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02字,读完约5分钟

《马伯乐》萧红着[美]葛浩文续集

林丽君翻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打刀

1942年1月22日,由于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萧红在香港去世,享年31岁。 临终前两天,萧红预感自己即将入世,不能再发声了,在备忘录里写了。 “我在蓝天碧水的永远,留下了那一半的“红楼”写给别人。 ”。

肖邦说的“一半的《红楼》是《马伯乐》,是她创作的唯一长篇小说。 到目前为止,她完成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9章的近19万字,在“五四”运动后出生的青年马伯乐是青岛有钱人,出生于相信洋教的家庭,“避难”去了上海,从上海辗转到汉口。 本来马伯乐必须继续逃亡,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肖邦已经写不下去了。 76年后,美国著名的汉学者、萧红的跨国知音葛浩文完成了萧红的“遗愿”,继续写《马伯乐》后四章,至少在结构上,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肖邦写的马伯乐,简直是人类中最好的。 葛浩文认为肖邦向她的恩师鲁迅致敬。 因为马伯乐这个人物的形状和“阿q”有些相似。 阿q最典型的是精神胜利法,凡事都能放心,找到自己胜利的一面。 马伯乐相反,不是焦虑,而是更焦虑。

在青岛老家,马伯乐一时兴起,为写救国做了很大的准备。 他买了一支纸笔,“一开始买的是金边的,后来买了普通的,最后他买了白纸回来”,最终“功败垂成”。 后来他去上海开书店谋生,结果一本书也卖不出去,终于荒废逃走了。 逃跑是马伯乐天生的“基因”,他一直逃跑,从青岛逃到上海,逃到汉口,他的故事是逃跑路线。

马伯乐不是复制阿q,他的智商看起来正常,思考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比如,他早就认识到日本一定会侵略中国,日本兵迟早会打到上海,但他没有办法处理问题,只是对别人的觉醒寄予希望。 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反而产生了扭曲的心理,希望这些灾难性预言早日实现,只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预言是正确的。 日本兵打上海后,他对自己的“远见卓识”很感兴趣,哪个焦虑被清除了空,“这天晚上睡得很舒服,很舒服。 他好像不是在睡觉,而是整晚离开了这个苦恼的世界”。

马伯乐是中国人,但他鄙视手脚同胞,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口头禅说“真的是中国人”。 他把自己的前瞻性变成了全天候的焦虑,把焦虑变成了对别人无感的憎恨。 他自己一直除了看热闹没什么用,但总是找到很多非常充分的理由逃避自己的责任。 因此,“他讨厌有钱人,讨厌富人,讨厌买办,看不起银行家。 他喜欢嘲笑当地的高级化”。

对马伯乐这个人物,萧红选了四个地方写得很精彩。 在老家,马伯乐有父亲的圆滑、仇恨和恐惧。 在上海,他真的只为了节约节俭成为日本人打来了电话。 坐火车过淞江断桥时,马伯乐有人性的觉醒,没有忘记带自己的女儿,仅此而已。 坐轮船去汉口,马伯乐的角色形象逐渐大众化。 隐约可见,网民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不同风格的皮囊“马伯乐”。

如果漫威乐在老家的时候,人性的弱点还仅限于他的个体,那么随着他走向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会闪耀出弱点般的“光源”,而且会“奇葩”。 原本和马伯乐有“患难之交”的陈先生,两人挤在床上,但是即使面对半夜从窗户上飘起的雨,如果没有人起来关门,恐怕会吃亏。 尽管很多人目击了日本兵打到上海,战争的阴云似乎错过了马伯乐寄宿的小酒店,但大家都在为小事吵闹,商店老板依然“挥舞着大扇子,笑容满面”。 在去汉口的破船上,原本“该船渡”的难民争先恐后,不顾尊老爱幼儿。 在淞江断桥上,晚上被挤出跌入江中的无名氏连数字都没有。 同样是避难民,很多人也只是一步一步地思考着活着,所以“大家都赞同逃离上海,但其中主张逃到四川的,是大家暗地里鄙视他”……

像马伯乐这样的人,优柔寡断,自私,假装聪明,胆小,广泛议论……尽管如此,他们对同胞总是产生“别人都只喝醉了我”的优越感。 为了断桥,坐轮船,他们不在乎帮助老人和孩子。 为了几个角,他们把拳头对准眼睛里更低层的车夫……

葛浩文热情的续集供述了马伯乐之后的命运,但人物形象似乎与原典割裂了。 马伯乐瞬间变心了,最鲜明的是马伯乐不开口就说“真的是中国人”,换句话说“真的是日本人”。 马伯乐卖包子,裁缝,开车,卖报纸,加入戏剧团体演戏,每次都像以前一样难。 葛先生写的马伯乐,没有以前那样的神经质,每天似乎都很平静,连他的死都有点难过。 他在听说孤儿院的林小二是十三岁的孩子时说:“有点不好意思。 他这么老了,但不如十三岁的孩子辛苦。” 他看到车夫想制造炸药炸毁日本人时,意外地说:“感慨万千,自己不如车夫勇敢,出汗了。” 萧红写的时候,极其擅自保留的马伯乐,生存哲学只有一个字:逃跑。

继续写不是很辛苦的工作。 葛先生让马伯乐继续旅行,从汉口到重庆,从重庆到香港。 这与肖邦避难的历史一致。 在肖邦以前的构想中,这条路线是可靠的。 但是,如果马伯乐毫无征兆地回归正常人,肖邦写的艺术价值一定会消失。 就像鲁迅让阿q最后放弃精神胜利法一样,阿q还是阿q吗? 无论是阿q还是马伯乐,其艺术形象确实荒诞无稽,但正因为其荒诞,网民才能深入了解国人性格的弱点。 确实,即使在今天,肖邦笔下的马伯乐形象依然引起了深刻的省份:马伯乐身上什么样的爆棚人性弱点,真的会随着时间埋葬在历史的一堆废纸里吗?

标题:“读萧红原著葛浩文续写的《马伯乐》:马伯乐的人性弱点会被埋葬?”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