术》杂志1932年第3期。 作者署名为“黑天使”。

这位“黑天使”,即黎锦晖的学生,著名音乐家聂耳。

复印件发表后,重击黎勉强维持的“明月社”,不仅聂耳宣布退出,公司内部的名优也纷纷退出。

黎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人,他创作的《桃花江》《毛毛雨》至今仍在继续演唱,但很少人知道他最广泛流传的两部作品来自黎手。

一首是儿歌《孩子乖乖,开门,快开门,我进来》,是黎锦晖的处女作《老虎叫门》。

其二,为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作曲,据学者李冰考证,是黎锦晖的作品,之后经过杨咏浏、刘雪庵改编,至今仍是流行的古典,但误写为“古曲”。

黎锦晖迅速发展中国音乐推进了“至少二十年”,但在时代的需要面前,黎锦晖进退,应对无力感,长期被污名化成为“黄歌作者”,黎晚年自己也在“写《黄歌》,长达十年,使人

■以第一次“北流”的姿态回去

1891年8月,黎锦晖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晓霞村,是家庭第二子。

祖父黎世绶是前清戊子科举人,诹封奉政大夫(文散官、清代正五品概有此教授),爱好藏书。

父亲黎培锋是贡生,与齐白石相交,共同创建了“罗山诗社”。 母亲黄耋自学也能看书插话。

黎家一共有八个孩子四个女人,一个女人死得早,其余都是成才。 男孩们被称为“黎氏八骏”。 也就是中文拼音之父黎锦熙、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矿学家黎锦晖、教育家黎锦救济、铁路和桥梁专家黎锦炯、作家黎锦明、被称为歌王的作曲家黎锦光和作家黎锦扬。

女孩们也是新派人物。 长女黎锦珈毕业于周南女子学校,能干地被称为“王熙凤”。 次女黎锦皇考入过苏联卧龙芝军事学校学习。 幼女黎锦文参加了北伐军。

黎晖4岁进入家塾,10岁参加科举,没有成功,从这里展现了“每年2次参加习惯舞,在乡下建立道场,被邀请合奏‘破地狱’乐章”的音乐才能。

1905年,黎锦晖第一名进入昭潭高等小学,半年后进入中学,学习了一点西方音乐的基础知识。 1910年,他考入国立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被湖南省教育会聘为音乐教师,自学了钢琴。

1912年,据朋友介绍,黎锦晖在北京《大中华民国日报》担任编辑和主笔,该报隶属于国民党,后被袁世凯封为众议院秘书处书记,黎改任众议院秘书厅书记。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黎锦晖回到长沙,在哥哥黎锦熙开的宏观文图书社当编辑,负责小学教材的制作。

■陆费纠慧眼识才

长沙、黎锦晖写了很多讨论时政的歌词,说问题时笔名为“什么”,称赞时笔名为“圣谟”,骂时笔名为“胜魔”,讽刺时笔名为“肾膜”。

1916年,国会重新召开,黎锦晖回到北京工作,每天厌倦了“画画”的生活,在中央女子学校、怀幼中学等地打工。 黎锦熙在教育部担任教科书特约编辑,大力推行拼音化,兄弟俩经常去看京剧。

李晖说:“我们听京剧就像上课一样,我早上很早就写好戏剧代码,从《戏考》中检测出戏文(剧本),作为讲义(教科书),最初听到最后,是为了理解和体验京剧的复制和形式、演员的风格、韵味等。 ”。

1918年,黎锦晖进入北京大学旁听,“我觉得新的文化运动应该利用音乐作为推进工具”。

1919年,蔡元培创办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黎锦晖担任“潇湘乐集团”的领队。

1920年中秋节,黎锦晖和同好正式成立了“明月音乐社”,“我们举着音乐的旗帜,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如果人人都能欣赏,请称之为“明月音乐社”。 ”。 其间,黎写了我国第一部儿童歌剧《麻雀和孩子》。

同年冬天,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特别来北京,邀请黎锦晖来上海。

原来,1919年,陆费逵感受到新文化运动,发表了白话文小学的教材,想找到黎锦晖,黎推荐了黎锦晖在长沙篇的那本教材。 中华书局试销,业绩喜人,陆费逵认定黎锦晖是个人才能。

■写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1921年5月,黎锦晖正式加入中华书局。 为了卖书,黎锦晖发明了“琴语”表演,观众随便写白话文,黎用小提琴拉曲子,让女儿黎明晖写拼音符号,翻译成中文。

为了推进白话文教育,黎锦晖还写了很多儿歌。

由于管理不善,中华书局遭遇“民六危机”( 1917年为民国六年),几乎破产,黎锦晖编的两套教材“大有功劳”。

1926年,中华书局发生了工潮,黎锦晖提拔的青年编辑潘汉年、王人路等参加,黎被怀疑是煽动者,不得不辞职。 学者吴永贵考证说,陆费逵挽留黎,让他当局外编辑,在沧州酒店向他租了办公室,以15%的最高版税支付了黎昔日业余创作的歌曲,黎还没有回头。

得知黎锦晖离家出走,中华书局同行竞争对手商务印书馆三大元老张元济、高梦旦、高凤池都想访问,带黎去做生意,但没有成功。

1927年2月,黎锦晖开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最初的招生只有原来计划的1/3,他每月组织学生的商业演出,以换取收入。 在经济压力下,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暂时演唱。

,黎锦晖又写了一篇《妹妹我爱你》,再次引起了关注。

锦晖提交了《十不写》,即妓女唱的不写。 不写“花园捐款”等。 不写恋爱的病。 爱的悲剧写照; 为三角恋情死不写的《三妻四妾十美图》。 阴谋手段得到爱情的东西不写。 猥亵的写照; 讽刺金钱权势的爱。 也讽刺一见钟情的儿戏爱情。

■因平民化而受到批评

由于经营困难,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不到一年就倒闭了,黎锦晖开了美美女子学校,很快就倒闭了,还建设了“中华歌舞团”,在巡回演出中养活了自己,引起了海外华侨的关注。

1928年5月,38岁的黎锦晖乘船去了香港。 后来,我在吉隆坡、曼谷和马六甲巡回演出。 演员很有积蓄,队伍身无分文,第二年不得不在巴达维亚(现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解散。

锦晖流向新加坡,没钱回国,听说自己写的流行歌曲在国内很畅销,马上制作了100首《恋爱歌》,卖给国内出版社,他不知道这个时尚,在国内嘲笑他。

作者昌平在《音乐享乐与经济制度》(《开明》杂志1928年第10期发表)中说:“黎锦晖父女打着提倡民众音乐的招牌,大唱淫荡的小调,创作浅薄无聊的俗曲。”

冯德在《和现在的中国小学谈几句正常的音乐》中,也说:“最近还有什么《雾雨》《妹妹我爱你》等小曲,影响了社会正常的大众。 进而影响一群中学生……我们必须打倒这些反动分子。 否则,我们将永远屈服于专制魔王。 ”。

黎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从民间音乐中创作了很多东西,确实有避免俗语的缺点。 黎主张“平民音乐”,发明了快速学习钢琴的方法,普通人40天就能弹好。

回国后,黎锦晖创办了“明月歌舞社”,培养徐来、王人美、黎莉莉、黎锦光、周璇、聿耳等,在东北演出,作家穆儒者批评说:“其歌词也淫靡肤浅。”

■虽然道路不同,但还有情分

1931年,聂耳考入明月歌舞社(时名联华)。

聂耳本名聂信,自小喜音乐,中学时代学小提琴。 考试时,黎锦晖的小提琴技术不好,但胡琴很好,有表演才能,所以采用了。

聂耳是云南人,口音重,黎锦晖把哥哥黎锦熙提出的中文拼音方案告诉他,短短两天,聂耳记住了一千字,就能说普通话。

1932年,由于出资方联华电影业退出,明月歌舞社再次走上了巡回演出的道路,但票房收入惨淡。 “九一八事件”后,在民族危机空面前激化,明月歌舞社只因热舞和恋歌而被厌恶,王人美说:“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党党棒和丘八的压迫、破坏,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青年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聂耳写了文案炮击黎锦晖。 聂耳退出后,第二年去看望黎,在日记中写道:“连这个信徒,黎锦晖都觉得可怜。”

聂耳离开后,黎锦晖很快引进了西方爵士乐,明月歌舞社的业绩大幅反弹,但在黎后他说:“40岁开始发胖,学习了对付人情的滑头妙招。 所以,外观和复印件与当时上海洋场的资产阶级气味很相配,逐渐变宽,意志消沉,所有像样的出版物都不想读了。 我也不想做正经事。 “大革命的消息”,九。 就这样一直拥挤到1935年”

1935年,聂耳去世的消息传来,黎锦晖写了第一首诗《追悼聂耳》(发表于《人生周刊》1935年第5期),“你多么不谨慎,/心多么潇洒啊! 多么温厚啊! /多么敏捷的心啊。 多么豪爽的行为啊! ”。

■他说自己还不漂亮

据着名音乐家王人艺介绍,黎锦晖是商人,但为人正直。 钱壮飞(中国共产党隐蔽阵线的“龙潭三杰”之一)牺牲后,组织把其女儿托付给黎,把黎养女,培养成明星,即默片时代最后的女演员黎莉莉。 于立群因为家人反对她学跳舞,所以继黎锦晖之后改名为黎明健,后来成为郭沫若先生的夫人。

王人艺说:“黎锦晖不是歌舞团的班主和老板……写什么样的不健康的东西,有很多无力的客观原因。”

明月歌舞社的二三十人吃饭,依靠黎锦晖的笔,黎“坐在马桶上也想在那里作曲”,“越写越乱,成了制作黄色音乐的罪”。

抗战期间,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

上海解放后,经过八九个月的学习,黎锦晖认为“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名利”“黎派音乐麻醉青年”“妓女不赌恋人以外的女性不雅,来上海十几年一次也没进舞厅跳舞过,干净的人

锦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了6年,完成了翻译电影的校正、音乐一百多部的重新配合,业余还编撰了通俗歌本《梁祝》《白蛇传》等20篇,选编了民间歌曲800多首。

黎晖初期月薪119元,家里有七八个人,很紧张。 1950年参加全国音乐时,周恩来问生活方式,黎说足够了。 回到上海后,工资调整到了215元。

1959年,为了迎接国庆节10周年,黎锦晖埋下了《汕园春》的一首,“巨大的鼓声猛烈地敲打着,乘着胜利前进,举国上下弦歌响彻九空。 欢庆,听人民音乐,云淡天空高。 ”。

1967年2月,黎锦晖死于心力衰竭,享年77岁。 20年后,骨灰被正式安置。

(本文多看孙继南的《黎锦晖年谱》和茅迪的《黎锦晖《时代曲》研究的复印件,特别感谢)。

标题:“黎锦晖:他始终是一个干净的人”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