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47字,读完约20分钟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诗词背诗词的热潮,但自古以来中国的学问就拘泥于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 正如国学经典《礼记学记》中所说,“不学操缫,不能稳定弦。 不学博依,不要安诗。 不学习杂服,就没有礼貌。 不兴其艺,不可乐学。 》诗词创作曾经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文化技能,今天也有极多的人想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格律、创作妙技。

因此,本报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邀请了著名诗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博士,从去年9月12日开始开设了“如何写古诗词”专栏,初步计划的节奏为每月两篇。 进入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学会写诗吗? 如果所有的好诗都写给唐人,我们需要写诗吗? 只有才能高的人才能写诗吗有这些问题,在栏目正式发售之前,采访了徐晋如博士。

诗是中华优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代表,强烈反对“国学”,即使是崇拜西方文化的父母,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孩子背诵诗。 但是很多人认为欣赏诗就行了。 我有必要学会写什么吗?

徐晋如:我博士的专业是古典诗词文献学,我入学考试时,专卷的主题有30个对句,我的导师陈沚斋离开上联,要求我们出下联。 一对一,三十比一得三十分。 这个问题当然得了满分。 一位有名的古复制学教授对他说:“陈某! 新文化运动已经80多年了,你还在做这个! 》这位老文案学家的意思是对联是古老的文化,应该被清除在历史的垃圾堆里。 他的思想很有代表性,在我看来,其实体现了民族自卑感,认为从以前开始文化传下来也没用,比不上西方。 不主张写诗的人也通常认为写诗是没有用的。 但是,一切谈论有用的社会,决不是应该追求的社会。 只谈论实用高效的社会,本质上是一台巨大的机器,因为每个人都把别人看作部件,不把别人看作活着的人,这是很可怕的。 文化是社会运营的基础,张之洞《劝学篇》说:“天下之事,其表在政,其中学。” 有优秀文化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 中国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是诗意的文化。 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在中国的所有文体中,诗是最重要的,地位最崇高。 中国古代没有文人不能写诗。 中国文学史几乎可以和中国诗的历史划等号。

为什么呢? 孔子说。 “古学者为己,现在的学者为人”自己的学者问,学问都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性。 人类学者没有对道路的心,希贤希圣的志向是,学问是功名利禄,求知是为了发迹。 学术不是为自己做人的思想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因此,以前传到中国的所有学问,无论是经学、诸子、史学、文学,都要表现出安心立命的一方,成为大人君子。 人内心的感情,用精妙的语言、优美的音韵真诚地表达,是诗。 诗必须依靠真实的感情,不是最虚假的,写诗是最自己的学问实践,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视诗的根本原因。

孔子的教育实践,从教诗开始。 他教育过儿子孔鲤学好诗。 因为诗能感觉气质,注意民情,能分组人,表达内心的怨恨。 诗可以培养温柔温厚的性格。 有这种性格的人,无论是在家孝敬父母,还是出去工作忠心耿耿,都会从容应对。 不,诗也能认出一点鸟兽,一点草木。 孔子说的诗,当时只指《诗经》,但后世流传下来的中国诗词的精锐度,都如观。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美好心灵的展示,品行卑微的人,不能成为优秀诗人的语族。 有些人人品不足,诗还在流传,至少他们写诗的那一刻,内心还是纯洁美丽的。 读诗学诗,就是和圣先贤交朋友,听什么样美丽灵魂的咏唱? 写诗是学习君子人格向圣先贤的过程。

背一点诗,就学诗了吧我确实“绝对不是! 不管什么学问,只有进入实践的水平,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如果学了一门学问,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说明、书的指导,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对这门学问没有真正的热爱,更何况对这门学问没有真正的掌握,对学问和你的生命成长、人格的完成没有关系 许多汉语系研究诗词的教授,本身不能吟诵优美的诗句,不得不把活着的万古常新诗词解剖为尸体,这是多么可悲啊! 只是背诵不模仿,他们像习语一样拒绝临帖,没有实践经验,切身的体验无法体会诗的精妙深奥,无法分辨庸情劣韵和天才高排深作品哪个高。 就像没有临帖的书法爱好者一样,容易对甜而俗气的字产生好感,但很难感谢高古质朴的书法。 我们经常看《明星学者》,在电视前称赞那个故事,说诗词的大美大爱,但总是不痒。 因为没有实践的能力,自己对诗词的体悟也很肤浅。

中华读书报:你的《大学诗词创作教程》出版已经12年了。 在青年诗词爱好者中影响特别大。 你认为大学的中文系都应该开诗词作文课吗?

徐晋如:今天无论是大学中文系还是中小学语文课,学生都不太容易学习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基础妙招。 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是文学史,这种教育方法完全来自西方,看起来系统,洋洋大观,但实际上完全割裂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中国文学的主流。 唐宋人写诗埋词,唐宋以后元人、明人、清人还写诗,他们没学过文学史,但以前传过,但代代相传,工资不断。 到今天为止,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大学中文系也没有开设文学史的课程,主要有“诗选和诗的创作”“词选和词的创作”“文选和文的创作”“曲选和曲的创作”四门课。 我一直认为诗词的创作应该成为华语系毕业生的必要技能。 现在老师不告诉我,学生也不告诉我。 中国文学系的毕业生只能对以前传来的文化有切身的认识,不能产生文化以前传来的意中爱。 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博士、教授们一直把中国文学引入历史学、社会学甚至数据统计,把文学研究变成纯粹的科学研究。 因为他们自己不擅长创作,不能从审美的角度感悟文学。 不能说通过文学改变了气质,养活了心灵。 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创作实践,就不能理解诗词,也不能向学生揭示诗词之美,只能带来分解白话文的公式来套诗词。 教师辛苦,学生犯困的教育到底成功还是失败? 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的人格成长,还是为了清楚理解诗词的道路,都应该边读边写。 读是为了写得更好,写是为了读佳美绵长的味道,这真是懂得诗词,能让诗词滋养生命。

中华读书报:不学习刚才说的文章可能面临的困境,学习诗歌写作,有什么好处呢?

徐晋如:学习诗词对心灵最有益。 如果数学是思考的体操,诗词就是感情的体操。 学诗首先让你成为诚实傲慢的人。 一个身体缺乏诚实,对自己和世界都不品行,写不出好的诗词作品。 历史上的诗词,只有有其忠实而厚实的心,才能达到其文学的不朽。 学习诗的过程是训练感情的过程,使人卑微,其忠实。 诗都追求雅求美,不主张乖戾暴力,学诗的人也必然趋向温柔温厚的性质。

诗词创作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作词家的创造性的高度。 学习诗词容易训练想象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古人所谓的“诗家语”,其实是最精粹、最美、最活跃的语言,学习写诗词,要求自己追求“诗家语”,这必然能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语言更加精练。 写精妙诗句的作者很难想象会成为头脑顽固、语言无聊的人。 相反,学习写诗自己对事物很灵活,语言合适。

诗词的创作能力是身体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水平的最直观的表现。 人们常说字是身体的第二张脸,写得漂亮的书法一定会加分。 但是,既然世上有容貌美丽的绣花枕头,当然也有腹内空空的书法艺术家。 真正能看到一个身体的国学素养的是他写的诗,写的话,甚至是他写的对句。 因为诗词联不说写得好,只是体面地写,有相当多的国学知识。 在自古流传的时代,能写诗,能写古文,是所有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 清代名臣曾国藩认为中国的学问分为义理、考证、辞章三类。 诗的创作是辞章之学,古人称辞章之美为辞华,华为花,能作诗,开出如树般美丽的花,生意自然兴隆。

中华读书报:鲁迅先生说:“我以为所有的好诗都在唐朝之前完成了。 之后,如果不能推翻如来掌中的齐天大圣,就没有必要插手。 ”。 ( 1934年12月20日杨双云函)你如何评价他的话?

徐:但不说这句话是鲁迅在杨双云的来信中赞扬他的诗作后的自我谦虚的话,所有好诗都完成到唐朝的说法,本身就不对。

文学史上说“诗盛行到唐朝”,本来没错,(一)唐代各种诗的体裁已经完善,无论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还是乐府、古风、近体诗,都在迅速发展。 (二)唐诗包含各种可能的风格,包含各种各样的情调。 无论高贵谦虚的浓淡,格调的飘逸雄浑,你能想到的一切风格,都在唐诗里,不再像以前那样,一个王朝是一个王朝的诗风,比较单一。 (3)作者的范围非常广,社会上任何阶层都有人写诗。 从皇帝到盗贼,从家族到女性,都出现了诗人。 这在以前的王朝是无法想象的。 “诗至唐盛”的主要描写唐诗盛行于世,唐诗深入人心的语言,理解为诗在唐代,已经极好了,不及后世,完全不符合文学史的真相。

唐诗绝代风华,一唱三叹,然后是以筋骨思力取胜的宋诗。 宋诗在语言上特别有独特的创造,可以着重表现、描写唐诗的语言,进行深刻的描写。 诗不像唐诗那样通俗,那样容易接受,宋人看起来嚼橄榄。 第一口是酸的,咬了几口后就恢复了甜味。 历史上有大量的网民,更喜欢宋诗,不太喜欢唐诗。 宋人有苏轼黄庭坚。 就像唐代有李白杜甫一样,苏黄在当时和后世诗坛的地位、影响很大,可以和前代李杜相媲美。 宋代的大诗人有欧阳修、王安石、陈和义、陈师道,还有钱锹书尊敬的宋初诗人王令等。 秦观言辞长青,他后期的诗作,严谨高古,自成一家。 女性李清照的诗作,沈雄重大,与其语风完全脱节。

宋代存在的辽、金,有很多优秀诗人,特别是金代的元好问,与宋人黄庭坚、陈和义、陈师道等诗人相比毫不逊色。 今天的人知道元曲是唐诗宋词之后的另一个文学高峰,但元人自己决不能高看剧曲、散曲。 我宁可对自己的诗有自信。 受到元人尊敬的是,元诗的四人:虞集、杨载、范樱、暴露斯,还有写《雁门集》的萨都剌,也不要等闲视之。

人们经常证明朝人诗模仿得太多了。 因为这没有好诗。 其实一切艺术都要从模仿开始,明朝的诗不错,但其成果不如唐宋,不清楚。 这是因为明代很多诗人只是模仿盛唐,拒绝学习更接近自己也有新的创造,不要打开诗世界的宋诗,出口太窄,这给人留下了明代没有好诗的印象。 但在明清易代之际,顾炎武、傅山、陈子龙、屈大均、黎遂球、陈恭尹等慷慨悲哀,无愧于诗史。 意外穿的钱谦益、吴伟业等,诗作不问笔力意义,都雄杰一世。 直接追钱氏七律组诗、杜甫,吴伟业再用其“梅村体”唱歌,永远进入文学史名人堂。 即使被清议嘲弄,戏曲舞台上也是画着白豆腐脸的“权奸”阮大硅,他的诗在语言方面和意境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明末的诗人,不拘泥于唐诗的习气,善于学习宋诗在技法上的经验,因为沧桑巨大变化带来的内心痛苦,所以可以成为其大小。

清人学诗的心理状态最开放。 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清人无论是唐诗宋诗,还是汉魏古诗,甚至接近元明,接近现代的诗,都来学习。 另外清代人重视学问,读书远远多于前人,所以能创作的诗的材料也更充分。 这样,清代诗兼具唐宋之长,在整体成果上,形成了中国诗史的青藏高原。 清代中叶的郑珍,本身就是经学家,他的诗用平板朴素的语言,能写出动人的意境,能诗意地表现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著名学者胡先骏评论他是杜甫以后的第一位诗人,这种说法使许多诗人同意 另外,如珍,玫瑰伟大的雄奇,在“庄子”、“脱离”为一炉,令人目眩的风格之外,是其深刻的历史洞察。 清朝,特别是同治,直到光绪以后,好诗的所有奥秘,写诗的所有技法,都掌握在当时的诗人手中,诚能聚集所谓的三千年诗国的大成。 所以,有现代成果的诗坛大家都不重视同治光绪朝以后的诗。 当时,除了沈曾植、陈三立、陈宝琛等被称为“同光诗人”的大家外,还有健壮的山河、千古丘逢甲、熔铸新词,更奇伟风格的黄遵宪、芳馨悄惠、字含情的黄节……清代诗坛,特别是同光诗坛的所有人,都是其作品的黄色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本身也是个大诗人,他的诗不雕塑,但有龙虎视眈眈。 大书法家潘伯鹰,与贯穿中西的大学者陈寅恪,学习一生以诗闻名天下的杨云史,在诗史上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文学作家中朱自清从黄节学过诗,新文学学派中诗写得最好。 这些大诗人都有共同的优势。 也就是说,不拘泥于一朝的一代,博采兼收,特别重视近代的诗作。 有名的新文学家郁达夫的诗,只是学习晚唐杜牧的七绝,因为清代黄仲则的七律,和入口不宽,结构太小,不能成为大家。

人们经常把语言看作宋代的“一代文学”,宋代的语言比不上他的早晨。 但是,唐五代名词对宋词,有其高卓出众的地方。 宋词作家都是,还有谁在语史上的地位能和李后主相比呢? 金代的元好问不仅是诗,语言也是大家。 明初刘基,也就是民间家喻户晓的刘伯温,有句话叫“蝴蝶不知道自身是梦,跳到花枝上”。 应该不奇怪吧明朝末年的陈子龙,明朝的遗民屈大均,现在释澹归,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用血写的真文学。 清代的词被称为中兴,在词作数量、整体质量、思想意义、流派风格等全方位上,全面超越了宋词。 对于宋词较多的流连场面、伤春悲秋的被自己感情所俘虏的作品,清词有很多国家的感情,有政治寄托,境界远大。 学诗的人,怎么能用“唐诗宋词”这个说法束缚自己?

清代翼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 到现在为止都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各负数百年风靡。 ”。 学习诗学语言的人,只有谦虚地面对从视野缓和、《诗经》、《楚辞》到今天的诗国以前流传下来的事情,才有可能成为领导风骚的人才。

中华读书报:诗人是天生的,所有好诗的好话都有“文案本天成,妙手偶然得到”的看法。 还有人说,大师可以给人规则,不能给人巧合。 诗词不能教,不能学。 能学到的,只是诗词的外在形式。 例如,近体诗的平仄的配置和押韵的规则,古体诗为什么不进入近体诗的音律和臼,固定一首词的语谱,应该在哪里收字,应该在哪里对战等。 现代有很多诗词爱好者,写了很多年,诗词的声调平仄把握得很好,思路也很清楚。 但写的偏偏不是诗,没有诗的神韵。 是说诗不能教吗?

徐:在专家看来,诗人是天生的,但“写诗的人”是可以培养的。

诗人这个词不是形容职业,而是形容人格。 诗人是永远拒绝与粗俗妥协,永远与庸俗卑鄙的人战斗的人。 在世俗眼里,诗人的生命太重,痛苦,其实诗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这么重吗? 但是,他们直到生命结束才能摆脱诗人的宿命。 诗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一旦生成,就永远不变。 就像屈原说的,“又是余心之善啊,死了九死一生还不后悔! ”这样的人当然在人群中是极少数,写了“脱离”“天问”的屈原、写了“饮酒”“读山海经”的陶渊明、写了“古风五十九首”“蜀道难”“将进酒”的李白、“秋兴八首”“从北京到奉先县怀了五百字”

近代学者王国维深刻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在《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一书中,文学史上无数的诗作之所以喜欢它们,不是因为它表现出诗词家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激烈的执行性质,而是因为它们具有雅意,让人感到审美的喜悦。 王国维比如西汉的衡衡,刘向,东汉的崔瑗,蔡郛,他们写的赋,在那篇文章的优美宏大,贾谊,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之下,但我们依然喜欢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似乎是高古典的雅。 他还说,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古文不一定胜过苏轼、王安石,南宋的语族姜能否感情强烈,能不能感人地说,远不如北宋的欧阳修、秦观,而且人也一样喜欢,那句话 写诗的人是能写古雅诗句作品的人。 达到古雅的境界,不需要特别的才能。 需要的是什么呢王国维回答说需要修养的力量。 他认为即使天分在中智以下,也能经过修养,具有古雅的创造性。 藉修养,成就古雅,是中国古代人写好诗的最大秘密。

古雅的反对是浅近低俗。 唐代诗人元稷和白居易,因为他们喜欢追求浅俗的诗风,被文学史家们评价为“元轻白俗”,地位不高。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齐名,是近几十年新文学史家们的新鲜发明,与千年来人们的普遍见解格格不入。 为什么庸俗的东西不好? 因为只有给人惊喜和超绝的感觉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

写流传千古的佳作需要一定的天才,但普通人经过正确的阶段性训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你随便翻阅一下书,就会发现古人即使是不认识的作家,至少有一个诗词是可读的,今天很多文化名人写的诗词,是读不下去的。 为什么会这样? 古代乡村补习班的老师,也就是所谓的“村夫子”,必须在文学才能上完美地压垮现在的文化名人吗? 当然不是! 理由很简单,古代人接受的教育和今天的人们完全不同。 对于今天的什么完全不懂音律而坦率操作的文化名人,对于今天的任何数量极其巨大的自我娱乐的诗词爱好者,古代人的特征是,他们受过专业系统的诗词创作训练。 正因为古人有专业的修养,他们写的作品才有古雅的基本面貌,是必然可读的作品。

中华读书报:那么你认为现代很多诗词爱好者不会写诗词是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创作训练吗?

徐:还有态度的问题。 现代大部分诗词爱好者其实喜欢的不是诗词,而是“用诗词表达自己”。 就像参加卡拉ok唱歌的人一样,喜欢通过唱歌来缓解压力,不是真的爱音乐。 这些“诗词爱好者”不喜欢读别人的诗,当然也不喜欢读古人的诗,像ktv的“麦霸”一样,坐下来静静地欣赏古典唱片并不有趣。 如果有这样的态度,当然没有时间去探讨诗法,提高诗艺。

写诗的各种规则、妙手不神秘,也很难把握,但前提是沉潜,入古。 可以出入。 首先追求古雅,才能雅俗共赏的从古到今,才能使用。 中国人几千年来在文艺行业积累的所有经验,总结为八个字:和“模拟名作,成就变化”的书法榜样一样模仿古人的作品,寻求古人的神韵气息,然后追求个性的姿态。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昆曲教育家张卫东提出了学习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五种战术:熏烟、模、学、练习、沉默。 熏是指,受到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熏陶,只有长期熏烟,才能潜移默化。 学诗也能培养对书法、国画、戏曲等以前流传下来的艺术的乐趣。 模仿是模拟,书法是模仿,诗词是模仿,昆曲是相唱。 学习是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高修养,精进艺术。 陆游说:“汝果想学诗,在诗外下功夫。” 学习不仅要读诗读语言,还要理解中国诗的历史、历代文学观念,甚至历史子集的多方面学问,只有在这些诗外下功夫才能写出好诗。 练习是指自己知道要领后,勤于练习。 所谓默契,是孔子所说的“默契知道”的默契,是学问的化境,在书上,可以实践性地体会从师长那里得到的知识,内在化为生命。

书法有“入帖”和“出帖”两个词。 入帖意味着学习书必须从临习古代碑文开始,形状像上帝。 初学者不先投稿,就不会偏颇,写丑书俗书。 投稿后才能投稿。 出帖是融会贯通碑文中的妙技法则,通过书法表现内心世界。 学诗也是一样。 只有入古才能出古。 很多初学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认为自己写的诗词不能移动一个字,忘记了只有学好诗词,才能利用诗词达到更好的抒情意义。 还有很多诗词爱好者,不要从练习熏烟模学开始,不想抄袭或模仿名作,即使写得更多,也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自己,为了书法不入帖,写字更多,自己的错误。

当被问到大书法家潘伯鹰为什么要抄袭古人时,他说:“中国几千年来书法家总结了比较有效的技法经验。 你不去学习,反而要推翻一切,重新来过。 不是自己辛苦吃吗”。 不想学诗学古董,难道自己辛苦吗?

谢谢你。 我期待着专栏。

徐:其实我比你更期待。 拙着《大学诗词作文教程》深受网民的喜爱,本书是专门为大学文化程度,特别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阅读的,10年前,朋友秦鸿先生按照这本书第二版中写的顺序说:“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了。 我在全国有很多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教他们的学生写诗词。 而且,我用我的《教程》作为教材。 但《教程》不太适合普通初学者。 我现在写的这个专栏是我写诗二十多年了。 特别是教诗10年以上的经验总结是,想让零基础的人学好诗,不要绕圈子。 期待网友的关注!

标题:“徐晋如:诗词写作是君子之道”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