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5字,读完约8分钟

大家说了一件几乎无法想象的事件,1970年代末,如果你早上起床,站在日坛的路上向东看,就能看到太阳从“地平线”慢慢升起的壮丽景象。

说“地平线”有点夸张,但不太远。 因为当时北京高层建筑少,五六层板楼也少,居民住宅平房多。 从建国门桥向东,形影不离的建筑物是友谊商店和国际俱乐部,除此之外是平房,当时没有“国贸”的地名。 北京人只知道那个地方是大北窑,南方有很多工厂,烟囱不少。

我有当时拍的照片。 妈妈抱着穿白毛衣的我,后面很漂亮很异常空宽敞的长安街,路边的树是孩子胳膊那么粗的树苗,20年后,我坐9路公共汽车上班的时候看到哪棵树,“嗯,你们看着我长大了,啊。 ”我很骄傲。

照片的背景是国际俱乐部和友谊商店,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就认为国际俱乐部是米色的琴室,在大窗户里永远演奏着最美的音乐,友谊商店当时谁也进不去。 购买里面的商品只能使用外汇和外汇券,通常市民连“大团结”( 10元人民币的简称)都没有几张,只是瞪圆眼睛。 我们家那时住在马路对面,但我从来没有进入的意愿。

我真正喜欢的是国际俱乐部和友谊商店后面的世界。

从日坛路沿着被白杨复盖的林荫道向北,经过大使馆区后,到达日坛公园。 那时,这里是个很雅致的地方,一到夏天傍晚,游人就比蜻蜓少,我追着一只蜻蜓,穿过跟腱拱门,绕过雕刻精美的朱棣华钟表,跑着郁郁葱葱的古树配殿,一直在小广场上

孔融在《论盛孝章书》中说:“岁月不在,季节如流水,五十年,忽而来”,在天命之年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今年正好是日坛公园建成接待游客的50周年,“元旦”应该是一年初,太阳升起的第一天,谈论记忆中的日坛公园吧。

清代对日坛的两个重要变更

日坛建于嘉靖9年,《明嘉靖祭祀典》记载:“礼臣率钦天鉴正夏祚等,朝阳门外三里以北锦衣卫指挥琴音地,东西广八十一丈,南北纵深八十一丈,堪建朝日坛”。 嘉靖皇帝同意这个计划后,工程开始施工。 日坛的整体布局和建筑设计,参考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因为礼拜对象是太阳,所以坛内各建筑的长度、宽度、高等尺寸的尾数都是阳数(奇数)。

那一年,建成了“春分,在朝日坛祭祀大明(太阳神),第二年皇帝亲自祭祀”。 皇帝从北天门走到具服殿,通过神路进入坛台进行祭祀,然后规定: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自登上祭坛进行祭祀,向乙、丁、己、辛、癸年派遣礼部官员祭祀,祭日在祭坛正位设立金版。 这个规定一直持续到清代,祭祀手续更具体,《大清会典》上记载着“卯时,玉为赤壁,礼神为币帛一,颜色为红”。 牺牲太牢,乐为七奏,舞为八侘,祝版为纯朱红色纸,祭器均为陶瓷,色红,祭服御红礼服……”从这个记录中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主要颜色为红色的节日,正好符合红日。

干隆年间的北京风物名作《日下古闻考》中详细记载了日坛当时的建立。 "坛方广五丈,高五尺九寸,坛面用红琉璃,阶九级,都是白石. "

清代日坛在建筑层面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变更。 一个是把服殿从祭坛的西南角移到西北角,另一个是把坛上的红琉璃砖改建成金砖。 金砖不是纯金砖,是王室专用的铺垫,规格有三种。 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都是正方形,颜色纯正蓝色,像端砚一样细,敲起来有金属一样的声音。 我小时候玩《大土山》的时候,这个金砖四国肯定已经不在了,但日本学者中野江汉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日坛的时候,不仅看到了,而且用手指敲着听到了那个声音。

二《北京繁昌记》中的日坛古诗

清末,面对各种内忧外患,清政府没空,节日活动由杂而衰,日坛也逐渐衰,布朗推荐库、钟楼也相继着火,祭祀用礼器也被盗,民国期间被军队占领,西天门、北天门外的照壁被破坏,

那时先农坛已经向城南公园开放,天坛还没有以公园的形式开放,但已经可以自由出入,散步者很多,而且附近开了很多小饭馆,各种导游可以想办法拉客赚钱,这是时候 对此,“日坛人影稀少,游客可以独占这片广阔的、经过明清两代天子亲节的圣地”使他着迷。 感觉是超越俗世的寂静之地,摇晃着手杖游走,和好朋友喝酒聊天,以为“这是人生的一个兴哉”。

中野江汉在《北京繁昌记》一书中叙述了自己访问地坛的经验。 他从朝阳门出来,在东岳庙前面经过右侧的古装市场,向南向东拐,就可以到达日坛北门。 “参观日坛的人最好从北边的三扇门进去。 门口两边有门卫住的小屋。 未经许可一切不得进入。 如果门被锁上了,轻轻敲门的人就会打开。 入门后往里走,西北角可以看到殿宇,向东边茂盛的森林继续前进,树林里设置了祭坛。 坛的结构是方形,朝西,一楼坛,坛面用金砖四面铺装,四面设有9级汉白玉石阶。 ”。

根据中野江汉的记述,日坛当时的西门外留下了破损的篝火炉。 另外,无论井亭、神库、神厨、宰动物亭,“盖子烂了”,但乐器库、祭器库、布朗推荐库等都是武器库,驻扎在这里的军队道具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

中野江汉在书中记录了一点与日坛有关的古诗,其中大部分是歌君赞美圣的陈词滥调,唯一让后人看惇满怀的是劳辩的一句话“九厌俱返飒缓,金乌已经射古垣红”。 夕阳很好,已经是黄昏了。 祭坛宇在,已经很遗憾了,怎么不告诉别人黯然神伤呢?

三日坛祭台的高度为什么不协调?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日坛坛区域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几乎成了废墟。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建设和翻修日坛公园,在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关怀和指导下,1969年10月,日坛公园正式建设和接待了游客。 20世纪80年代,日坛公园又开始了大规模扩建工程,增加了池塘的水亭台,增殖了花草和竹柏,除了古朴典雅的以前流传的风格外,更美丽。

不太为人知,中国著名古建园林学者王仲勇在1985年日坛扩建完成后,做了“名侦探”,推理了谜团。 日坛祭台的高度为什么不协调?

王仲勇当时从西椋星门进来,乍一看“祭台特别高,石阶也很陡,看起来不太和谐,上楼梯很辛苦”。 与古制不同,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米尺,坛高1.89米,一边16米,石阶21厘米,超过通常尺度的约二分之一怎么样? 回家查了《日下古闻考》和《大明会典札略》,换算成明清建尺(每尺32厘米),坛边的长度和高度与史书上记载的规定一致,他还查了著名建筑学家单士元写的《明清天坛史料》,坛庙 王仲勇说:“由此可见,日坛祭台翻修时,其高度可能是根据史料记载的规定尺寸,以明清建设尺寸换算选定的。 因为不是用周尺的尺度换算的,所以出现高度超过原来高度的约二分之一,成了比例失调”。

根据王仲勇的考证,大部分游客都不知道。 比起颐和园、天坛、故宫、北海,日坛总是对“小众”着迷,但正因为游客少,我和小伙伴们充分地跑、跳、喊,有无限释放童年能量的乐趣空之间,只是

从四大杂院到日坛公园

作家常利民说,足以符合长屋资格的庭院应该具备三个优势。 一大二老三杂,“大”意味着占有空之间和气派、上房下房、东西房、青石楼梯门楼等,“老”意味着有一些历史,“杂”意味着很多、口杂手的关系。

我们那间大屋是“回院”,南北相对的三间平房,一间六所房子,围在大院子的墙上。 房子建于20世纪70年代,花园门最东边,朝南。 院子里只有一根水管,居民只能用水排队去接,池塘旁边排列着花架,除了小号外,还有猫耳豆。 两所房子中间的道路宽约5、6米,最初还很干净,但后来每所房子都在门口盖了厨房,所以通道又窄又脏。 特别是早上上班的时候,推着自行车出去撞了。 “对不起”和“对不起”防止了所有的纠纷,从没在院子里听说过吵架的路。 没打过架。 傍晚,进了大院的碗。

我家住在大阪中间的最西边,一共只有12平方米。 是父母结婚时和公司申请的。 除了床、大衣柜、小书架和木椅,没有其他家具。 我的玩具只有打塑料子弹的木枪。

1983年,我们从长屋搬到了西三环花园村的大楼。 临走前,父亲“啊”(让孩子双脚分在自己脖子上坐下)我去日坛公园拍了几张照片。 其中一只站在伸腰修理的新曲池边,池塘里的一对石雕天鹅,至今还在飞。

再次接近日坛公园已经是二十年后的事了。 傍晚,夕阳在红墙上涂金,里面传来歌声和胡琴声,进出门口的游人比以前多了。 我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终于不敢进去,有些时间,最害怕:进去,也许只能看到岁月的碎片。 不,追蜻蜓的少年还是在,还在日坛和大杂院之间的小时候。 (呼延云)

标题:“日坛公园,一个“小众”的历史记忆”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