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8字,读完约8分钟

她介绍叶嘉莹说:“她是白发老师,诗词女儿,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人,也是通往诗词国家的路标和灯塔。”“她高雅博学,作为导师的老年人之风,让她敬仰,成就了崇高的教师。”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在众多光环和称号中,她总是说“教师是我最重视的身份”。

叶嘉莹。 南开大学供图

在第35个教师节,我们接近叶嘉莹,接近“穿裙子的出租车”,向德性养成风气的大师致敬。

学会当老师,

她的课深深地隐藏了一生的守护

一个少年对叶嘉莹说:“什么是诗? ”。 叶嘉莹说:“你的心能走吗? ”。 少年困惑地摇了摇头。 叶嘉莹笑着对男孩说:“你的家乡在哪里? 你想念那里的亲人吗? ”男孩说:“远在河南开封,经常想祖父母。 ”。 叶嘉莹点头说:“没错,想念的是心在走,用美丽的语言表达这种想念的是诗,所以‘诗’是心在走。”

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幼儿说古诗。 南开大学供图

上叶嘉莹的诗歌课,没有教材,坦率地说胸中的推测,学生们经常不听课。 “白天说诗夜话,诸生和我一起疯了”,一时成了好故事。

她的课,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 因为其中隐藏着人生的起伏,隐藏着精深的学养。

“我从小就关在家里长大,所以不能像秋千和跳绳那样我。 我是读诗。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在诗书之家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已经熟练了平仄的音韵。 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破坏了她的平静生活。 当时叶嘉莹的父亲在上海航空企业工作,但上海陷落后,他音信不通了。 母亲忧劳去世,那一年叶嘉莹17岁了。 1948年冬天,叶嘉莹和丈夫一起到达台湾。 1949年,丈夫因白色恐怖袭击被捕,叶嘉莹的生活再次陷入谷底。

国家崩溃了,亲人四散了。 一连串的打击是在最痛苦的时间里,诗词支撑着叶嘉莹继续面对生活。 “植本出蓬瀛,泥不浊。 如来原是幻,为什么过苍生? 》在不稳定的祖国大地上,叶嘉莹写道:“我历经一生乱,个人悲伤寥寥,但从中国宝贵的以前流传下来的,这些诗文的人格、性格,是污垢中的一些光明。” 那些悲剧是古代诗人语言人从未经历过的,诗词可以治愈受伤的灵魂。 在什么样的流浪日子里,她有无数遗失物,但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教育资料、录音录像、笔记本等,一本也没有被抛弃。 在叶嘉莹眼里,星光明月般的每日笔迹,照亮了她的绝望和黑暗瞬间,是“宇宙间最珍贵的东西”。

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振作起来,20世纪60年代,她去北美讲课,从此打开了向世界介绍中国诗词之美的窗户。

1997年叶嘉莹在美国剑桥为哈佛大学本校和外来访问学者发表演讲。 南开大学供图

“每天查生字,第二天去上课。 我用最愚蠢的英语画画告诉学生。 尽管如此,听课学生从167人一下子增加到了670人。 我过了两年一整天查汉字的生活,英语进步了很多。 ”。 虽然语言有限,但叶嘉莹依然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生动的兴趣,能说细节,她的学习潜力也在实际教育中受到了激励。 因为从图书馆到半夜,哈佛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把钥匙给她查资料很方便。

过了语言关,叶嘉莹越来越多的时间可以支配。 “我不仅听西方人说英语诗的课,还听文学理论课。 」叶嘉莹在海外的时候,是西方文学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 “我还可以把学到的文学理论用于分解中国诗词,把诗词的利益全部说出来。 ”。 在西方从事教育,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可。 执教仅半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前所未有地授予叶嘉莹终身教授称号。 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历史上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士。

叶嘉莹与以前流传下来的现代联系在一起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与现代的割裂,许多青年学生不擅长读历史上许多伟人的古典诗篇。 叶嘉莹给诗歌教育带来了审美体验,几十年的笔耕不中断,通过再次解释,为古诗维系新的生命。

学习学问,给学生们美的乐趣和对知识的爱。 人生的态度,让学生们学会大方、不屈不挠。 叶嘉莹上课,走出白先勇、席慕容等作家,作为人师学习,坚持了她一生。

行为的世范,

“爱国三问”的鞠躬与回答

1974年,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叶嘉莹立即回国申请会面。 坐飞机的叶嘉莹俯视北京城,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看到长街被灯笼罩着,我想那不是西长安街吗? 是我每天步行的地方,有我家的地方吗? ”。 回国后,她写了第一首诗《祖国行》,有1870字。 其中写道:“30年离家数万里,离乡背井,思念故乡的心情在所有时候都有。” 有一天突然从天外回来,流着眼泪狂喜起来。

1976年,叶嘉莹的长女和女婿在交通事故中去世。 料理结束后,叶嘉莹哭了一整天,她突然领悟到“把一切都立在小个人身上,无法成为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她必须让自己离开“小我”的家,回国教书,为了“把余热交给国家,交给诗词”,必须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1978年,中国开始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拉开了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序幕。 叶嘉莹借此机会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讲座,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的回国教师的信。

“从1979年开始,我在假期自费回国教书。 钱也没有国家的东西。 我完全履行了义务。 ”。 流浪几十年,这是她和命运的最后,也是最坚决的抗争。 叶嘉莹说:“我的婚姻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那么棒的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择的,而是命运。 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中自己的选择。 ”。

这是叶嘉莹1999年在南开大学与研究生讨论的照片,2019年教师节,南开大学向叶嘉莹颁发了终身奖。 南开大学供图

回国时,叶嘉莹特意在香港国货店买了当时流行的蓝色女性干部服。 同年3月,55岁的叶嘉莹应邀南开大学发表了汉魏南北朝诗。 上课时,在可坐300人的大楼梯教室,楼梯上,窗户上坐满了学生,叶嘉莹只有从教室门口拐弯抹角,才能上讲台。 叶嘉莹能用母语教学深感幸福。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教书,都可以自由地说出哪里是哪里。 ”但做叶嘉莹的学生并不容易。 发表了“和我当学生要吃亏”的论文,她拒绝打招呼。 找工作,她不为学生谋福利。 因为她相信诗词不能成为交际和唱歌的功劳。

1991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比较文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1993年,她担任该研究所所长,捐赠了一半退休金,捐赠了约90万元,设立了“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今年叶嘉莹向南开大学捐赠了1711万元,现在她累计捐赠了3568万元,用于中华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的开学典礼上,提出过“爱国三问”。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中国好吗? 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爱国三问”鼓励许多教师和学生投身救国运动。

40年来,叶嘉莹不仅在南开大学任教,还应邀在国内数十所大学巡回授课,举办了数百次古典诗词研讨会。 演讲中,叶嘉莹继续用诗词表达报国之情。

“又过长空雁时,云天字写相思树,荷花凋谢我晚了。 莲果有心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华滋。 ”。

“在中国的古诗中,癌症经常将对人的思念作为口号来表达,这种思念应该是对国家和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更深的友谊,而不是个人感情。 ”。

叶嘉莹的一生是对“爱国三问”的弓行和回答。 通过文案,她把爱诗和国家的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叶嘉莹手写题诗。 南开大学供图

南开后叶嘉莹有我等不及的紧迫感。 在家里的小客厅里,她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逐字逐句地帮助学生批改论文。 她的听力不如从前了,上课时学生要发言,需要坐得离她近一点,声音大一点。

她增加了在祖国各地讲座上讲课的频率。 她说:“我要做的是开门,带不擅长诗的人去里面。 我希望一生把美丽的诗传给下一代。 ”。

直到现在叶嘉莹还多次站着讲课。 每次说诗,这件朴素衣服华发的老人都散发着不同的风采。 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中写道:“有人问我,以后有人喜欢古诗吗? 如果有古诗存在,一定有人会对它着迷。 诗有生命,不知道千年后有人读过你的诗,我很感动。 诗有生命,读诗有心灵的力量。 ”。

标题:“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地址:http://www.lyxyzq.com.cn/lyjy/21333.html